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幽默裏的嚴肅哲學(1 / 1)

1726年,秋風蕭瑟之際,32歲的伏爾泰第二次從巴士底獄出來,便前往英國避難。為了生存和事業,伏爾泰用比普通人快十幾倍的速度學會了英語。他在一年內,用驚人的速度閱讀了幾乎全部重要的英國文學作品。

來自專製統治國度的伏爾泰,對英國的資產階級君主立憲製十分感興趣,特別是對英國社會不強調門第觀念,依據人的德才用人的製度感興趣。伏爾泰在英國流亡三年的日子裏,逐漸開始了解科學巨匠牛頓的物理學和哲學家洛克的經驗論作品,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和唯物主義的哲學觀點。此外,伏爾泰還對英國社會的政治民主製度進行考察。1733年,伏爾泰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英國通訊》一書。描述了自己在英國生活三年的觀感、生活。

伏爾泰在英國流亡期間,大名鼎鼎的普魯士腓特烈二世盛情邀請伏爾泰到柏林做客。腓特烈二世在波茨坦建造了一座小凡爾賽宮,並起了一個法語名字“逍遙宮”。伏爾泰並不因此而像巴兒狗一樣,投靠一個異國有權有勢的主子。伏爾泰身在柏林,心中卻牽掛著自己的祖國,他渴望有朝一日能在巴黎的陽光下再次伸展他那“蜷曲著的翅膀”。

伏爾泰在英國流亡三年後,又回到巴黎。可他剛一歸國,立即陷入痛苦深淵。原由是他的《英國通訊》得罪了法國當政者,政府發出了逮捕伏爾泰的命令。

伏爾泰不願再次淪為巴士底獄的囚徒。他逃脫了警察與暗探,躲避到女友夏特萊侯爵夫人家。夏特萊夫人是一名傑出女性。她受過高等教育,從事過歐洲多種語言及自然科學的研究,她還把牛頓的科學論著譯成法文出版。

正是在這所莊園,伏爾泰的生活有了相對的安定。他的智慧與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發揮。伏爾泰還和侯爵夫人一起在莊園裏款待了當時法國許多傑出的學術名流。在夏特萊夫人的莊園,伏爾泰斷斷續續居住了15年。這一時期,他進行了多方麵的創作活動,撰寫了《愷撒之死》《穆罕默德》、長詩《奧爾良的少女》、曆史著作《路易十四時代》等。並在女主人熱情協助下,伏爾泰撰寫了科學論著《牛頓哲學原理》。

伏爾泰還創作出異常優美而又“玩世不恭”的哲理小說,如《老實人》《白與黑》《查第格》《天真漢》《巴柏朗公主》。伏爾泰生前是以創作史詩和悲劇著稱,他把創作史詩和悲劇作為自己最主要的文學活動,而把哲理小說當作“小玩意”和“兒戲之作”。但是,從19世紀上半葉開始,他的史詩和悲劇不再有人提起,倒是他的哲理小說,經受了時間的考驗,特別是《查第格》《老實人》《天真漢》,成為世界文學名著。

在這些生動的故事裏,主人翁並非是殺人放火的綠林好漢,而是穿上了伏爾泰思想外衣的木偶。最富浪漫色彩的《老實人》,竟是在三天三夜裏一氣嗬成的。伏爾泰在這部小說中,安排了兩個主要人物:鼓吹“天下盡善盡美”的邦葛羅斯和信奉這種哲學的老實人。通過他們在現實裏的悲慘遭遇,控訴了教會的專橫和對普通人的迫害。最後,老實人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地球上滿目瘡痍,到處是災難啊。”這正是伏爾泰對他所處的時代的控訴。

伏爾泰哲理小說具有誇張滑稽、意味深長的特點。他總是把描寫對象的某些特征加以誇大,來突出它的本質。他常常把不合理的社會現實誇張到荒誕的地步,以荒誕的故事來表現18世紀法國沒落的封建社會本質。他的哲理故事,充滿著風趣的嬉笑、機智和揶揄和嘲諷,讓人讀了不感到鬱悶,而是充滿了明亮的色彩。

必須看到,伏爾泰幽默的外殼裏總是包裹著一個嚴肅的哲學內核。他的兩部曆史學術著作——《路易十四時代》和《風俗論》尤其如此。伏爾泰憎恨世界上的暴君、獨裁者、侵略者和壓迫者。他哀歎每朝每代的曆史學家都把這些人捧為令後代人敬慕的對象。他認為這是愚不可及。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人類可悲的愚蠢,就在於崇拜那些亂世奸雄。”伏爾泰堅信民主,認為人民的聲音就是上帝的聲音。伏爾泰一再警告當政的暴君們,他們注定要在真正的人民革命中完結。到那時,“你將喪失一切……人民將用鋒利的觸角將你活活頂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