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影響孩子成績的主要因素不是學校,而是家庭。在學校和家庭之間,家庭是人成長的根本,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家庭不僅是孩子成長的根本,也是父母本人生活的根本。無論父母有多大的成就,孩子的教育一旦失敗,父母的整個人生就陷入悲劇。
2.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之間,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重要,社會教育比家庭教育更重要。學校教育相對而言是最不重要的。
3.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將影響整個國家的發展。推動搖籃的手,也推動國家的發展。國民的命運,與其說是操在掌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是握在母親的手中。
4.你要看一個國家的文明,隻消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們怎樣待小孩子;第二,看他們怎樣待女人;第三,看他們怎樣利用閑暇的時間。
5.培育一個貴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富裕是一種高級的教育資源,但是,高級的教育資源需要父母有高級的教育方法。如果孩子因家庭富裕而四體不勤、傲慢虛榮,那麼,富裕不僅不是孩子成長的資源,反而成為孩子成長的禍害。中國的民間經驗是:“富不過三代。”
6.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沒有成為“三好孩子”(身體好、性格好、生活習慣好),那麼,這個孩子就很可能成為學校的“差生” 。或者說,如果孩子在家庭裏養成了壞身體、壞性格和壞習慣,那麼,無論學校的教師和校長多麼能幹,他們都很難改變孩子在學校成為“差生”的命運。
7.最不幸的人是那些既沒有愛又沒有安全感的人。孩子的安全感來自他父母的陪伴。父母在哪裏,哪裏就是他的家。在這個地方,風可進,雨可進,國王不可進。對亞當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對於亞當的後裔而言,家是他們的天堂。
8.兒童是人類之父。
9.不要簡單地把教育孩子的責任轉交給祖父母,更不能簡單地把教育孩子的責任轉交給保姆,這樣會讓孩子處於成長的危險之中。
10.如果孩子的學習出了問題,不妨從孩子的情感或身體那裏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父母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學習的重要性並責令孩子努力學習,類似園丁把水分和養料直接拋灑給“枯黃的樹葉”。
11.勞動和運動是教育的故鄉。教育原本從活動中產生,教育的最初形態就是活動、生活。後來印刷書出現,學校出現,教育逐步演化為某種“語言說教”。語言說教是一個進步,但也隱藏了危險和危機。當教育出現危險和危機時,可以嚐試回到教育的原點,用勞動和運動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12.運動的真正目的在於增進健康,增長力量。它讓人因此而有強健的“行動能力”與“冒險精神”;它讓人不至於成為思想的巨人、行動的懦夫;它讓人自信滿滿、雷厲風行、決策果斷、敢於冒險,而不隻是沉於幻想、優柔寡斷。所謂“受過教育的人”,就是使身體趨向強健、強悍甚至野蠻,使人趨向健全、勇猛、銳利、熱烈。
13.力量和優美的經典案例是古希臘人的“投擲鉛球”和“投擲標槍”圖案。健康狀態是雷厲風行的生活習慣、高高地揚起鐵錘砸碎石塊的勞作狀態。“身體強健”不隻是“四肢發達”,它讓神采飛揚,活力四射;讓勇氣充沛,敢於冒險;讓意誌發達,承受困頓與錘煉而笑聲朗朗。家庭教育不能隻關注學生的腦袋,不能貶低、壓製、壓迫腦袋以下的部分。“健康的乞丐比有病的國王更幸福。”
14.在藥店永遠找不到最好的營養品,因為最好的營養品在勞作的田野裏或奔跑的運動場上。不要指望學校教育能夠訓練孩子的身體。孩子整天坐在教室裏,像坐牢。偶爾有體育課,那是“放風”。體育老師不敢讓孩子做任何所謂危險的動作,因為孩子的身體如果受到一點點意外的傷害,學校就會成為被告。既然學校體育課不能訓練孩子的身體,孩子的身體發展就隻能由家長親自負責。
15.要想小兒安,三分饑和寒。不能從粗糙的木桶中飲到甘露的人是不幸的。對於經濟條件較差的家庭來說,父母需要想辦法讓孩子盡可能吃飽、穿暖。但是,對於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來說,必須讓孩子有“饑餓感”和“抗寒力”。
16.讓孩子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不必完全禁止孩子吃糖果、巧克力,那樣剝奪了孩子的歡樂感,也容易引起孩子的自卑感,但是,父母需要引導孩子盡量少吃糖果、餅幹或巧克力等甜食,尤其要禁止孩子飯前吃零食。
17.對於已經解決溫飽問題的家庭來說,最大的問題是孩子缺乏饑餓感。保護身體的基本策略是讓孩子在饑餓狀態下進食,不讓孩子因吃零食而整天處於飽和狀態。
18.培養競爭與合作最適宜的地方是家庭。中國民間的說法是:“憨老大,金老二,刁老三。”
19.如果你的孩子總是寬容他人,請不要嘲笑你的孩子軟弱。千鈞之弩不為鼷鼠發機,萬石之鍾不以莛撞起音。
20.人和人的差異、一個民族和另一個民族的差異,往往顯示為意誌力的強弱。所謂“意誌力”,就是不服輸、不放棄的品質。
21.好的飲食起居習慣顯示為三個特征:一是狼吞虎咽地吃飯(不是細嚼慢咽);二是每天一次大便;三是早睡早起。
22.讓孩子多吃有利於消化的五穀雜糧。土豆、芋頭、紅薯、大豆、麵粉、綠葉菜和水果都是理想的食品。
23.可以選擇“全食物”的辦法。有些食品可以連皮帶籽地吃,“吃完整食物”,盡量攝取保持完整的原生狀態。但這樣做的前提是,全食物的食物必須是綠色純天然的,不打農藥和上蠟的,以免對人體造成任何急性或慢性危害。
24.如果沒有特殊的原因,不要讓孩子一個人吃飯。如果沒有特別的困難,父母最好每天趕回家和孩子一起進餐。
25.“餐桌教育”(以及“耕讀教育”)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家庭的共同價值觀,就是在全家人圍著一張桌子吃飯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全家人圍著一張桌子吃飯,彼此牽掛著對方的飲食習慣,聊一些輕鬆愉快的話題,杯盤之間偶爾發出清脆的響聲,這就是最好的教育。
26.父母和孩子沒有共同語言,常常是因為父母長期不和孩子圍著一張桌子吃飯的緣故。很多人是在家庭的餐桌上學會了怎樣做一個風趣的講話者和一個好聽眾。
27.引導孩子在固定的時間排便。早晨起來第一件大事,就是“朝拜”廁所。一天一次排便最健康,兩天一次則說明可能“有病”(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三天一次則說明病得比較嚴重,四天以上一次則是“妖怪”。
28.讓孩子“身體好”的最古老而經典的辦法是“早睡早起”。富蘭克林的說法是:“早睡早起,使人富有、健康和聰明。”
29.為了孩子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全家人最好少看電視,並盡量控製孩子看電視的時間。父母有時抱怨自己的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太多,其實,凡是家裏有一個看電視的“小東西”,這個家裏一定有一個或幾個看電視的“老東西”。
30.父母可以讓孩子接觸電腦遊戲,但必須嚴格限製玩遊戲的時間並監視遊戲的主題。如果孩子不幸染上了“網癮”,要麼因為父母沒有為孩子製定上網的規則,要麼因為孩子在電腦遊戲之外找不到足夠的成就感。
31.讓孩子多接近自然,讓孩子有足夠的戶外活動。
32.不僅讓孩子參與家庭決策,也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讓孩子在家務勞動中珍惜父母的勞動並因此而對所有幫助過自己的人心懷感恩,也讓孩子在家務勞動中形成獨立生存的技能。
33.孩子會從父母幫自己耐心地修補衣物或玩具的過程中體驗到父母的愛與責任。邀請孩子縫補衣物、修理玩具和家具的好處不隻是培養孩子和父母的親密關係,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小時候養成了縫補衣物、修理玩具的習慣,長大之後,他就學會了“縫補生活”和“修理生活”。
34.智慧的父母會把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當做教育孩子的頭等大事。如果富裕的家庭不能為孩子提供高級的教育方法,倒不如讓孩子過節製的、低調的、比較貧窮的生活。
35.自己的自由不能以幹涉或破壞他人的自由為前提。如果你想開快車,就必須保證你有非常好的刹車。你不能給孩子太多自由,除非你有辦法限製他們,讓他們的行為舉止守規矩。如果做不到這些自由生活的“金規則”,倒不如讓孩子接受某種權威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