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中國式MBO:該扔雞蛋還是鮮花(3 / 3)

當時新浪高層都很著急,很多高管放棄了假期,都趕回來開會。他們想了一個我覺得特別有戰略眼光的對策,叫做“毒丸計劃”。毒丸計劃是反對惡意收購的股東權益計劃,正式名稱為“股權攤薄反收購措施”,在美國的使用相當普遍。新浪“毒丸”計劃的核心是:如果盛大及關聯方再收購新浪0.5%或以上的股權,現有股東可以行使權利以半價增持新浪股權,以圖攤薄盛大持股,令收購計劃無功而返。

雖然當時我們已經成為最大股東,但還不是董事會的成員,所以他們秘密召開董事會,討論並實施了毒丸計劃。最終我們還是放棄了偷襲新浪的計劃,但是我們通過股票套現獲得了7000萬美元的純收益。

這次事件也暴露出當時新浪股權分散的嚴重性,差點就被盛大並購了。於是他們開始很多種嚐試,試圖改變新浪的股權結構。2008年底,新浪增發4700萬普通股合並分眾傳媒旗下資產,但商務部在該案設定的交易期限內未作批複,新浪擔心麵臨價值大跌的風險,所以在2009年9月28日這天宣布合並失敗的同時,新浪MBO方案隆重出台。

當時實施這個方案的就是新浪的CEO曹國偉,他通過定向增發的方式,花1.8億美元購買了新浪近10%的股份,成為新浪的最大股東。其實新浪的股份是非常零散的,通過這種方式讓曹國偉的團隊擁有了巨大的決策權、經營權,讓新浪可以更加穩定地發展。

所以說這件史上著名的MBO事件跟我還有那麼一點關係。如果當時沒有偷襲它的話,或許也不會這麼快就暴露出這麼多的問題。

港澳資訊MBO:中國商界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的MBO

2013年1月28日這一天,對於我而言是特別的一天。這一天我對外宣布將告別服務了5年之久的新華都集團,重新出發。同樣是在這一天,我在隨後的微博中表示,我和港澳資訊高管共15人完成了對港澳資訊的MBO,共同出資買下港澳資訊62%的股權,成為港澳資訊的股東及掌舵人。

MBO最先來自國外,我們港澳資訊的MBO模式更像國外的MBO模式。一般就是管理層覺得這家公司有未來的發展空間,但是很多決策受到大股東的製約,想擺脫這樣的製約怎麼辦呢?於是我們就通過這種資本運作的方式,讓大股東首先套現他的資本,因為你雖然擁有股份,但是卻無法套現,這其實還是所謂的紙麵財富。但是管理層可以去外麵融一筆資金,承諾給融資方一些條件,就是一個對賭協議,管理層將來會為出資方提出多少的投資回報,然後把大股東的股份收購下來,這就是港澳資訊的MBO模式。

我想做MBO已經是一年多前的事了,我跟港澳資訊的最大股東陳發樹先生提出了這個想法,我想讓我們的管理團隊擁有港澳資訊的股份。他很爽快地答應可以給港澳資訊的管理團隊每個人都分一些股份。這是中國很多老板共有的一種想法,不願意失去控股權,而股份就是一種激勵方式。但我們更希望可以擁有決策權,很多重大的決策可以讓我們來做主。於是我給他講了一個故事,今天的比爾·蓋茨隻擁有微軟公司7.1%的股份,但是比爾·蓋茨卻是世界首富。所以說對於一個投資者來說,擁有公司多大比例的股份其實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公司的價值。

於是,港澳資訊的MBO模式從此就開始啟動了。

其實MBO是中國民營企業未來發展非常重要的模式。讓管理層來持股,我們稱之為“管理層激勵”。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類似於港澳資訊MBO的模式出現在我們中國的企業發展過程當中。我也希望通過這件事給公眾帶來一種全新的企業發展的模式,更重要的一點,是讓企業變得更大、更強,讓我們的管理團隊和員工獲得更多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