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讓人笑到讓人思(1 / 1)

“笑,讓人笑!”是伏爾泰畢生從事學術活動的座右銘。現在,他把它變成了更加富於啟迪的諺語——思想——讓人思想。

伏爾泰的一生充滿著矛盾。他曾經鄙視人類,但也最最摯愛人類。他曾無情奚落基督教牧師,但後來卻又把自己的一部著作獻給了教皇。他取笑國王,但又從腓特烈大帝那裏領取養老金。他蔑視頑固僵化,但他對猶太人的固執態度卻又十分偏執。他譏諷財富不值一顧,但他也獲取了大量財產。他懷疑上帝的存在,但又耗盡畢生精力去證明上帝的存在。

人到中年之際,伏爾泰還參加了狄德羅、達朗伯、孔德和其他許多為法國革命提供思想武器的大思想家團體,幫助他們籌備編集舉世注目的學術巨著《大百科全書》。但同時,所謂“百科全書”派則指控他是基督徒,而基督徒們又譴責他是異教徒。伏爾泰的一生就是在這樣相對的兩派的斥罵與責難聲中忙碌緊張地苦鬥著。

伏爾泰也許是18世紀最醜陋但最受愛戴的學者。晚年,他骨瘦如柴,麻點臉,長鼻子,金魚眼,老是帶著一副幽默的神情。但許多人卻把他當作偶像來崇拜、來敬重。雖然,他終於受病魔糾纏,但精力異常充沛。有一次,他在指導自己的劇本《梅羅珀》排練時,受其啟發的女演員報怨道:“要達到你的要求,我也許會著魔。”聽罷這話,伏爾泰趕緊回答:“你說的完全正確,任何藝術要獲得成功都必須著魔。否則一事無成。”對任何事情都“著魔”,是伏爾泰事業成功的秘訣。正如哲人狄德羅所說的那樣:“伏爾泰已經是魔鬼附身。”

伏爾泰不僅忙於涉足社會,也忙於寫作悲劇、哲理小說,研究曆史,編撰《哲學辭典》,創作幽默小品和其他著作。18世紀末,博馬舍編輯出版了一部伏爾泰全集,它的總數就達70卷之多。此外,伏爾泰還將自己置身於支持被壓迫者爭取解放的鬥爭中。他的時間、錢財和精力,多用於營救社會正義事業和受基督教迫害的教徒。他為一些窮人修建起標準住宅;為失業者建立了牛奶場和鍾表廠,並親自安排推銷他們的產品。他把經營企業的所有利潤都分配給工人;他為工人建立了一座教堂,並在上麵刻著——“伏爾泰為上帝創造”。因為他確信自己給人民禮拜的自由。正如巴黎市民所說:18世紀法國的每一個人,無論親疏,都需要伏爾泰。人們向他求教,傾訴自己的遭遇並懇求幫助。有求於他的沒有一個會失望……1777年,已83歲高齡的伏爾泰,已經意識到來日不多了。雖然他臥床不起。但在這年冬天,伏爾泰還會見了當時的美國駐法國大使本傑明·富蘭克林。伏爾泰抱怨自己不再像希望的那樣敏捷。他說:“我覺得,我像一尊拖著泥腿的塑像。”

富蘭克林笑著答道:“是的,但這泥塑裏麵,卻有一顆金子般的善心。”這位美國大哲學家是帶著他的孫子一同來看望伏爾泰的。他懇請這位法國哲學家為孩子祝福。

伏爾泰深情地把手放在孩子頭頂上說道:“願上帝和自由同在。”無疑這是伏爾泰人生哲學的精辟概括和崇高宗旨。

伏爾泰樂於接近任何人,除了“那一群討厭的追名逐利之徒”。對那些無恥之徒,他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警惕。

伏爾泰臨終時,有一位英國不速之客登門求見。伏爾泰對他的仆人說:“請告訴他,人快死了。”但這位英國人堅決求見。

伏爾泰又說:“告訴他,我已經死了。”但來訪者卻還要堅持瞻仰伏爾泰的遺容。

伏爾泰又說:“告訴他,我已經埋進土裏,交給了魔鬼。如果他要見我,那就讓他下地獄吧……”

1778年5月30日,伏爾泰懷著對巴黎民眾的無限懷念,與世長辭了。

他的遺體安放在眾多著名的法國哲人安息的地方——先哲祠。1864年拿破侖三世掘開他的靈棺一看,發現它竟是空的。經查得知,他的遺體在1814年被盜走,拋到石灰坑裏溶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