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園所發展與自身發展
案例一 彼此成就,鑄就愉快旅程
園長的風格影響著園所的風格,每個園所的現實情況存在著一些差異。因此,麵對這個變幻莫測的世界,不存在“包治百病”的方法,有的隻是一些理念與原則,而最重要的是——方法是存在於理念之中的。這裏的理念就是我們管理者的文化價值觀、工作觀、教育觀、教師觀、管理觀等,這些園所倡導的文化是園所發展的核心。
我曾經問我身邊的朋友我們每天上班是為了什麼,最多的回答是養家糊口。這沒錯,然而,我們是否想過實現養家糊口的過程?每天的工作應該是尋找快樂的過程,是愉快的旅程。
我們經常拚命地奔跑,而忘記了為何出發,不斷地折騰,卻是南轅北轍。作為管理者,在匆忙的行走中,需要給自己留些“坐而論道”的時間,那就是思考與探討:我希望把園所建設成什麼樣?什麼風格?什麼特色?我們的教師隊伍是什麼樣?我怎樣創造條件?創造什麼條件使大家成為那樣?作為園長,不僅是園所的領導者、管理者、策劃者,更是園所文化的開發者和建設者。讓每一個員工麵對新的園所、新的領導、新的同事、新的環境,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被發現、被信任、被關注、被認可,每個人在這裏都能夠成長與發展。讓管理成為有溫度的管理,讓教育成為有溫度的教育。
一、尊重中營造“和諧氛圍”
有些快樂是需要領導者有意為之的,為教師營造快樂的工作氛圍、工作環境,需要領導與教師建立以“尊重”為前提的和諧平等的人際關係。
管理是體現愛的過程,教師需要得到應有的尊重和關愛,每位教師都渴望得到理解和信任,都有強烈的自尊心和進取心,領導要了解教師的心理需求和物質要求,公正地評價每位教師,要讓教師的精神和物質雙豐收。隻有這樣,教師才會尊重管理者,並對園所產生信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在家中每個人都有歸屬,為什麼呢?因為在家中有寬鬆自主的氛圍,有家人的關愛。作為新建園,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因為緣分凝聚在一起。所以,從建園初期開始,園長就要樹立一種“讓每個人都找到存在感”的決心。
在建園初期肯定有很多工作要忙,裝修、招聘、招生……但千萬不要亂,因為你是大家的主心骨,對待教師們也要像對待家人一般,讓那些遠離親人到此工作的教師們,感受到心靈的溫暖。也許開學很忙,也許工作很累,但如果有園長處處為他們著想,處處體貼入微,他們自然會喜歡這個家,把自己也作為家庭的一分子,“家裏”的事情自己有話語權、“家裏”的事情自己有策劃權、“家裏”的成果也有自己的努力,“家裏”的一切與自己有關。
“芝”是一個努力向上的學生黨員,能夠入職是順理成章的。在工作中,我發現她非常敏感、警覺,自我保護意識非常強,春節家訪時我發現她母親這一角色是空的,由於是個人隱私,我從不問,接下來的工作中對她多了幾分關注、關愛、關懷。
有一天,“芝”不舒服沒有來上班,由於她是租房住的,想著她一個人孤獨地麵對著空屋子和疾病,這比屋外的嚴寒更加讓人心冷。人們在生病時會更想家,更想親人,中午我和工會主席帶了飯菜和鮮花去看她,並像一個絮絮叨叨的媽媽,囑咐她睡覺蓋好被子,趁熱把粥喝了,多喝水,多吃青菜、水果,養好了病再上班。
當她端起粥時,眼淚像斷了線的珠子,撲簌簌地滑落,我馬上察覺到觸動了她那脆弱的敏感地帶了,於是我拍拍她的頭並開著玩笑說:“沒事,別怕,這幾天你都會有甜粥喝。”
事後“芝”跟我說,我們走後她自己躺在床上,臉龐淌著熱熱的淚水,肚子裏裝著暖暖的甜粥,心裏揣著濃濃的感恩。“那粥太像小時候媽媽給自己做的了!”自己從沒想到在單位,同事能像親人一樣,更沒有想到領導能像親人一樣關愛自己、關心自己、安慰自己、溫暖自己。為自己能在這樣的大家庭成長而感到幸福,同時,下決心為這個大家庭刻苦奮鬥。
人在最脆弱的時候對園所的依賴會更加強烈,園所管理者要善於發現員工的需求、員工的難處,要善於抓住關鍵的人、關鍵的事,隻有想之所想、急之所急、惜之所惜,才能拉近員工與園所的距離,才能讓員工對園所充滿信任,從而產生對園所的歸屬感。這是任何語言的表達都無法達到的效果。
二、激勵中建立“愉快的旅程”
管理不是學出來的,而是做出來和悟出來的。作為園長,要用敏銳的眼光去認真捕捉每位教師的閃光點,用欣賞的眼光看教師,把管理的過程當作“激勵人、服務人、成就人” 的過程。對於教師在工作方麵出現的問題,要善意地指出,讓教師充分體會到領導充滿“愛的關懷”。
每個園所都有能說會道的教師,也有默默無聞、不善言辭的教師;每個園所都有鬼靈精怪、處處出彩的教師,也有反應慢半拍卻勤奮肯幹的教師;每個園所都有愛耍小聰明需要經常有人監督的教師,也有踏實努力、高度自覺的教師;但無論哪類教師,都要讓其感到自己在園長心中有位置。這樣才會讓每個人都有信心、有決心做好每一件事情,才能不斷在管理與修煉中自我成長。
(一)被風吹散的蒲公英
剛剛畢業的“垚”,像所有的畢業生一樣,懷揣著對幼教事業的好奇與期待,一股腦紮進工作中,投入百分之百的熱情與努力。園所突然毫無征兆與解釋地要求她與同伴分別去不同的地方支教。那段時間“垚”的回憶是灰色的,每天回家都會以淚洗麵,從那個時候開始,“垚”慢慢封閉自己,不願再和別人袒露心扉,並且在新的環境中,覺得自己孤立無援,毫無安全感。即使是現在的“垚”,回首過往,依舊能夠感受到自己當時的那份彷徨與迷惘,就像被風吹散的蒲公英,找不到可以駐足的地方。
(二)警覺的小鬆鼠
由於之前調動的經曆,剛來園裏時,“垚”總是麵無表情,走到對麵也不會打個招呼,像個警覺的小鬆鼠。我覺得很奇怪,於是頻繁地進班,觀察她的行為,了解她工作的狀態(真怕她有什麼心理疾病、真怕她對班上的孩子不好),害怕她敏感,進班時經常是去和別的教師溝通,眼睛卻一直停留在她的身上。通過多次觀察,我發現“垚”和孩子們在一起時完全變了一個人,聲音溫和、語速稍慢、羞澀的微笑經常掛在臉上,和孩子們交流時也不忘蹲下身來。於是我認真地對她說:“我相信,你一定是愛孩子的好老師,心裏有什麼不快,有什麼問題一定要說出來,我很擔心你的狀態,不愉快的工作是可怕的工作。”後來“垚”說,那一刻她覺得我一定看到了她的內心深處。那一刻,她在心裏告訴自己,也許自己選擇了一個正確的未來。
(三)夢裏不能回去的老地方
“垚”察覺到自己的改變,是從一個夢開始。夢裏自己回到了最初的園所,但是並不快樂,哭喊著說不要在這裏,想回去……一晚上的內心掙紮直到早晨還曆曆在目,醒來全是慶幸,還好隻是一場夢,因為自己還在這裏。
漸漸地,大家都說“垚”變了,開始和同伴一起打趣、玩笑;可以和大家一起肆無忌憚的開懷大笑;見到領導也能侃侃而談……其實“垚”知道,自己已經卸下偽裝和防禦,用心去接納,用行動去融入,不單單找回了失去的安全感,更是得到了歸屬感,讓自己願意去努力,竭盡全力做到更好。
讓每位教師看到自己的未來,也讓每位教師認識到踏實、認真地麵對每一天的工作與任務,就是為明天成為優秀的人做準備,教師們無須監督也會自覺地高質量地完成每一天的工作。同時,教師們的成長是一天天積累出來的,當有一天他們看到自己的成長,一定是極大的鼓勵與肯定。
這種教師的內驅力是自覺地流淌出來的,有利於教師個人的成長。當教師感受到同事與領導的人文關懷,感受到公平和諧的溝通與合作,感受到領導處事的大氣和簡單的工作關係時,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對園所決策、園所未來的認同感和信賴感。
三、結果中呈現教師自身價值
俗話說,用人之長,天下無無用之人;用人之短,天下無可用之人。如果說在認同園所文化過程中,有被動接受的成分,那麼,在團隊中被認同,則是一個完全激發教師主動成長與發展的過程。園長在建園初期急需教師的情況下,招聘的教師差異性也會很大,如何讓他們在工作中樹立信心是至關重要的。作為園長,要努力發掘每個人的長處,在肯定的同時,使其在集體中有展示自我的機會,使其體驗成功的快樂,感受來自領導、夥伴的認同。自然而然,他們就會找到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
當大家一起描繪共同願景,願景就在離我們不遠的前方,願景是看得到、摸得著、具體化、大家可以理解的共同目標。大家共同規劃前進的路線,打造高績效的戰略執行流程。
(一)人人有機會
這就需要建立長效機製來體現,根據不同情況建立各種獎勵製度。作為教師,既要讓其感受到在園所的幸福感,同時也要看到自己的在這個團隊中的價值,看到自己的成長。共同參與的獎勵,如各種評優評先,一定是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人人有機會,人人有發展;也有個性獎勵,可借助教師節、五四青年節等,為有突出成績或進步幅度較大的教師、班集體予以表彰,如最有創意教師、最具凝聚力團隊等。
(二)人人可以優秀
讓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優勢,同時園長要關注每位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的反應,因為每位教師的心態、站位、出發點各不相同。對失敗的教師,園長要賞識他的工作熱情和能力,給予他新的機會;對自卑的教師,要賞識他在小事上的成績,逐步安排難度較大的事情;對幕後辛勞的教師,要親臨撫慰,公開賞識;要做到這些,就需要園長及時去傾聽、去了解、去交流,不斷激發教師動力,讓其動力源源不斷,這樣才會讓教師在自我完善中成熟與發展,看到自身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