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內容堂的主要思想是公武合體,沒啥倒幕的想法。親信吉田東洋遇刺以後,以武市半平太為首的“土佐勤王黨”冒出頭來,掌握了土佐的藩政,容堂雖然很反感這一夥人,但藩內輿論普遍傾向於尊王倒幕,他倒也不好逆潮流而行,隻能暫且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由得他們鬧去。八月十八日政變以後,風向突然變了,以長州為首的激進尊攘派在各地都遭到打壓,土佐也不例外,容堂就趁機重新對吉田東洋被刺一案展開全麵調查,逮捕了“人斬”岡田以藏和“土佐勤王黨”裏的一大票成員。
線索東拉西扯,很快就揪到了武市半平太頭上,山內容堂下令,將半平太關押入獄。這個武市半平太好歹是上士出身,雖然進了大牢,待遇倒還不錯,有吃有喝不受罪,他的同誌們就沒那麼幸運了,幾乎人人都遭到了嚴刑拷打。半平太就有點慌,心說岡田以藏熟知內情,他別打熬不住把實情給供出來吧?於是秘密派人去謀殺以藏。誰料到陰謀敗露,以藏這個氣呀——既然你不仁,就休怪我不義——幹脆把刺殺吉田東洋的陰謀是和盤供出。
於是1865年7月3日,也就是德川家茂將軍駕臨大阪,打算發動四境戰爭的第二個月,“老公”山內容堂下令:“武市等人不尊重主君,罪不可赦。”逼迫半平太切腹自盡了,享年隻有36歲。
“土佐勤王黨”垮了,武市半平太死了,那麼任命誰來主持土佐的政務呢?山內容堂看準了一個人,乃是吉田東洋的弟子,名叫後藤象二郎。此人有才能,有名望,精通蘭學和航海術,最重要是主張公武合體,一點也不激進,大有東洋昔日的風采。於是容堂就把後藤象二郎推薦給藩主山內豐範,山內豐範哪敢違逆“老公”的意思,立刻任命象二郎做“大監察”,委以藩政。
然而讓山內容堂份外滿意的後藤象二郎當權沒多久,風向突然又轉了,長州在四境戰爭裏把幕府和諸藩聯軍打得抱頭鼠躥,尊攘之風如同狂飆一般再度掃蕩整個日本,倒幕的呼聲也甚囂塵上。山內容堂這個窩火呀,一方麵是為幕府犯愁,另方麵也擔心自己的土佐——長州距離土佐那麼近,要是發兵倒幕,我土佐該怎麼辦?響應他們吧,難免幕府垮台,生靈塗炭;反對他們吧,長州軍殺過來可怎麼抵擋?
他叫來後藤象二郎商議:“有何兩全齊美的妙策?”
後藤象二郎終究是一時的雄傑,靈光一閃,被他想出一個好主意來,於是向容堂提出:“本家有個脫藩浪人,名叫阪本龍馬,您是否聽說過呢?”
山內容堂一拍大腿:“妙計!你趕緊去把龍馬給我領來吧。”
阪本龍馬雖然也曾經加入過“土佐勤王黨”,但很早就退出了,說明他跟武市半平太不是一路人。最重要的是,龍馬現在和長州藩關係很好,若能說動他居中調解,就不怕長州起兵攻打土佐了。況且——
“聽說龍馬最近搞的那個什麼‘龜山社中’很紅火呀,路子野、財源廣,把他拉回來,不也就等於把那麼大一個商社歸了我土佐嗎?”山內容堂是越想越樂。
於是經過後藤象二郎的勸說,阪本龍馬答應恢複武士身份,回歸土佐藩。可是才商量定,龜山社中就出了件大事兒——一艘載運武器的商船被紀伊藩的軍艦給打沉了——龍馬和象二郎為了要求紀伊藩賠償,幾乎磨破嘴皮、跑斷了腿,好不容易事情圓滿解決了,這才一起乘船去覲見“老公”山內容堂。
這時候山內容堂正在京都開四侯會議,龍馬和象二郎兩人是從龜山社中的根據地長崎出發,乘坐土佐的藩船夕顏丸前往拜見。一路上談論時局,頗為投契。
怎麼會投契呢?龍馬不是倒幕派薩摩、長州的同路人,而象二郎是主張公武合體的麼?原來阪本龍馬這人不但見識超群,口才也很好,一番侃侃而談,倒把後藤象二郎給說服了。可是象二郎還有點憂慮:“照先生所言,公武合體是不現實的,全日本必須聚集在朝廷這一麵大旗下,才能改革政治,謀求富強。那麼,應該怎麼說服幕府交出權柄來呢?難道真要發兵倒幕?一旦戰爭爆發,兵連禍結,日本怕會淪為萬劫不複之地呀!”
龍馬微笑著點點頭:“我也不希望看到戰端再起。就目前的局勢來看,幕府威信已經降到了穀底,又新近被長州打敗,正好趁這個機會,逼其主動交還政權,這就叫做——‘大政奉還’!”
緩兵與奪權
阪本龍馬所說的“大政奉還”,就是逼迫江戶幕府把統治全日本的權力交還給天皇朝廷,自我降格為一鎮諸侯——當然,應該是最強大也最有發言權的諸侯。這本是薩摩藩的國策,在薩長同盟之時有正式寫入文書的。那時候薩摩藩還沒有武力倒幕的打算,隻是想著威逼幕府就範而已。
而在龍馬看來,如果能夠不打仗,不流血,光靠嚇的就讓幕府交還政權給朝廷,那是最穩妥、最和平的方法。他把這方法說給後藤象二郎聽,象二郎也不禁連連點頭,說:“很好,可行。”聯想到時局走向,兩人認定“大政奉還”的成功也就這幾年的事情了——幕府都爛成那樣了,還有重新振作的可能嗎?
他們越談越是高興,商量著一旦歸政朝廷,全日本凝聚一體,應當怎麼搞改革呢?將來嶄新的日本,會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家呢?
阪本龍馬提了幾條建議,後藤象二郎做點補充,據說,最終完成了8條規劃:
一,天下大政奉還朝廷,政令宜出於朝廷。
二,設上下議政局,設置議員參讚議事,萬機宜決於公議。
三,將有材之公卿、諸侯及天下之人材備為顧問,賜以官爵,宜除以往有名無實之官。
四,與外國交際,廣采公議,新立至當之規約。
五,折衷古來之律令,新撰永恒之大典。
六,宜擴張海軍。
七,設置親兵,守衛帝都。
八,金銀貨物宜與外國設定平均之法。
這就是著名的《船中八策》。到了京都以後,龍馬和後藤象二郎就向山內容堂詳細闡明了“大政奉還”的要旨,得到容堂的首肯(雖然保護不了幕府,但起碼保護了德川家嘛),並且通過容堂,把《船中八策》遞交給幕府將軍德川慶喜。此後不久,阪本龍馬還在八策的基礎上,擬定了《新政府綱領八策》,主要內容也不外乎那幾條:製定憲法、議會政治、修改不平等條約、增強海軍,等等。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新政府的組織綱領就是在這兩份“八策”基礎上完成的,由此也可見阪本龍馬的思想是多麼傑出,見識是多麼超凡了。然而,近年來也有學者指出,龍馬的曆史作用是被人為誇大了,《船中八策》的底本來源於佐久間象山和勝海舟的另一名弟子、上田藩士赤鬆小三郎,而完成《新政府綱領八策》的也不是龍馬,而是後藤象二郎。孰是孰非,暫時還無從確定。
土佐藩的人全力鼓吹“大政奉還”,可是他們沒能看到,天下局勢已經徹底轉向,武力倒幕乃是大勢所趨,就連薩摩都不再抱和平的希望了,阪本龍馬和後藤象二郎那一套,還有誰會理睬呀?結果在朝廷和各路諸侯麵前是連番碰壁。就連土佐藩的軍事總裁阪垣退助也說:
“奉還大政之言雖美,卻全是空話。德川氏從馬上得天下,若不能在馬上將其奪回,就不能打倒數百年來的霸業!”
山內容堂聽了這個氣呀,大罵此乃“暴論”,立刻下令解除了阪垣退助的職務。
當然,阪本龍馬終究不是徹底的空想家,他並不奢望在外部壓力不足夠的情況下,幕府主動乖乖交出政權來。那麼,該怎樣增大對江戶幕府的壓力呢?答案隻有一個,那就是“雄藩聯合”。這一年的六月份,在龍馬和他生死與共的同誌中岡慎太郎的居中聯絡下,薩摩和土佐結成了同盟,此後不久,又把安藝廣島藩也扯了進來,結成薩土藝三藩同盟。
長州、薩摩、土佐,四強藩中的三個,就這麼擰成了一股繩兒。
聽聞此訊的江戶幕府,那當真是風聲鶴唳、膽戰心驚。該怎麼辦才好呢?四境戰爭才剛失敗了不到一年,幕府的軍事實力還沒有恢複,萬一薩、長、土等藩聯合起來,起兵倒幕,能不能頂得住實在很難說。將軍德川慶喜這個犯愁呀,左思右想,一籌莫展,可是突然之間,他看到了桌上放著山內容堂遞交來的《大政奉還建議書》,眼前突然一亮——
“這可是一條絕佳的緩兵之計!”
十月十四日,德川慶喜上奏朝廷,主動請求奉還大政,並且表示願意辭去征夷大將軍的官職——既然還政朝廷,那這個虛名我也不要了。聽到這個消息,山內容堂等主張公武合體的諸侯們是挺高興啦,薩摩和長州卻冷眼相對——
光嘴上說說奉還大政有啥用?德川家仍然控製著全日本四分之一的土地,擁有“旗本八萬騎”,朝廷沒幾畝土地,沒幾個直屬士兵,真要下達德川家不滿意的詔書,你們能承認嗎?能執行嗎?空口白話誰不會說,最終還得靠武力解決問題。
而且這些外樣諸侯們還存了一份私心:我們高舉尊王的大旗多少年,費了多大力氣,流了多少血,死了多少人,到末了德川家還是天下第一諸侯,就算從此朝廷發號施令,諸侯們共商政務,不還是你德川家說話分量重嗎?那我們奮鬥多年,又是為的誰來?
幕府是大施緩兵之計,要保留德川家的主導地位,強藩們則忙著搶班奪權,雙方的矛盾並沒有因為表麵上的“大政奉還”而逐漸消解,相反的,各自秣兵厲馬,戰火仍然一觸即發。
朝廷方麵,主張尊王倒幕的有棲川宮親王父子得勢以後,大赦天下,把從前因為種種政治風波而被罷免甚至流放的公卿全都召回京都,其中就包括咱們前麵提過的三條實美和岩倉具視。這些公卿原本的立場並不堅定,一陣子高舉倒幕大旗,一陣子又轉向公武合體,可是一方麵形勢在轉變,如今倒幕成了主流思潮,另方麵經過多次挫折和反省,他們也逐漸認清了,幕府不倒,朝廷就不可能收回權力,於是堅定了倒幕的決心。在這群公卿們的串聯、努力下,倒幕諸藩以朝廷的名義逐漸加強對京都周邊地區的控製,隨時準備大打一場。
十一月十三日,薩摩藩終於開始行動了,藩主島津忠義率領三千兵馬進入京都,請求朝廷召開會議,下達“王政複古”的大號令。倒幕之戰,正式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