在過去的某個階段,很多媒體都在關注著一家企業,這家企業曾經是全球光伏企業的老大之一,也是全球四大太陽能製造商之一,但是由於資不抵債,最終這家企業走進了破產的程序,現在正在進行破產重組。後來有一天,突然間一個投資大鱷巴菲特關注了這家企業。有傳言說巴菲特有可能要對這家企業進行投資,這家企業的股價就在幾天內上升了將近70%。這家連巴菲特都在關注,曾經是世界領先、又是市場占有率很大的企業,就是無錫尚德。為什麼偏偏它會走到破產重組這麼一個結局?
第1種信譽擔保
公司創始人過去自己說了算,願意拿多少錢來做什麼,願意把這個錢給誰做什麼,都是自己的事情。而一旦成為上市公司,即使你就是一個實際控製人,你是一個大股東,這些事也不再是你一個人說了算,因為這不再是你一個人的錢,是大家的錢,這就是對股民負責,可是很多人並不理解。
比如一家上市公司,給自己相關聯的公司或者是給別人來進行擔保,這是一種常用的手段。通俗地說,就是股東自己去貸款,但是卻用上市公司來做擔保和抵押。一旦被擔保的企業由於種種原因還不出債來了,作為擔保方,你的上市公司需要來承擔這個債務,於是就用這種方式把風險轉嫁,上市公司就被套走了。
第2種挪用資金
直接挪用上市公司資金,其實是一種最低級、也是最簡單的方式。因為我控製著這家上市公司,你是我的子公司。就像我是老子,你是兒子,兒子的錢歸老子用。但這是錯誤的。錯在哪裏?這個兒子在沒有上市的時候是你的兒子,一旦上市了,所擁有的資金再也不是你一個人的。其實這也是中國民間文化被企業家無形中移植到了企業文化當中的結果。
其實相關的案例也非常多,比如蓮花味精的掏空案。蓮花味精自上市以來,其資金就長期被大股東河南省蓮花味精集團無償占用,而且占用金額從上市之初的兩億元一路狂飆,直至近十億元,最終導致蓮花味精在經營上危機重重。不僅主營業務利潤大幅下降,銀行借款利息不堪重負,而且現金流量由於應收款項劇增而入不敷出。事實上,除了蓮花味精案,資本市場曾陸續爆發了華北製藥、星ST江紙、星ST珠峰等諸多欠款大案。大股東侵占上市公司資金也是屢禁不止。
第3種給自己發工資
還有一種更惡劣的手段——給自己發工資,且數目高得嚇人!作為公司的實際控製人,薪酬都是由自己拍板決定,於是有些人就覺得,公司掙不掙錢跟我無關,但是要給我自己發工資。
其中非常有名的案例就是黑石集團。2007年6月,黑石集團在美國紐交所上市,2011年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要求黑石公布更多高管薪酬。據調查,黑石上市之初,管理層薪酬和福利以及一般管理費用的增長率分別達到802%和165%,即使在出現金融風暴的2008年,該公司管理層薪酬和福利以及一般管理費用增長率也分別高達71%和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