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非洲篇(3 / 3)

公元前32年安東尼和屋大維的矛盾趨於尖銳,完全決裂了。安東尼應克列奧帕特拉七世之求,正式修書遺棄其妻奧克塔維婭。屋大維也發誓為其姐所受的侮辱報仇。他不顧冒犯羅馬的傳統習俗從維斯塔貞女手中取得安東尼放置於神廟中的遺囑,公布於眾。安東尼的遺囑記述了他對克列奧帕特拉七世及其子女的領土分配,還指令克列奧帕特拉七世將其遺體安葬在亞曆山大裏亞。遺囑一公布,輿論嘩然,群情激憤。據此,元老院和公民大會以侵占羅馬人民財產為由,對克列奧帕特拉七世宣戰,並剝奪了安東尼的執政官職務以及其他一切權力。

公元前31年,安東尼和屋大維大軍會戰於阿克提烏姆海角。正值戰鬥方酣,安東尼艦隊受挫之時,克列奧帕特拉七世乘坐之船突然撤離戰場,駛回埃及,原因至今眾說紛紓安東尼隨即追趕而去,拋下戰鬥部隊任其遭受殲滅。公元前30年,屋大維進攻埃及,包圍亞曆山大裏亞。安東尼看到大勢已去,伏劍自刎。

曼薩·穆薩

人物簡介

曼薩·穆薩(?—約1332),全名為曼薩·康康·穆薩,馬裏帝國國王。

生平介紹

曼薩是說曼丁戈語各族人民對統治者的尊稱。曼薩·穆薩1307年繼承王位,是馬裏帝國第九位國王,由於1324—1325年赴麥加朝聖而名垂後世。據說他朝聖時帶了500名奴隸、100馱黃金,其奢侈揮霍和慷慨施舍,引起了開羅金價的下跌,從此馬裏帝國名揚海外。400年後,他的名字和畫像在歐洲地圖上仍作為西蘇丹的同義詞。曼薩·穆薩鼓勵伊斯蘭教的傳播,禮遇伊斯蘭學者,建立了許多清真寺,並確立每星期五進行聚禮的製度。中世紀西蘇丹的文化中心廷巴克圖,就是此時迅速發展起來的。曼薩·穆薩是馬裏王國全盛時期的統治者,在他統治下,馬裏的疆域最為遼闊,國內外貿易發達,國內出現較長的穩定和繁榮局麵。曼薩·穆薩死後不久,馬裏即陷於內亂。靠向北非出口食鹽、黃金和奴隸而繁榮起來並在西亞稱雄了300餘年的馬裏王國,其巔峰期是曼薩·穆薩統治時代。繼位之後,曼薩·穆薩加強中央集權,繼續開疆拓土,打開通向世界其他地區的綠洲大道。憑借西非最龐大的常 備軍,他誌得意滿地享受“眾王之王”的尊號,而揮金如土的排場,則令他被外國人稱為“金礦之王”。1324年開始的灑滿黃金的麥加朝聖之行,使歐洲和中東人充分認識到這個西非國家的繁華,大大促進了跨撒哈拉沙漠的貿易和文化交往。而他留下最大的遺產是廷巴克圖,這座城市在曼薩·穆薩的經營下成為伊斯蘭世界的一大文化中心。

馬裏王國在經濟文化上的成就,為後來桑海帝國全盛打下了基矗同樣為西非廣大地區留下難以磨滅的文化遺產和製度遺產,但桑海帝國的全盛之主穆罕默德·杜爾時代國力更為強盛、影響範圍更為廣泛,而且他個人改革的作用更為明顯。

穆罕默德·杜爾

人物簡介

穆罕默德·杜爾(1443年—1538年),桑海帝國皇帝(1493年—1528年在位)。

登基與統治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黑非洲(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或稱中南非洲)起步不晚,但由於地理的阻隔等諸多原因,直到中古時期,多數地區還未擺脫原始狀態。但從5到16世紀,中南非洲也發展出一係列王國和帝國,這些國家具有以下特征:廣泛的與北非的跨撒哈拉貿易、龐大的常 備軍和有效的征稅係統。15世紀興盛起來的桑海帝國是西非古代國家的集大成者,而穆罕默德·杜爾則是這個帝國最強盛的代表人物,他的一係列改革留給了後人許多遺產,影響直至今日。

穆罕默德·杜爾是桑海帝國阿斯基亞王朝的建立者。他的舅父索尼·阿裏(1464—1492年在位)是索尼王朝的第三代君主,經過不斷的征戰,滅掉了曾經的宗主國馬裏帝國。穆罕默德·杜爾在舅父的朝廷中擔任高級將領,也立下了一係列戰功。索尼·阿裏死後,由其子巴羅即位,但不到一年,就被樹大根深的穆罕默德·杜爾篡奪了帝位,結束了索尼王朝的統治。其時,杜爾已年屆50,可謂大器晚成了。

穆罕默德·杜爾上台之後,便著手實行改革。首先是改革軍製。索尼王朝時代,實行近似於義務兵役製的“全民皆兵”製度,表麵上兵力眾多,但戰鬥力低下,且嚴重妨礙農業生產。杜爾實行了軍隊的職業化、精簡化,並吸收被征服民族入伍,完善步兵、騎兵、水兵的設置。接著,杜爾繼續了索尼王朝的征服戰爭,經過十年征戰,建立了一個“東到阿加德茲,南抵尼日爾河河曲,西至塞內加爾河上遊,北部深入撒哈拉大沙漠”的龐大帝國。其統治領域囊括了西非最富庶的平原地區,超過了馬裏帝國的全盛時期。穆罕默德·杜爾也因此被尊稱為“阿斯基亞大帝”。

穆罕默德·杜爾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權的統治機構。設立了直屬皇帝的各部大臣,劃分行省,行省總督由杜爾任命他的親信擔任。他重視興修水利,開鑿了尼日爾河上遊的運河,開發礦藏,統一帝國的度量衡,保護商路的暢通和商旅的安全。在他的時代,桑海帝國的經濟也達到全盛。但必須指出的是,桑海帝國是一個奴隸製十分發達的國家,帝國的繁榮是建立在奴隸的血汗上的。

穆罕默德·杜爾是真主安拉虔誠的信徒,先知穆罕默德忠實的追隨者。索尼王朝時代,在宗教方麵延續西非土著的崇拜精靈、相信萬物有靈(有點類似於“泛神論”),因此引起了穆斯林商人的不滿,而穆斯林在桑海帝國的跨沙漠貿易中發揮了主要作用,對帝國經濟有很大影響。穆罕默德·杜爾登基之後,確立伊斯蘭教為國教,厚待伊斯蘭學者和商人,他在1497年到1498年,在一千名步兵和五百名騎兵的護衛下,穿越浩瀚的撒哈拉沙漠,到聖城麥加朝拜,並施舍了30萬金幣的經曆,在伊斯蘭教世界中成為美談,他也因此被伊斯蘭教世界承認為西非地區的哈裏發。

對伊斯蘭教的提倡,使桑海帝國更好地接受了來自北方的先進文化。在他的時代,桑海帝國的文化出現了一時的繁榮,特別是在1492年西班牙的最後一個伊斯蘭堡壘格林納達陷落後,大批的伊斯蘭教學者南逃,被穆罕默德·杜爾收留被厚待,更促進了西非文化事業的發展。廷巴克圖城,成為西非文化的中心,桑戈爾大學,則成為學術的中心。

厄查納

人物簡介

厄查納,阿克蘇姆王(320—360年在位)厄查納統治的四十年,王國的領土始終像一塊在膨脹的蛋糕,沙漠也阻擋不了擴張的腳步。在牢牢控製了埃塞俄比亞高原內地之後,往西往北,攻滅了具有悠久曆史的,作為古埃及文化副產品的庫施國,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都成了厄查納的戰利品。往東,繼續在阿拉伯半島上擴展勢力範圍,先後征服了希米亞裏特、萊丹尼特等小國。全盛時期的阿克蘇姆國,領土範圍東至阿拉伯半島西南部,南達索馬裏,西至尼羅河上遊,北抵埃及南端。紅海幾乎成了王國的內湖。

生平介紹

在許多人印象中,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非洲一直到19世紀殖民化之前,都是一塊罕為人知的“神秘地帶”,像這樣封閉隔絕的地區,自然也發育不了什麼文明。其實不然,別的地區不說,東非地區在曆史上就孕育了許多王國,並屢屢參與中東政治軍事的製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阿克蘇姆王國,其一代雄主厄查納,被尊為“萬王之王”,他的國家,被認為是4世紀與羅馬、波斯、中國並列的世界四大強國之一。

阿克蘇姆王國的統治中心位於今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裏亞,這個地區北麵長期受先進的埃及文明影響,東麵臨海,有著與阿拉伯半島、波斯甚至印度進行海上貿易的傳統。這個國家的王族與中東諸文明之間也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他們自稱是猶太國王所羅門的後裔,因此其王朝被稱為“所羅門王朝”,他們的宮殿據說是傳說中示巴女王的宮殿。實際上,據曆史學家的考證,他們應該是從阿拉伯半島南部越海遷徙的部民與當地土著融合的後代。

公元紀年前後,這個高原王國開始崛起。3世紀時乘有利的國際環境開始向四邊伸出擴張的巨爪,並越過狹隘的紅海,攻占了阿拉伯半島西南(大致相當於今也門),讓紅海這道天塹變成了通途。就在阿克蘇姆的勢力蒸蒸日上之際,一位富有創造力的雄主應運而生,他就是厄查納。

厄查納統治的四十年,王國的領土始終像一塊在膨脹的蛋糕,沙漠也阻擋不了擴張的腳步。在牢牢控製了埃塞俄比亞高原內地之後,往西往北,攻滅了具有悠久曆史的,作為古埃及文化副產品的庫施國,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都成了厄查納的戰利品。往東,繼續在阿拉伯半島上擴展勢力範圍,先後征服了希米亞裏特、萊丹尼特等小國。全盛時期的阿克蘇姆國,領土範圍東至阿拉伯半島西南部,南達索馬裏,西至尼羅河上遊,北抵埃及南端。紅海幾乎成了王國的內湖。

每次征戰,厄查納征服的不僅僅是土地,還有炫目的財富和強壯的奴隸。厄查納的王國,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也達到那個時代的先進水平,其中比較有特色的有梯田、捕象和馴象業和發達的造船業等。大象和船隻在阿克蘇姆國的生活中有著重要意義,阿克蘇姆國的征服戰爭所向披靡,這兩種可愛的武器也發揮了很大作用。

厄查納的王國,實行的是絕對君主專製下的“涅古斯製度”。所謂“涅古斯製”,就是國王將土地分封給貴族,再由大貴族分封給小貴族,一級一級分封下去,形成嚴密的封建等級體係。國王擁有一切生殺大權,雖有元老院,但隻是王權的裝飾品。

阿克蘇姆強大的國勢,使厄查納贏得了同羅馬皇帝,薩珊波斯皇帝同等的地位,與這兩個強大的鄰居間,有著頻繁的經貿往來,也有著政治上的滲透、利用和製衡。厄查納時代奉行同羅馬結盟以對付波斯的政策,除了因為與波斯有著爭奪阿拉伯半島的矛盾之外,還因為基督教。

在厄查納的時代,正好是基督教發展史上一個緊要關頭。在歐洲,羅馬帝國剛剛確立了基督教的統治地位,而在中東,薩珊波斯則展開了對基督徒的迫害。厄查納則在他的敘利亞籍老師弗魯門蒂斯的影響下,使阿克蘇姆成為基督徒的一方樂土。博學多才的敘利亞人弗魯門蒂斯,因為一次偶然的航海事故,被狂風巨浪帶到了阿克蘇姆,從此便在這裏紮下根來,後來竟成了厄查納的家庭教師。在弗魯門蒂斯的努力下,厄查納成為上帝虔誠的子民,積極在他的土地上傳播福音,建造教堂和修道院。弗魯門蒂斯後來成了阿克蘇姆第一任主教,基督教也淘汰了這裏的諸多原始宗教,開創出了一塊新的領地。

除此之外,厄查納在文化方麵的成就還有他的文字改革。這場改革廢棄了原來隻有子音字母的拚法,推廣能標出母音的拚法,按新拚法拚出的文字,一直延續到現在都沒有大的改變,成為今天的埃塞俄比亞文字。這也是與外國文化廣泛交流的成果。

曾幾何時,這塊創造出燦爛文明的土地逐漸在世界上落伍了,淪為世界上最貧窮的角落。但厄查納和他的王國所留下的烙印,包括埃塞俄比亞文字,包括基督教,乃至佇立了一千多年的眾多花崗岩巨石柱,都在提醒人們不要忘了那個偉大的時代。

阿克蘇姆國的曆史略顯神秘,但它的作用十分明確,它承擔著吸收北方諸文明程度較高國家的文化成就,將其與東非的文化整合後進一步傳播到非洲更廣闊區域的作用。厄查納對基督教的吸收和對文字的改革,都拉近了與北方先進文明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