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在當今的社會中,勞動對孩子的成長尤其重要。父母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防止、阻止那些已經“衣食無憂”、獲得“自由”的人走向身體和智力的衰落。
37.人獲得“解放”(政治解放和勞動解放)並因此而獲得自由之後,如果沒有自律,人不僅不會由此而全麵發展,反而會走向墮落。不僅身體墮落,智力也墮落,成為尼采所厭惡的“末人”或福山所謂“最後的人”。
38.若指望阻止身體的持續的敗落,唯一的辦法是返回手工勞動。勞動必須顯示為生產,如果不以謀生為目的,如果不以生產某種生活必需品為目的,那麼,人的好逸惡勞的本性就會拒絕勞動。
39.隻有真實的勞動才能阻止人的衰落。人一旦持久地放棄勞動,人的身體和精神就會衰落。
40.除了培養孩子動的習慣,父母需要幫助孩子建立靜的習慣:從給孩子講故事開始,讓孩子先學會聽故事,然後邀請孩子自己講故事,最後讓孩子自己讀故事和閱讀相關的書。
41.給孩子講故事是家庭教育的遠古傳統。從來不給孩子講故事的父母,是不負責任的父母。
42.最好讓孩子盡早建立健康的審美觀。不要讓孩子的審美觀陷入低級、病態。不要以為小的、有病的,就是好的。不要以為強大的,就是壞的。不要以為小麻雀、小綿羊、小狗都是可愛的,也不要以為獅子、老虎、狼都是壞的。
43.表麵看,人的工作成就取決於人的專業水平,實際上,人對從事的工作是否有持久的熱情,人在工作中是否能夠與周圍同事保持積極的人際關係,主要取決於人的業餘愛好而不是專業技能。
44.父母最好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引導孩子有自己最喜歡的學科,有自己最擅長的藝術技能和運動技能。
45.不用過於擔心孩子偏科或片麵發展。相反,如果孩子對每門學科都平均用力,無所謂喜歡或者不喜歡,如果孩子在所有學科那裏全麵發展,這倒是一個問題。
46.最好讓孩子在4歲前後就開始訓練某一項藝術技能,某些藝術技能的學習雖然不至於越小越好,但也有最佳起始年齡。比如,學習鋼琴的最佳起始年齡一般在5歲前後。如果錯過了起始年齡,孩子學習藝術技能時就會比較困難。
47.在所有藝術項目中,“書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需要父母有一定的耐心和激勵的策略。很少有人天生喜歡書法,但對中國人來說,書法既可以提高孩子的藝術修養,又對孩子將來參加“筆紙”類的測試有幫助。
48.讓孩子掌握競技類運動之所以重要,主要因為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獲得一些“被承認”(被賞識)的高峰體驗。而且,孩子在與他人競技比賽的過程中可以逐漸學會既競爭(爭強好勝)又合作(包括協同競爭以及學會接受失敗)的人格魅力。
49.在鼓勵孩子運動時,家長最好讓孩子保持業餘愛好的狀態,不要讓孩子走專業運動員的道路。
50.孩子的成長雖然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但也顯示出三個比較特別的關鍵年齡。或者說,孩子的成長有三個關鍵期:第一個關鍵期在3歲前後;第二個關鍵期在9歲前後;第三個關鍵期在13歲前後。
51.孩子在每一個關鍵年齡都需要有關鍵能力的發展。如果錯過了“成長的關鍵期”,孩子的某些潛能就會長期被壓抑甚至終身喪失某種能力。
52.3歲前後(尤其是3歲之前)的孩子處於無憂無慮的、天真無邪的無自我意識的狀態。他與整個世界融為一體,沒有邊界意識,沒有規則意識,他不接受任何禁忌。
53.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
54.不僅不應當爭取時間,而且還必須把時間白白地放過去。最初幾年的教育應當純粹是消極的。你開頭什麼也不教,結果反而會創造一個教育的奇跡。
55.孩子3歲前後,父母需要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提供三個關鍵教育。一是語感教育,二是情感教育,三是感覺教育。
56.在孩子9歲前後,家長需要為孩子提供三個“父親的課程”:一是自食其力的獨立教育。二是嚴慈相濟的規則教育。三是勞逸結合的情緒教育。3歲前後孩子的教育更多地顯示出成長的自由與自然,而9歲前後孩子的教育更多地顯示出“成長的殘忍”和“成長的壯美”。
57.13歲前後孩子的三個關鍵教育是,第一,精神獨立,鼓勵孩子參與家庭決策,鼓勵孩子獨立思考。第二,學會自學,鼓勵孩子以課外自學的方式走在老師的前麵,讓孩子學會“超前”學習。第三,設計自己喜歡的職業並嚐試“職業生涯規劃”。
58.在孩子3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對放任型父母,不要對孩子構成太多的控製和幹涉;在孩子9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權威型父母,讓孩子因權威而建立規則意識;在孩子13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民主型父母,讓孩子獨立思考、親自決策。
59.9歲前後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的關鍵。9歲前後的孩子開始出現比較明晰的自我意識,這是孩子走向“懂事”的關鍵階段,也是孩子能否形成某些好習慣和改變某些壞習慣的關鍵期。如果錯過了這個關鍵期,父母想改變孩子的壞習慣,會比較困難。
60.在孩子3歲前後,母親的作用大於父親,曆史上有不少寡母能夠把孩子培養成為“重要人物”,但很少有重要人物是由“父親”一個人帶大的(除非這位父親能夠扮演母親的角色)。但是,孩子9歲前後,父親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61.在放任型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很難與其他人合作或者相處,在民主型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沒有決斷能力,在權威型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成為適應能力最強的人,他們能夠自己做決定、遵守規則、善於與他人合作。
62.成功的家庭教育總是讓孩子的身邊有一個或幾個最喜歡又最敬畏的人。好家長就是讓孩子既“敬畏”又“喜歡”的那個人。壞家長就是隻讓孩子畏懼而不讓孩子喜歡的人。一兩“威信”,勝過一公斤“說教”。
63.給孩子的成長留出自由的時間,不要時時刻刻“盯”著孩子的考試成績,也不要用太多的“興趣班”把孩子的時間全部擠滿。農民種莊稼,他們會讓秧苗有足夠的空隙,並享受充分的光照。如果沒有足夠的空隙,又沒有享受充分的光照,秧苗長大之後,隻能結出幹癟的穀穗。自由的時間不僅對孩子的成長重要,它對所有人都重要。
64.一直忙碌的人是可悲的,騰不出時間娛樂的人,早晚會被迫騰出時間生病。
65.除了帶領孩子親近自然,也讓孩子親近他的同齡人,讓孩子尋找自己的玩伴。讓孩子有自己的朋友,但不要有太雜亂的夥伴。孟子的母親三次搬家,盧梭則把愛彌兒帶到了鄉村。在孩子沒有形成成熟的理性和判斷力之前,不讓孩子有過多的夥伴,警惕孩子沾染同伴的壞習慣。
66.不要借口“人是理性的動物”,也不要借口“非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生活”,就讓孩子處於無休止的思考與訓練之中。除了思考,人必須過不思考的生活。思慮太多,就會失去做人的樂趣。
67.除了玩和活動,最好以美好的文學藝術培養9歲前後孩子的情趣生活。不重視情趣、文藝的民族,是野蠻的民族。缺乏情趣、文藝含量的教育,是野蠻的教育。
68.過審美的生活,就是過有情趣的生活,過休閑的生活。
69.經典的文學藝術作品是兒童遙遠的精神導師。童話是孩子建立健康人格的“成長之橋”。
70.不要小看童話的價值。童話讓孩子領會如何成為受人歡迎的人,童話讓孩子在內心深處建立“好人”的標準形象。
71.如果說孩子9歲前後的關鍵教育是嚴慈相濟的規則教育、勞逸結合的情緒教育和自食其力的獨立教育,那麼,這些教育在13歲前後的孩子那裏則聚攏為比較徹底的獨立生活,尤其是獨立自學。
72.讓孩子在參與家庭決策的過程中建立自信心和責任感,讓孩子成為獨立思考的、有主見的人。有修養的父母是伏爾泰主義者: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從孩子出生的那天就開始跟孩子講道理,耐心地征求孩子的意見。不要指望打罵孩子就能夠讓孩子學會服從。殺雞給猴看的結果是,猴子也學會了殺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