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大政奉還,幕府的最後掙紮(1 / 3)

r \/>V狂飆飄落

江戶幕府為了維護自己腐朽的統治,兩次兵發長州,想要把這個尊攘派最主要的根據地一舉蕩平。第一次征長,因為西鄉隆盛的謀劃和長州內部的分裂,沒能真打起來,但1866年的第二次戰爭就不同了,幕府和佐幕諸藩集結了十五萬大軍,分四個方向直取長州,結果戰鬥開始還不到兩個月,除藝州口一路外,三路聯軍都徹底崩潰,佐幕先鋒濱田、小倉兩藩甚至徹底淪為了長州的“保護國”。

為什麼勝負之勢會這麼一邊倒呢?咱們前麵分析過了,長州兵久經訓練、裝備精良、士氣高昂、指揮得法,這是一個方麵,傾向尊攘的各藩一直扯幕府後腿,或者拒不出兵,或者暗中支持長州,又是一個方麵。除此以外,幕府自己的政策失誤,也是導致戰敗的一大要因。

這個時候的江戶幕府不僅僅是威信下降,連實力也爛到沒法看了。幕府財政狀況一直緊張,根本養不起那所謂的“旗本八萬騎”,幕府直轄武士,在上位的日益奢靡腐化、不思進取,在下位的紛紛破產,生活無著,哪還有心思作戰——幕府和被迫革新的各藩尤其是外樣各藩不同,攤子大,改革難,守舊意識特別濃厚。在這種前提下,出動數萬大軍征討長州,實在是下策之下策。

況且,德川家茂將軍從1865年就率領兵馬開到大阪來了,因為西鄉隆盛等人暗中下絆子,可憐的將軍大人總也下不定決心,整整呆了大半年才真的兵發長州。幕府大軍長期駐紮大阪,耗費大量資金糧草卻毫無所獲,反而引發了周邊地區百姓的不滿,前線在打仗,後方在暴動,這種仗還怎麼可能打得贏呢?

據說大阪原本的米價是每升67到68文錢,幕府大軍駐紮半年以後,竟然翻三倍飆升到200文。供給不足,價錢自然會漲,價錢上漲,就有奸商屯積居奇,因為幕府管理不善,就又造成米價再漲。這種惡性循環以大阪為中心逐漸蔓延開去,百姓們尤其是小市民們買不起糧,過不下去了,到處掀起哄搶打砸商鋪和幕府機關的暴動。先是大阪,波濤一浪高過一浪,後來連遙遠的江戶竟然都鬧騰起來了。雖說日本曆史上就從來就沒有出現過大規模的農民或者市民起義,那和我國的秦末、漢末、唐末、明末根本沒法比,但鬧騰範圍就國土比例來說不見得小,仍然極大打擊了幕府的統治。

就在這種情況下,幕府的征長大軍節節敗退,消息傳到大阪,本來身體就不大好的德川家茂將軍是又急又氣,終於在1866年七月二十日(公曆8月29日)一命嗚呼,翹了辮子——享年20歲整。這個消息十天以後傳到了北九州,總督小笠原長行驚恐之下,連夜就逃回大阪去了。第二天,長州兵進占小倉,宣告四境戰爭獲得全勝。

四境戰爭是打贏了,可是長州的最大棟梁卻也轟然而倒——高杉晉作這兩年來到處奔波,既為了藩命和國事操勞,也為了從“俗論派”毒手中保住自己的性命東躲西藏,把身體給徹底搞壞了。據說晉作得的是結核病,這種病俗稱“癆病”,是由結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多發在肺部,就是肺結核,也叫肺癆。結核病在今天都是個疑難雜症,那時候醫學還不夠發達,基本可以算是不治之症。結核病人體力消耗很大,隻有多注意休息才能勉強緩解,可晉作又哪兒有休息的時間呢?

病情越來越嚴重,長州周邊的局勢也越來越緊張,終於幕府大軍分四路來攻,晉作被迫披掛上陣,擔任海軍總指揮,打贏了大島口和小倉口的戰鬥。這宏觀上的戰鬥打得很順利,而在微觀下,結核病菌全麵獲勝,晉作終於一病不起。

四境戰爭,高杉晉作是帶病堅持指揮,等到小笠原長行逃亡,小倉城陷落,這一口氣鬆下來,終於再也熬不住了,連吐了數口鮮血,就此栽倒在地。長州藩是到處延請名醫為晉作診治,連那位從治病改為領軍的蘭醫名手大村益次郎竟也上陣,但晉作已然病入膏肓,藥石無效了。

狂飆突進的猛士高杉晉作死於黎明前曙光乍現之時。四境戰爭結束後的第二年年初,也即1867年1月30日,頑固的攘夷派、名義上製約幕府實際上是幕府保護傘的孝明天皇突然駕崩,傳位給第二皇子睦仁,也就是明治天皇。明治天皇初繼位的時候隻有14歲,根本還沒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和主見,很快就落到了尊攘派公卿和諸侯們手中。在來自朝廷和雄藩的強大壓力下,德川氏末代將軍主動提出“大政奉還”,也就是說把統治全日本的權柄重新交還到朝廷手裏。江戶幕府終於走到了他的末日。

可惜重病臥床的高杉晉作沒能看到這一幕。幕府請求“大政奉還”是在1867年的十月十四日,而晉作在半年前的四月十四日就突然咽了氣,臨終之時,父母妻子都不在身邊,隻有同誌山縣狂介、田中顯助和著名的女性尊王誌士野村望東尼陪伴著他——享年27歲。

不過高杉晉作轟轟烈烈的一生,命中注定也不可能悄無聲息地逝去,他燃盡了自己的熱血和生命,也留下一個令後人瞠目結舌的葬禮。據說晉作這家夥是很風流的,和平時期呆在萩城、下關和山口的時候,身邊總少不了漂亮的女人——全都是藝妓。去世以後,有大群藝妓從各處趕來,齊聚在晉作墳前,哀悼垂吊,並且供奉上了他最喜歡的樂器三味線,也就是日式的三弦兒。

倘若生在和平年代,大概這位長州上士、風流公子將會整天喝著小酒,彈著三味線,和藝妓們吟詩作歌來度過一生吧。中國古代有位風流人物死後也是妓女雲集,那就是北宋大詞人柳永柳七郎——《三言》裏有一章,叫做《眾名妓春風吊柳七》,就是說的這事兒——和晉作比起來是何其的相似。然而曆史的大潮不由得高杉晉作淺斟低唱,大潮把他推到了最高空,讓他揮舞長刀,橫掃一切。對於晉作本人來說,是幸或者不幸,都已經不重要了,對於日本來說,這絕對是曆史的幸運。

高杉晉作是個魅力無窮的曆史人物,這既表現在他走在時代前列的革命性方麵,也表現在種種令人疑惑的矛盾性方麵。咱們前麵也說過,晉作雖然鼓吹“四民平等”,吸收農民和小市民參加奇兵隊,但本身卻往往一副上級武士的臭架子,他自稱“奇兵隊開辟總監”,時常率扈從、攜藝妓、張羽傘,悠然醉步於下關街頭。他甚至還時常告誡老婆雅子要“牢記武士之妻與町人百姓之妻的身份區別”,因此在丈夫死後,不管生活多麼困難,雅子也始終不肯接受伊藤博文(俊輔)和山縣有朋(狂介)等人的資助,嫌他們出身太低。

據傳雅子曾經說過:“武士之妻,再窮也不能靠足輕輩的接濟過活。”老公的臭架子,這女人學了個十足十。

兵庫開港的難題

四境戰爭不但沒能打垮江戶幕府的大敵長州,反而把第14代征夷大將軍德川家茂給累死了,國不可一日無主,幕府也不可一日無將軍,這得趕緊推舉第15代出來主事兒才行呀。

老中們開會商量來商量去,一致認定,時局危困,隻有請那位大人出來領導大家夥兒,德川的天下才有一現光明。他們選擇的是誰呢?原來就是將軍後見職一橋慶喜。

德川家茂將軍翹辮子的時候隻有20歲,咱們前麵說過,他的正妻是孝明天皇的妹妹和宮公主,據說夫婦兩人的感情還算不錯,但老天爺不保佑,沒能生下一兒半女來。話說回來,即便家茂將軍有兒子,當此危難之際,也不能把個才幾歲大的小孩子搬出來做幕府將軍——小孩子懂得什麼,怎能撐起大局來呢?而這時候的江戶幕府,也早已沒有了井伊直弼那種敢於承擔責任的大老或老中了,能臣執政,小孩子將軍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也全是空談。

在禦三卿裏找將軍繼承人吧,扒拉來扒拉去,已經成年而又有名望、有能力、有德性的,誰都比不過一橋慶喜,況且慶喜還得到鬆平慶永、鬆平容保等重臣和水戶等大藩的支持,不推舉慶喜,那真是沒有天理呀。

可是大家夥兒跑去和一橋慶喜商量,慶喜卻一口回絕:“這活兒我幹不了!”

一橋慶喜這陣子是忙得焦頭爛額,家茂將軍一死,無數事務和決策都落到身為將軍後見職的他身上了,又得撫恤戰死的武士、農兵,又得央告朝廷下詔休戰,一方麵擦敗戰的屁股,一方麵給幕府找回麵子。同時趁著這個機會,為了能夠重整雄風,再伐長州,他還大刀闊斧地搞起了幕政改革。

改革的內容,包括在橫須賀建造煉鋼廠、造船所,包括設置陸軍、海軍、會計、國內事務、外國事務5個部門,由5名老中分掌,也包括向法國人商借外債、購買武器,請法國軍事顧問團研究軍製改革事項,等等。

順道一提,法國人對幕府那是全力支持,為什麼呢?原來當時英、法兩國爭奪對日本的控製權,英國人認為幕府已經徹底腐朽,無藥可救了,所以把寶都押在薩摩人身上;法國一貫和英國對著幹,你支持薩摩等外樣雄藩,好,那我就支持幕府。

所以說四境戰爭也好,其後的戊辰戰爭武力倒幕也好,明麵兒上是雄藩和江戶幕府的較量,其實背後都有外國勢力在插手,在推動哪。

拉回來再說一橋慶喜,從這個人的生平履曆來看,他確實是個有頭腦、有能力的家夥,在當時那一大票德川家康的子孫裏算是個矯矯者。但有一點,這人沒有雄心更沒有魄力,一聽說要推舉他做幕府將軍,把那麼大一攤子事兒和內憂外困的壓力全撂自己肩膀上,他心裏可多少有點發毛。老中們興衝衝地來找慶喜,結果被慶喜當頭澆了一大瓢涼水:“幹不了!”

你幹不了還能誰幹呀?幕府裏不是沒有能人,可德川宗家血脈的能人就剩你一個了。老中們磨破嘴皮地勸說,甚至還鼓動朝廷直接下詔任命,好不容易才把一橋慶喜給拖上了“賊船”。

江戶幕府的征夷大將軍雖然是世襲,理論上還得得到朝廷的認可和任命。一般情況下,曆代將軍都是先內定好了,再向朝廷申報,沒權的朝廷無力阻止和換人,可也多少得消極地賣賣關子,得幕府反複遊說和獻禮才肯點頭。這回可好,一橋慶喜本人還沒答應呢,朝廷倒先下了詔書,不算絕無僅有,在江戶幕府兩百多年曆史上也算不多見的。

麵子給得這樣足,壓力給得這樣大,也就不由得慶喜不唉聲歎氣地低頭答應了。於是1866年12月5日,他正式就任江戶幕府第15代征夷大將軍,其實也是末代將軍,複歸本宗,改名為德川慶喜。

末代將軍果然不是那麼好幹的,德川慶喜才剛繼位,轉過年,突然有個洋人巴巴地跑到大阪來見他,一方麵恭賀他繼任征夷大將軍,同時詢問說:“關於兵庫開港之事,請您盡快給個答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