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吉品牌爭奪案早已落下帷幕,然而,加多寶與王老吉的商戰才剛剛開始。在這一場商戰裏,加多寶表現出了十足的韌性,以至於雖然法院做出了最終裁定,但鴻道集團還有幾個官司要打,針對王老吉的紅罐包裝權以及廣告語的侵權開始了新一輪訴訟。目前,廣藥與加多寶之間已經在走司法程序的案件就有9個,明眼人一下就可以看出,鴻道集團在通過訴訟為自己爭取時間。在擁有王老吉品牌的最後時間,居然創造了一個精彩的司法營銷案例,連篇的新聞頭條不僅給自己爭取了足夠銷售庫存的時間,而且一遍又一遍地告訴消費者:“我們改名了。”鴻道集團堅持打下去的官司,從根本上來說已經不是對王老吉商標歸屬的爭奪,而是對王老吉商標價值的追逐。加多寶輸了商標官司,卻贏了商標價值,這是業界對鴻道集團營銷案例的評價。
其實綜觀加多寶與廣藥的合作,國有企業掌握所有權,民營企業掌握經營權,這樣的合作方式是非常健康的,而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它獲得了一百多個億的收入。但是這個時候打官司把民營企業打下去了,你讓民營企業以後怎樣有積極性去跟國有企業合作,這是一點。第二點,這個審判是在廣州進行的,肯定是對廣藥有利的,那不是很合理,不是很公平的審判造成了民營企業積極性的挫敗。不管是十八大的報告,還是總理新聞發布會,李總理一直在強調要給民企發展的空間,要反對不合理的行政堡壘和市場分割。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現在對於給民企發展提供更多的空間,這個嗓子已經喊得夠破了,但是膀子甩開了沒有?如果這種審判再不公正的話,那對於整個民企來說是一個災難,特別是經濟領域的審判,我覺得更應該公正。
不做中國的可口可樂,要做中國自己的飲料
民營企業有很多地方應該提升,比如說它的法律意識是比較薄弱的。這是很多民營企業的通病,在改革開放的時候相對比較混亂、無序,無序當中你再來講這個遊戲規則可能就很難做了。民企都是在無序當中找到了生存,然後借著一個機會就發展壯大了,中國的民營企業差不多都是這麼過來的。現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了,民營企業也該規範了,有了加多寶這樣的案例,會讓更多的民營企業提升法律意識和產權意識,這民營企業發展也是很好的機會。
加多寶和王老吉之爭是一種遺憾,在中國過去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當中,我們很少有一些特別好的民族品牌可以跟世界巨頭去抗爭,好不容易出來一個王老吉,可以說它的銷量可以跟可口可樂相媲美,而且在老百姓心目中,涼茶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比可口可樂來得好,但可惜的是,本來一個好好的品牌一分為二,變成了王老吉,變成了加多寶。
未來在兩者之爭中,我們確實看不到更多的方向,但是在中國企業史的發展過程當中,這個案例能告訴我們什麼?第一,我們在做企業的時候一定要遵循國家的法律來做企業;第二,當企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的時候,其實我們真正意義上要關注的是什麼,我們要關注未來。我們看到在加多寶和王老吉之爭中,未來並不是特別明朗,因為我們不知道王老吉會以什麼樣的方式與加多寶進行抗爭,或者加多寶能出什麼樣的招數,來繼續引跑涼茶飲料。
我們很多的反思,民營企業和國企在合作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法律上的合理和規範。同時,我們也希望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在今後的合作中,更多地尊重民營企業帶來的價值。“國進民退”也好,“民進國退”也罷,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否把這個企業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