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4年11月21日,後來成為法國18世紀啟蒙運動的導師和領袖的伏爾泰,誕生於巴黎一個有產業的律師家庭。
伏爾泰6歲起就學於一所名叫路易·格蘭底的貴族學校,全家期望他能繼承父親的職業。伏爾泰9歲時,不幸失去母親。從此,父親強迫他接受抽象的神秘主義教義,盡量讓他在學校受到最豐厚的待遇。但結果,貴族子弟在學校享受的特權使他親身體驗到等級缺席的不合理,滋長了小伏爾泰反抗現實的渴望。他開始從骨子裏憎恨教會的陰謀、偽善,因為他的母親正是這種教會爭鬥的直接犧牲品。同時,小伏爾泰也憎恨教會對人的瘋狂迫害。
伏爾泰15歲時,法王路易十四在羅亞爾港搗毀了詹森教派的學校,並且下令鏟除他們的聖徒墓地。這時,伏爾泰對人間的暴力和壓迫更加義憤填膺。從此,他不再期望自己長大後去當什麼冠冕堂皇的律師,而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名詩人。為了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伏爾泰跟許多文學青年有了交往。在此之前,小伏爾泰在剛上初中時,就有了強烈的讀書興趣和寫作愛好。在他所讀的書籍中,對少年伏爾泰影響最大的是法國進步思想家皮埃爾·貝爾的《曆史批判大辭典》。書中寫道:“一切有良知的學者,都應注重科學與真理,拋棄宗教邪說。”這使小伏爾泰耳目一新。盡管少年伏爾泰還沒有深刻理解貝爾的精深思想。但是,一個偉大思想家探求真理、向往自由和勇敢的鬥爭精神,卻深深震撼了少年伏爾泰的心靈。
伏爾泰的父親竭力勸阻兒子去文壇舞文弄墨。他直言不諱地說:“文學對一個人毫無益處,它還會把人引向饑餓與死亡。”老父親還列舉法國曆史上許多搞文學的人的不幸遭遇,告誡兒子,千萬不要涉足文壇。這時,正趕上伏爾泰從路易·格蘭底貴族學校畢業,父親就把小伏爾泰送進了一所法律專科學校,指望他子承父業。可是,伏爾泰對那些法律條文沒有一點興趣,他痛痛快快地讓自己的時光流逝在詩歌的長河中。父親對此毫無辦法,為了讓這位“浪蕩兒子”就範,他送伏爾泰受雇於昂熱侯爵,這是一個有一定社會地位的職位。
昂熱侯爵是一名政治老手,他不但可以隨時出入路易十四的宮廷,還能隨心所欲地打發一個王公大臣去為自己辦私事。盡管別人說他是後門侯爵。但他從不在乎,甚至公開宣稱自己就是權力的象征。他自詡諳熟當時法國社會各階層的生活——公眾的、私人的甚至是太陽王(即路易十四)的隱私。他十分愛談皇家主從們的軼聞趣事。每當他閑談時,伏爾泰都認真做筆記,這為他今後寫作曆史著作打下了基礎。昂熱侯爵常勸年輕聰慧的伏爾泰追隨自己,並用自己通過競爭在宮廷中踏出一條通達的仕途經曆來教育伏爾泰。他還許諾要讓伏爾泰升官發財。他認為,隻要有權在手,就能免遭任何橫禍。但他卻無法阻止伏爾泰對苦難現實進行唇槍舌劍般的尖銳批判與揭露。
1715年,法王路易十四駕崩。葬禮那天,21歲的伏爾泰看到了沿途鄉間小酒店裏,群眾為“太陽王”的死狂歡痛飲。他經過深刻的思考,寫了一篇諷刺作品《在奶臭未退的嬰孩統治下》。這篇鞭笞宮廷腐敗的作品,得罪了皇家,伏爾泰因此被投進巴士底獄。
在獄中的11個月裏,他創作出取材於古希臘神話的悲劇《俄狄浦斯王》。這個劇本被認為是一部抨擊宗教、鞭笞攝政王荒淫行為的佳作,因而在巴黎一上演就受到民眾的熱烈歡迎。這部悲劇連續上演了45場,創下當時的最高紀錄。這時,年僅24歲的伏爾泰走紅整個法蘭西。有意思的是,關他入監的法國攝政王菲利浦,此刻又親自出麵在豪華的宮殿接見他,並且要為這個剛剛摘下手銬腳鐐的文學青年頒發獎狀和獎金。血氣方剛、剛正不阿的伏爾泰斷然拒絕了攝政王的“好心”,根本不登皇宮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