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中國式MBO:該扔雞蛋還是鮮花(1 / 3)

MBO,即“管理層收購”(Management BuyOuts)的英文縮寫。經濟學者給MBO的定義是,公司的管理者與經理層利用所融資本回購公司股份,進而獲得產權收益的行為。管理層收購在資本市場發達的國家曾經風靡一時,在國外已有30多年的曆史,中國的國有企業MBO在2003年一度達到了高潮,甚至有人將2003年稱為“MBO年”。但在中國,MBO的引進從一開始就與國有資產流失、監守自盜聯係在了一起。一些國有企業在實施MBO的過程中,通過瞞報利潤來壓低收購價格,當收購完成後,被收購國有企業必然變成私有化公司,導致國有資產大量流失。有人戲稱,國有企業MBO已經成為中國“最暴利的產業”、“最後一桶金”。MBO成為當時中國最熱門的英文縮寫之一。

10年前,中國式MBO被稱為布滿鮮花的陷阱。當時的改製其實就是MBO,但是當人們提到改製的時候,都是有一定的負麵想法。10年後,中國的MBO在民營企業改革中另辟蹊徑。華為的MBO事件在業界可以說被傳為一段佳話。在2013年的1月28日,我通過微博向公眾宣布離開新華都,重新出發,我的重新出發是通過一種對港澳資訊進行重組的MBO全新模式進入了的管理層。於是在這個重新出發的過程中,很多人開始來關注MBO是什麼,中國有沒有這樣的案例,今天就讓我們來揭秘中國式MBO。

中國早年的MBO造成了國有資產的流失

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很多國企做了很多的MBO,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謂的管理層收購。那個時候有一個最具代表性的詞語,叫改製。其實改製就是MBO。但是當人們提到改製的時候,其實很多人對這個詞有一定的負麵想法。為什麼?因為在改製過程當中出現了很多不規範的操作。很多人想改製,想MBO,其實到最後就是把國有資產侵吞為自己所有。在中國早期的改革開放過程中,國有企業的資產通過改製造成了大量流失。

過去中國的企業幾乎全是國有企業,大家都希望通過改製的方式提升效應,所以企業的管理層就開始對企業進行評估。在當時還沒有一個專業、公平、合理的評估團隊,都是企業自己在做評估,而且估值評估得很低,跟市場價值完全不一樣,評估後就由我自己來購買,於是就占為己有了。

當時所謂的改製都是以企業的淨資產方式進行評估,相當不規範,無論是土地還是樓房的價值都被評估得非常非常低,企業的設備基本上也都是按照廢舊、報廢來打折,當作廢鐵、廢鋼來處理。

所以當時很多國有企業的改製,基本上都是以廢銅爛鐵的方式賣給了企業的管理層,於是當時的管理層就通過很少的資本收購了一個國有企業。在管理層的帶領下,企業的資產得到了10倍甚至更多倍的提升,從此走上了富裕大道。

所以說中國很多民營企業的成長過程,都是和我們的MBO,也就是改製是息息相關的。

華為MBO:中國民企最適合MBO

有人會有疑問,到底哪些企業適合做MBO呢?

首先,我認為中國的國有企業是絕對不適合做MBO的。如果30年前國有企業不去做MBO的話,很多的國有資產就不會那麼輕易地流失了,真的是付出了沉重代價,這是一個很慘烈的教訓。現在國有企業的MBO幾乎看不到了,但還是有很多企業可以做MBO,而最適合做MBO的我覺得是中國的民營企業。

在眾多中國MBO的案例中,華為的狼性文化和全員持股的模式給大家留下的印象可能更深一些。企業發生需要所依靠的最終力量是什麼?還是要靠員工。華為跟其他公司相比有一個不同的地方,就是華為的每一個員工都間接地持有華為的股份,或者說至少可以獲得華為的利潤分紅。我覺得這種非直接的方式開了中國企業改製過程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先河,給企業的發展帶來很大的變化。華為的MBO事件在業界可以說傳為佳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