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西斯比古埃及任何一位法老都勤於大興土木,在位期間,他下令修建的宮殿、廟宇、雕像和石碑的數量多得令人難以置信。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主要是通過氣勢宏偉的建築來顯示自己的權利以及彰顯其在世天神的地位。為達到自己的目的,他不惜占用一些更為古老的建築。有些古老建築被他修複之後刻上自己的名字,有的被他圍在了以其名義修建的建築群當中,還有的則被當成了“材料庫”,在被拆毀之後當成修建新建築的材料。
吉薩的哈夫拉金字塔就遭此運,整塊的花崗岩被拆下來用於修建位於孟斐斯的布塔大神廟。由拉美西斯欽定的建築風格也被他用於顯示其偉大之處。 比如,在神廟裏布滿了雄偉的雕像和裝飾有象形文字及圖案的石柱,刻滿描繪宗教和戰爭場麵的廟宇牆壁都在歌頌國王的神聖和偉績。
拉美西斯本人親自到施工現場檢查工程的進展情況,他甚至還前往石材的開采地去挑選最佳的材料。
有一些碑文,比如刻在第八世石碑(現保存在埃及國家博物館)上的文字,記述著拉美西斯鼓勵和讚揚建築工人們的話語。拉美西斯非常關心他們的生活,從不讓他們缺少食物、衣服、鞋子以及新鮮的水,以便能讓他們專心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三角洲中的首都
拉美西斯新建的工程中包括一座新的首都,這座新城的奢華程度與埃及另兩座大城市孟斐斯和底比斯不相上下。這座被稱為比-拉美西斯(意為“拉美西斯的家”)的城市在這位法老當政第五年就已初具規模,並成為他的寢宮。這座城市建在位於尼羅河三角洲東部的古阿瓦裏斯城,這是讓他倍感親切的地方,因為他父親的夏宮就修建於此。不過這樣選址肯定還有其他的用意,埃及學家埃達·布萊西亞尼解釋說:“這裏是拉美西斯的故鄉,顯然這是一個主要的原因。此外,之所以在這裏建造比-拉美西斯還有其軍事和戰略意義,這座城市緊挨東部邊境,經常遭到外族的入侵,因此必須嚴加防守;另外它還是一個連接埃及和亞洲的重要商業交彙地。”
新的首都占據著一塊非常富饒的土地,這裏的農田物產豐富,河流中魚蝦成群,而倉庫裏則堆滿了食物。城中的居民來自王國的各個領地,如利比亞、努比亞、迦南和阿穆魯。他們當中有不少人曾是戰俘,但與埃及人保持著友好的關係,所有人都享受著這裏的繁榮生活。拉美西斯去世後一個多世紀,當第二十一王朝的法老們決定遷都至塔尼斯城時,比-拉美西斯的光輝才黯淡下來,城裏的許多財寶都被遷至新都。
他的印記留在每座廟宇中
在卡納克(今天這裏被看成是埃及最重要的考古聖地之一,他曾是繁榮的宗教中心,法老們在這裏舉行加冕儀式),拉美西斯也留下了他深刻的足跡。在雄偉的阿蒙-拉大神廟裏,他完成了石柱大廳的修建工作,這個大廳始建於阿蒙霍普特二世(公元前1427年-前1392年)當政時,在霍倫貝勒王朝以及塞提一世在位是曾繼續得到修建。這座建築是名副其實的古代建築瑰寶:它占地5000多平方米,134根巨型石柱支撐著屋頂,尤其以中間的兩排重達12噸的柱子為最粗大。拉美西斯讓人用描繪慶典活動的浮雕裝飾它的牆壁,並下令開挖一個保存至今的聖湖。湖水象征著所有形式的生命誕生地,在這裏舉行供奉太陽神和奧裏西斯神的儀式,而神職人員在每次儀式之前都要在此淨身。
相臨的盧克索神廟在阿蒙霍普特三世法老(1387BC~1348BC)在位時就已完成大部分,拉美西斯在已有的建築結構上又增加了一個由72根石柱支撐的走廊和一個巨大的拱門(襄有神廟大門的石製高塔),分成兩排的石柱上刻滿了裝飾圖案,而拱門的牆壁上則刻有記述卡疊什之戰的浮雕。在這些建築的前麵排有六尊麵容與拉美西斯相像的巨大雕像和兩座方尖碑,但在盧克索神廟中隻剩下了一座方尖碑,另一座則在1836年就被搬運到了巴黎協和廣常
為永恒而建的拉美西斯宮
上述隻是拉美西斯創造熱情的部分例子,但是為了更好地理解他對慶典活動的熱衷則需要參觀拉美西斯宮的廢墟。
雖然這座宮殿隻有少部分還矗立在那裏但整個建築群毫無疑問是這位法老所構想的最偉大建築,它位於尼羅河左岸的底比斯地區。這是一座用於殯葬的神廟,但最終用途並不是安放拉美西斯的遺體,而是為了在他去世之後便於人們舉行供奉他的儀式。
這座殯城周圍是一座高牆,除了主殿之外,城裏還有作坊、商店,甚至還有一所培養謄寫員的學校。在這所學校裏,考古人員發現了一些紙莎草紙書。最後還有一件有趣的事:為了給自己修建著座殯城,拉美西斯曾命令拆下一些古建築上的材料。這恰恰也是這座拉美西斯宮後來遭受到的待遇:這座本因代表拉美西斯的偉業並流傳千古的宮殿後來又因為別的國王要修建自己的宮殿而被部分地拆除了。
一個刻在岩石上的夢
阿布·辛拜勒神廟被看成是拉美西斯最偉大的作品,是名副其實的古代建築瑰寶。四尊從山體岩山中鑿出的巨型雕像高20米,象征著坐在宮殿大門口的法老,如今它們已經變成了埃及文明的象征。
這座神廟建在一個山坡上,開鑿的深度有60米,它本意是供奉三位主神阿蒙、拉、布塔,但實際上它隻為一位“真神”——拉美西斯本人服務。
神廟,除了在地麵上的建築外,還有一種在山崖開鑿出來所為岩窟廟。典型的岩空心央是位於阿斯旺南,接近尼羅河第二瀑布的阿布辛拜勒的拉美西斯二世廟。這座神廟是獻給阿蒙,拉·哈拉凱悌和普照塔神的,並且還紀念拉美西斯二世本人。實際上是一座神廟和祭廟的結合體。阿布辛拜勒的岩窟廟依山傍岩,在峭壁斜坡上開鑿洞口。大廟門麵或許可以稱為塔門,高32米,長36米,塔門洞口兩旁雕刻有高約21米的4座拉美西斯二世坐像。洞口內還有柱廳以及位於廟內深處的供奉上述了神及其本人的雕刻坐像的對所。洞窟內全長60米,每年2月21日拉美西斯二世生日,以及10月21日拉美西斯二世加冕日時,陽光可穿過60米深的廟廊,灑在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上,而他周圍的雕像則享受不到太陽神這份奇妙的恩賜,因此人們稱拉美西斯二世為“太陽的寵兒”。把這一天稱為“太陽日”。現因建築阿斯旺大壩,1968年開始,廟址遷移到離尼羅河201米遠的65米高處,“太陽日”也分別延後一天。3000多年過去了,這個不知是巧合還是古埃及建築師精心計算的奇觀之謎,一直未能破解。
在阿布辛拜勒廟附近,還有一座獻給他的妻子奈菲爾塔利的較小的岩窟廟哈索爾神廟。廟的正麵排列6座雕像,隊拉美西斯二世的3座外,還有補充描繪為哈托爾神形象的奈菲爾塔利的3座雕像。
但阿布·辛拜勒神廟的命運卻是多災多難的,建成後不久,一場地震使它蒙受巨大損失,許多石柱和雕像斷裂,受損的部分還包括神廟正麵的整個上半部。大部分破損的地方隨後得以修複,但當時的建築師們卻對雕像愛莫能助,隻能任雕像的碎塊散落附近。
拉美西斯在他皇後的墓碑上刻著他對她愛的表白,“我對你的愛是獨一無二的。”“當你輕輕走過我的身邊,就帶走了我的心。”
克利奧帕特拉七世
人物簡介
克利奧帕特拉七世(約前70年12月或前69年1月—約前30年8月12日)是古埃及克羅狄斯·托勒密王朝的最後一任女法老。最後,她讓一條毒蛇咬死自己來同時結束自己和埃及的生命(不過,近年研究卻證明她死於屋大維謀殺的可能性更大些)。從此以後,埃及成為了羅馬帝國的一部分,直到5世紀西羅馬帝國的崩潰。
生平介紹
克莉奧帕特拉七世(公元前69—前30),埃及托勒密王朝最後一位女王。她才貌出眾,聰穎機智,擅長手腕,心懷叵測,一生富有戲劇性。特別是卷入羅馬共和末期的政治漩渦,同愷撒、安東尼關係密切,並伴以種種傳聞逸事,使她成為文學和藝術作品中的著名人物。麗奧佩特拉是亞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後托勒密王朝冊封的君主之一。她的父親托勒密十二世,指定他的長子托勒密和她共同執政,統治埃及。公元前51年,克麗奧佩特拉登上王位。克麗奧佩特拉在古埃及無疑是一位焦點人物,在後人的記述裏,這位埃及絕世佳人憑借其傾國傾城的姿色,不但暫時保全了一個王朝,而且使強大的羅馬帝國的君王紛紛拜倒在其石榴裙下,心甘情願地為其效勞賣命。但盯莎士比亞等都將這位傳奇女人描述為“曠世的性感妖婦”;而蕭伯納也稱她為“一個任性而不專情的女性”。克列奧帕特拉七世是埃及國王托勒密十二世和克列奧帕特拉五世的女兒,生於公元前69年,從小在驕奢淫靡的宮廷中長大。公元前51年其父去世,留下遺囑指定克列奧帕特拉七世和她的異母兄弟托勒密十三世(公元前63—47)為繼承人,共同執政。但他們兩人因派係鬥爭和爭奪權力而失和。克列奧帕特拉七世於公元前48年被逐出亞曆山大裏亞後,在埃及與敘利亞邊界一帶聚集軍隊,準備攻入埃及。
此時,適逢愷撒追擊龐培來到埃及,對埃及的王位之爭進行調停。克列奧帕特拉七世得此消息,乘船於夜間潛入亞曆山大裏亞,以毛毯裹身,由人抬到愷撒房門前。克列奧帕特拉七世突然出現於愷撒麵前,使愷撒又諒又喜。她很快就成了他的情婦。而托勒密十三世卻在對愷撒的亞曆山大裏亞戰爭中遭到失敗,溺死於尼羅河。克列奧帕特拉七世依恃愷撒,鞏固了自己的地位,成了埃及實際的統治者。而在名義上則按照埃及的傳統,與另一異母兄弟托勒密十四世(約公元創59—44)結婚,共同統治埃及。為了取悅於悄撤,克列奧帕特拉七世百般逢迎,盛宴款持,陪伴他乘坐遊船溯尼羅河而上,觀賞風光。不久,愷撒因戰事去小亞細亞,後轉回羅馬。其時,克列奧帕特拉七世為愷撒生下一子,取名托勒密·愷撒或愷撒裏昂。
公元前45年,克列奧帕特拉七此和托勒密十四世一起應邀前往羅馬,備受殊榮,住在第伯樹對岸的愷撒私人宅郟愷撒實踐誓言,在羅馬建造了一座祭祀其尤利烏斯族係祖先的維納斯的神廟,還把克列奧帕特拉七世的黃金塑像豎立在女神之旁。眼看她就要成為羅馬世界的第一夫人,不料愷撒於公元前44年3月15日被刺身亡。克列奧帕特拉七世的美夢頃刻化為泡影,黯然離開了羅馬。
克列奧帕特拉七世返回埃及後,毒死托勒密十四世,立她和愷撒所生之子為托勒密十五世,共同統治埃及。其子被宣布為阿蒙神之子。
愷撒死後,安東尼稱雄於羅馬。他在腓力比戰役中最後擊敗共和派領袖布魯圖斯和喀西約的軍隊後,按照與屋大維的協議巡視東方行省,籌措資金。公元前41年他到達西利西亞的塔爾蘇斯,遺使埃及,召見克列奧帕特拉七世。克列奧帕特拉七世對羅馬政局和頭麵人物頗為了解,認為這又是一個絕好的機會,於是巧作安排加以利用。據說,克列奧帕特拉七世乘坐一條豪華的樓船,從埃及出發,先到西利西亞,再經後德諾斯河抵達塔爾索斯。這手艙上掛著用名貴的推羅染料染成的紫帆,船尾樓用金片包鑲,在航行中與碧波輝映,閃發光彩。女王打扮成維納斯女神的模樣,安臥在串著金線,薄如蟬翼的紗帳之內。美麗的童子宛如朱必特一般侍立兩旁,各執香扇輕輕搖動。裝扮成海中仙子的女仆,手持銀槳,在鼓樂聲中有節奏地劃動。居民們見此情景,疑是愛神維納斯乘著金龍來此與酒神(安東尼)尋歡作樂。人們奔走相告,觀者如潮。安東尼被邀至船上赴宴,看到克列奧帕特拉七世迷人的風姿,優雅的談吐,神魂顛倒,不知所措。他非但把責問克列奧朗特拉七世在共和派反對“三頭”戰爭中的暖昧態度的問題拋到九霄雲外,而且當即一一答允她所提出的要求,甚至答允她殺害埃及王位的繼承人和競爭者、當時避難於以弗所的異母妹妹雅西斯。不出數日,這個武夫完全成了她的俘虜,跟隨地一起到埃及去了。他們在埃及一起度過了公元前41—40年的冬天。
公元前40年夏,安東尼回到意大利。此時,安東尼和屋大維之間的矛盾有所緩和,他娶了屋大維的姐姐奧克塔維婭為妻,以羅馬傳統的聯姻方式鞏固政治上的聯盟。到公元前37年安東尼和屋大維的矛盾加深,安東尼回到東方,準備遠征帕提亞。他以征途艱辛,不宜安置於軍營為理由,把奧克塔維婭遣送回羅馬。而當安東尼到達安條克,即邀請克列奧帕特拉七世會麵,並且,違反羅馬的傳統習慣同克列奧帕特拉七世結婚。
安東尼和克列奧帕特拉七世的結合,並非全由情欲所驅使,而是具有政治目的。安東尼企圖穩定羅馬的東方行備,準備遠征帕提亞,以及同屋大維進行鬥爭,亟需得到埃及在財政上的支援。而克列奧帕特拉七世正當埃及托勒密王國發生深刻的社會危機之時,她施展種種手腕,包括運用迷惑安東尼的方式,以圖在羅馬的強權之下,維護和發展托勒密王國,加強和擴大自己的統治權力。為了滿足克列奧帕特拉七世的野心,安東尼把敘利亞中部地區、腓尼基沿岸一些城市、塞浦路斯島,以及納巴特王國部分地區等,贈給克列奧帕特拉七世。克列奧帕特拉七世支持安東尼遠征帕提亞,結果未能獲勝。公元前34年,安東尼出征亞美尼亞得勝後,不是在羅馬而是在埃及的亞曆山大裏亞,按照埃及的禮儀來舉行凱旋式,兩人同登黃金做成的王座,克列奧帕特拉稱力“諸王之女王”,其子托勒密十五世稱為“諸王之王”。安東尼在東方的所作所為,特別是他與克列奧帕特拉七世的關係,始而受到羅馬人的非議,繼之激起了他們的惱怒。他們斥責安東尼將羅馬的征服地贈與克列奧帕特拉七世及其子女,準備遷都亞曆山大裏亞另建新王朝。在羅馬,人們對克列奧帕特拉七世恨之入骨,認為她是除了漢尼拔以外構成對羅馬最大威脅的女王。這就使安東尼威信掃地,喪失了國內的有力支持。這一點被屋大維利用,也是造成安東尼在與屋大維鬥爭中失敗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