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件事情上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就是我們中國人講一句話叫合情合理,在廣大人民群眾來看,加多寶好像特別合情。
加多寶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同情心,但是廣藥集團真的是合理,從法理的角度上來講,它做的是合法的。
我相信稍微懂點法的,基本上是站在廣藥這邊,因為我跟你簽約就是17年,17年後你確實是跟我續簽了,但你是用一個不正當的手段來續簽的,那肯定是違法的,所以這個簽約是無效的,最後法庭還是把王老吉這個品牌判給了廣藥集團。
但是,問題出現了,你想加多寶舍不得這個品牌,但法律必須要執行的,王老吉就歸廣藥,加多寶不幹了,它要複製一個王老吉出來,所以剛才我們講到了,它慢慢開始在市場上進行營銷,從零開始運作。據說是王老吉祖傳的人把配方授權給加多寶,讓加多寶和王老吉擁有了完全相同的配方。這個時候,兩家的市場營銷的鬥爭就開始了,所謂的競爭就真正開始了。
加多寶拿得起放得下,自立門戶重新出發
俗話說“拿得起,放得下”,這句話放在加多寶身上非常合適,失去王老吉品牌使用權之後,加多寶一麵默默開始了去王老吉化,在紅罐上突出了“加多寶”三個字,一麵開始悲情公關,極力展示自己的“弱者形象”,還斥資兩億元押寶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絕地反擊。廣藥方麵也不甘示弱,在2013年以5億元硬廣告強勢對抗加多寶,還對外宣稱試水直銷,在渠道阻擊加多寶。針對“誰才是正宗涼茶”,廣藥和加多寶各執一詞,均聲稱自己生產的涼茶才正宗,從“王老吉”商標戰、口水戰到廣告戰,再到後來的渠道戰、秘方戰,廣藥和加多寶似乎“鬥無止境”。
失去王老吉品牌的加多寶乍一看似乎一切從零開始,可是其巧妙地運用各種營銷策略,展現了精妙絕倫的商戰案例。將原來紅罐涼茶王老吉十餘年寶貴的“怕上火”的資源,移植到更改的新品牌名稱“加多寶”身上,從而搶占涼茶品牌的領導地位。當人們還在質疑“10罐涼茶7罐加多寶”太過誇張時,加多寶已經用數據還了自己一個清白: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加多寶去年從7月份到12月份的平均市場占有率超過八成,以無可爭議的成績連續六年蟬聯中國飲料第一罐。
加多寶不是從零開始,無論是從營銷的經驗、合作夥伴還是團隊的經驗和業務能力上麵來看,它都是比廣藥集團要成熟的,它經營了王老吉這麼多年,是從最開始的價格引導的4P理論,到顧客引導的4C理論,到現在媒體大幅度的發展,然後有了整合營銷傳播,利用微博,利用電視廣告,擁有非常龐大的營銷網,而廣藥集團在這方麵是非常落後的。廣藥集團說加多寶是一個善於表演的表演者,因為它會在網絡、微博發表各種言論;但是廣藥連微博賬號都沒有。
我們不要忘記了還有一個綠罐王老吉,是一個軟裝飲料,綠罐王老吉一直是由廣藥集團經營的,但紅罐和綠罐的銷量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團隊、渠道、品牌,缺一不可
我覺得團隊非常重要,團隊之外是渠道,你廣藥拿走的是什麼,拿走的是王老吉這個牌子,品牌很重要,但是渠道是什麼,渠道是在幫你賣商品的經銷商;龐大的經銷網絡還是在加多寶手上。其實廣藥拿走的,隻是一個殼,如何去經營這個品牌,真正需要踏踏實實進行產品的定位、渠道的鋪設。另外我看到新數據說,加多寶要投20個億到渠道的建設上,民營經濟更多地會去遵循市場化的規律,比如說一個產品出來,它首先要做一個市場定位,渠道的選擇,如何做市場,就包括當出現這個司法糾紛以後,加多寶是做了一個很成功的司法營銷。很多人都說加多寶是輸了官司,贏了人心,所以我們把它叫做司法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