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揚旗,王政複古的大號令(2 / 3)

當然,很可能是有計劃的異數,因為到了那個時候,殘存的維新誌士們,大多名聲已經爛到渣了……

小禦所內的唇槍舌劍

慶應三年(1867年)十一月十三日,薩摩藩主島津忠義率領三千兵馬進入京都,請求朝廷召開會議,下達“王政複古”的大號令。

什麼叫做“王政複古”呢?咱們知道,日本的大和王朝,最初還是以天皇為中心的朝廷說了算,雖說當時很多地區開發落後、土豪林立,天皇的控製力實在有限,終究沒有另一個可與皇家相拮抗甚至更強有力的政治實體存在。十一世紀以後,貴族藤原氏開始壟斷以太政大臣和攝政、關白為首的主要朝廷職位,一步步架空天皇,開創藤原氏攝關政權。十二世紀中葉以後,武士政權抬頭,逐漸的,連藤原氏也隻好蹲在天皇駕前吃閑飯,凡事都必須得看幕府的的臉色了。

王政複古,表麵的意思,就是恢複古代天皇掌權的政治模式,藤原氏貴族也好,武家幕府也好,全都得靠邊站。當然,曆史的倒車是不能強開的,更何況一倒就連倒八九百年,薩摩藩要是追求武士階層還壓根兒沒有的那種“王政”模式,腦袋裏肯定是進了水。借用“王政”這個名詞,要求“複古”,實際上隻是為的從中央政權裏把德川氏江戶幕府給排除掉,以天皇為名義上加實際上的全國領袖,以“有材之公卿、諸侯及天下之人材”組成議會和新政府。

——就好比西方的“文藝複興”,傻瓜才會當那真是照抄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學藝術呢。

其實土佐藩山內容堂等人提出來的目標和薩摩的理想,就表麵上看起來沒啥不同。山內容堂向幕府提交《大政奉還的建議書》,主張“公議政體”,也是要建立以天皇為首腦的議會製國家。但這個議會製國家基本框架裏是不排斥德川氏的,而且很明顯,德川家以其全日本第一的土地占有量、人力和物力,將會在未來的議會和新政府中占有相當多席次——薩摩、長州,當然容不下這一點。

德川慶喜將軍裝模作樣上奏朝廷,大政奉還以後,親幕府的攝政二條齊敬、中川宮朝彥親王等人立刻加緊活動,召集各地有力的諸侯上京來開創“公議政體”。主要召集了哪些諸侯呢?咱們先來點一點人頭——

尾張藩主德川慶勝、越前福井藩前藩主鬆平慶永、薩摩藩“國父”島津久光、土佐藩“老公”山內容堂、宇和島藩主伊達宗城、安藝廣島藩主淺野長訓、肥前佐賀藩前藩主鍋島直正、岡山藩主池田茂政。

一共8個人,其中德川慶勝、鬆平慶永,不用說了,都是德川氏一門,岡山的池田茂政還是德川慶喜的親弟弟。倘若以這8個人為核心創建了新的政府和議會,肯定四成都是親幕府的勢力,還有兩成是山內容堂這種公武合體派。

所以薩摩藩受不了這個,得匆忙讓島津久光帶兵上京,敦促朝廷盡快下達“王政複古”的大號令,要在排除德川家的基礎上組建新政府。在薩、長、土、藝等藩尊王誌士和公卿三條實美、岩倉具視等人的努力下,十二月九日早晨,明治天皇終於下達了《王政複古令》,包括以下內容:

一, 恩準德川慶喜的辭職書。

二, 廢除京都守護和京都所司代這兩個幕府委派的要職。

三, 廢除江戶幕府。

四, 廢除包括攝政、關白在內的舊有朝官。

五, 設置包括總裁、議定和參與在內的新官職,也就等於在全麵改革前先組建一個新的臨時政府。

新政府總裁,經過商議,確定為那位有棲川宮熾仁親王;議定為:仁和寺宮嘉彰親王、山階宮晃親王,公卿中山忠能、正親町三條實愛、中禦門經之,諸侯島津忠義、德川慶勝、鬆平慶永、山內容堂和淺野長勳(安藝廣島藩世子);參與為:公卿岩倉具視、大原重德、萬裏小路博房、長穀信篤和橋本實梁,尾張藩士丹羽淳太郎、田中不二麿,越前藩士中根雪江、酒井十之丞,安藝廣島藩士辻將曹、櫻井與四郎,土佐藩士後藤象二郎、神山左多衛,薩摩藩士岩下方平、西鄉隆盛和大久保利通。

大家看明白了,這個新政府首腦是反幕府的熾仁親王,成員大多是各雄藩藩臣和曾遭到幕府迫害的岩倉具視等中下級公卿,那麼倒幕色彩之濃厚,是不必多言的了。

新政府人選確定以後,大家開始商量具體問題,一是怎麼對待長州,二是怎麼對待德川家族(幕府名義上已經沒有了)。因為並沒有原幕府的要員參加,所以赦免長州藩和毛利父子一案順利得以通過;再談德川家的問題,岩倉具視首先發言:

“慶喜公辭去官職,奉還大政,可見其對朝廷的忠心。但這足夠嗎?不,還不夠,應當讓慶喜公代表德川家族‘辭官納地’。”

幕府作為日本的權力中心,雖然在名義上算是廢除了,但德川宗家仍然保留著武士最高職務征夷大將軍的世襲權,德川慶喜還掛著朝廷高官大納言的頭銜,岩倉具視希望慶喜把這些官職也交出來——辭官,此外,還必須將所有德川家直轄的土地也一並交還給朝廷——納地。

此言一出,山內容堂第一個跳出來表示反對,說:“這是政變,這是暴舉!慶喜公已經表示了他對朝廷的忠心了,不加以獎勉,反而要剝奪他的官職和封地嗎?汝等公家不要因為天皇陛下年紀還輕,就妄圖盜取權力,任意胡為!”

論口才,誰也比不過不事勞作、不事耕戰,每天光磨嘴皮子的公卿們,岩倉具視立刻揪住山內容堂的話柄,大聲斥責道:“當今天子乃是不世出的英主,今日會中商議之事,最後都得請陛下禦裁,誰敢盜取權力?誰敢因為陛下年輕而大膽藐視?!”

這一聲大吼,把山內容堂嚇得一個哆嗦,趕緊承認失言,縮到後麵去了。緊跟著鬆平慶永也發言說,這是“刑名為先,道義為後”,怎麼處理德川家,應該有德川家的代表在場,發言為自己辯護,才能最終拿出方案來,否則就太不公平了。

這話說得有道理,然而此次開會,並非沒有邀請德川慶喜等人到來,但慶喜也好,會津藩主鬆平容保、桑名藩主鬆平定敬也罷,這些最鐵杆的佐幕派卻害怕被圍攻,遭毒手,紛紛托病不肯進入禦所。這回鬆平慶永再提召德川慶喜前來開會,岩倉具視和大久保利通立刻一口回絕:“他自己不肯來的,又不是咱們故意將其排除在外。”否決了慶永的建議。後藤象二郎裝模作樣出來打圓場,實際卻站在他主子山內容堂一邊。其餘眾人也立場各異,就此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這次會議是在皇宮內召開的,史稱“小禦所會議”。但是並非全部的議定、參與都出席了,比如西鄉隆盛,他肩負警護宮門之責,一直呆在會場外麵。呆在外麵可是呆在外麵,卻不時有人向他通報會議的進程,當聽說對於德川家的處理問題,與會各人爭論不定的時候,隆盛冷冷地撇了撇嘴,叫人去悄悄通知岩倉具視和大久保利通:“此時口舌無用,當用刀劍!”

會議開到中途,岩倉具視宣布暫時休息,然後他就利用這個機會和淺野長勳相串聯,說:“隻有用非常手段,才能解決問題。”意思是咱們動武吧,反正西鄉隆盛領著薩摩兵就在外麵哪。這話讓長勳的家臣辻將曹聽見了,將曹素來與後藤象二郎交好,就悄悄地通知了象二郎。象二郎趕緊去找“老公”山內容堂,說好漢不吃眼前虧,咱還是先退一步為好。

結果會議重開,一心想要既改革政治又保留德川家的山內容堂先認慫了,鬆平慶永、德川慶勝無力支撐大局,隻得勉強同意讓德川家辭官納地。小禦所會議,以倒幕派全麵獲勝而告終。

火燒薩摩藩邸

小禦所會議的結果傳到德川慶喜耳中,慶喜瞬間不知所措,麾下群臣則怒不可遏。幕府時代改易諸侯,曾經造成很多藩士直接變成浪人,俸祿全無、生計窘迫,這些情況幕臣們也都看在眼裏。如今德川家就要失去全部土地了,那自己也要步那些家夥的後塵,淪落鄉間,是可忍,孰不可忍!

群臣磕頭如搗蒜,苦苦哀求德川慶喜,萬不可接受這般“亂命”。德川慶喜這人雖然膽子小,不愛惹事,可他惹不起朝廷,更惹不起這群眼看就要沒活路了的家臣們,於是一方麵請求山內容堂、鬆平慶永等人“你們再給想想辦法”,一方麵給朝廷上書,說一旦辭官納地,家臣們怕會鬧出大亂子來,請求朝廷準許延期。

山內容堂等人接受了德川慶喜的哀求,開始在上級公卿間大搞串聯和遊說,一方麵以幕府兵力雄厚,惹急了怕對朝廷不利做要挾,一方麵也煽動上級公卿說:“岩倉、大久保之類的身份太低,又是唯恐天下不亂之徒,怎能聽他們的意見呢?”力圖分化瓦解倒幕派陣營。

另一方麵,德川家本就在大阪駐有重兵,於是德川慶喜匆匆逃離京都,前往大阪,又以“在京各藩意見不一,易起衝突”為名,把佐幕的桑名、會津等藩兵馬陸續調去大阪守護,兵勢更為雄厚。德川家大目付(各藩監察官)永井尚誌更放出話去,說將軍大人就要下詔討伐“薩長二奸”了。這軟硬兩手一玩兒,軟弱的公卿們就此開始搖擺。

23日、24日再次召開新政府會議,在岩倉具視缺席的情況下,山內容堂和鬆平慶永成了主導。既然朝廷已經下令讓德川家辭官納地了,命令不可更改,咱就在辭官納地的具體內容上做點文章吧——辭官可以,但得保留曾經有過的官聲,以後就稱慶喜公為“前大納言”好了;納地可以,但是沒說要納多少,就讓德川家繳納新政府一筆“政務費用”,當作上交土地好了。最後,要求任命德川慶喜為議定,也參與到新政府裏來。

就這樣,公武合體派和佐幕派卷土重來,小禦所會議的決議,徹底變成了一紙空文。

眼看著改革形勢就要逆轉,岩倉具視之類公卿們是害怕流血打仗的,隻好認慫,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等武士們可沒有那麼好打發,他們聚集在一起商量:“時機已到,必須武力倒幕,否則,多年來的勞苦就要化為泡影。”

大久保利通提出:“德川慶喜主動大政奉還,山內容堂又使新的辭官納地案在會議中得以通過,此刻挑起戰爭,恐怕名不正而言不順呀。”西鄉隆盛一撇嘴:“我早都計劃好了,讓幕府先動,咱就有借口和他們全麵交鋒了。”

西鄉隆盛這個家夥手段是極狠辣的,他立刻下令早就埋伏在江戶的棋子——薩摩藩臣益滿休之助、伊牟田尚平——鬧點大亂子出來,逼迫德川家搶先動手。於是以薩摩藩為後台,集合了相樂總三等大群尊王派的浪人,在江戶集市上到處縱火、搶劫,把德川家的大本營搞得一團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