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特摩斯三世
人物簡介
圖特摩斯三世(公元前1514年—1450年),埃及第18王朝法老(公元前1504年—1450年在位),在古埃及的31個王朝中,第18王朝是延續時間最長,版圖最大,國力最鼎盛的一個朝代,而圖特摩斯三世則是這個王朝的集大成者。通常認為,是圖特摩斯使埃及完成了從一個地域性王國向洲際大帝國的質變。
生平介紹
在從中王國向新王國過渡的第二中間期中,埃及遭受到喜克索斯人的入侵,陷於四分五裂,第十八王朝的創建者雅赫摩斯領導了驅逐喜克索斯人的戰爭,在共同奮戰的過程中,埃及重歸一統,並在尚武精神的激勵下,將這場民族解放運動發展成大規模的對外擴張。從雅赫摩斯開始,曆經阿蒙霍特普一世、圖特摩斯一世,埃及的兵鋒南達尼羅河第三瀑布,北指敘利亞北部、幼發拉底河上遊,埃及王國成為一塊越吹越大的蛋糕。
到了圖特摩斯三世的父親圖特摩斯二世在位時期,這個短命的法老沒有留下多少業績,卻留下了一個能幹的妻子——哈特謝普蘇特,哈特謝普蘇特不但把持朝政22年,而且還曾正式戴上王冠,是世界上有史可考的第一位女帝王。圖特摩斯三世是父親同次妃伊西斯的結晶,從小生活在哈特謝普蘇特的陰影中,在對嫡母恐懼、敵視而又帶有幾分崇拜的複雜心境中逐漸長大成人。
哈特謝普蘇特盡管在內政方麵頗有手段,但對外則幾無建樹。公元前1482年,女法老突然死亡,到她的父親阿蒙神那裏報告去了,年已32歲的圖特摩斯終於得以親政。圖特摩斯上台後立即展開對這位嫡母政敵的報複,企圖將她留下的痕跡從埃及大地上抹去,到處破壞她的紀念性建築物。雖然從長期的鬱鬱不得誌中解脫出來,享受到了掌握權柄的快感,但他初期麵臨的形勢還是很嚴峻的,國內新舊交替之際政局不穩,而敘利亞南部的卡迭什王國正企圖組織反埃及同盟。圖特摩斯在穩定了國內局勢之後,立馬發動了他執政後的第一仗,進軍敘利亞和巴勒斯坦。他在軍事會議上力排眾議,冒險越過一條峽穀,突然出現在敵方大本營美吉多城下,迫使卡迭什王國投降。這個紙糊起來的反埃及同盟也就煙消雲散了。
初戰的完美勝利大大刺激了圖特摩斯的野心,何況他血脈中還流淌著祖宗留下的不安分的因素。他執政期間對外擴張的重點是西亞敘利亞的諸城邦。在首戰告捷之後,圖特摩斯又花了近20年的時間反複多次征討,才最終確立了對敘利亞的統治,而他對敘利亞的征服嚴重刺痛了西亞大國米坦尼,強強相碰終不能免。米坦尼王國的悲哀在於它的對手是如日中天的埃及第十八王朝傑出軍事家圖特摩斯三世。數次大戰埃及都取得了壓倒性優勢,其中公元前1472年圖特摩斯還一度渡過幼發拉底河追擊對手。最後米坦尼屈服,並成為埃及的盟友,這使整個西亞地區大為震動,亞述和巴比倫都同埃及修好,巴比倫還將一位公主送給圖特摩斯為妃。兩個曆史最久遠的文明中心第一次以聯姻的形式相結合。
隨著圖特摩斯的威名暫行暫遠,越來越多的地頭蛇向他稱臣納貢。他的艦隊同樣所向無敵,東地中海成了他的勢力範圍,愛琴海諸島、克裏特島、塞浦路斯島都在他的海上帝國之中。
向北擴展是他的戰略重點,但圖特摩斯也沒有忘記埃及以南的熱土,盡管這些地區的文明程度稍遜一籌。南方的邊界在圖特摩斯時代被推進到尼羅河第四瀑布(今埃塞俄比亞境內)。
為了鞏固新征服地區的統治,圖特摩斯三世在西亞駐紮精悍的軍隊,並派駐總督進行治理,同時也利用當地土著王公進行統治。每征服一國,他便將其王公的子弟帶到埃及,一方麵作為人質,另一方麵也讓他們接受埃及的教育,培養對埃及的感情。這一招為世界各地的征服者所慣用,而圖特摩斯三世顯然為原創。
晚年的圖特摩斯逐漸傾心於享受富貴尊榮。他讓其子阿蒙霍特普二世成為他的共治者。圖特摩斯三世去世之後,他的前三個繼承者繼續保持了埃及軍事上的強勢,但隻限於鞏固祖先留下來的成果,而鮮有擴展。或許圖特摩斯三世所征服的地盤,在他那個時代的生產力和交通狀況下已是極限。
圖特摩斯三世因他的征服而被譽為“第一個曾經建立了一個具有任何真正意義的帝國的人,也是第一位世界英雄”,“古埃及的拿破侖”。先進的中東諸文明第一次被如此緊密地聯係在一起。
拉美西斯二世
人物簡介
拉美西斯二世(拉美西斯,前1314年—前1237年)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前1289年—前1237年在位),其執政時期是埃及新王國最後的強盛年代。法老塞提一世之子。拉美西斯二世進行了一係列的遠征,以恢複埃及對巴勒斯坦的統治。他在敘利亞與同時代的另一強大帝國赫梯發生利益衝突。雙方在前1286年發生一次著名的戰役(卡迭石戰役),拉美西斯二世在戰鬥中處於下風,但他卻命令將其說成是他的一次偉大勝利。與赫梯的戰爭一直進行到公元前1270年,最終以拉美西斯二世與赫梯國王卡圖西爾三世締結和約結束。這份文件可說是曆史上第一個著名的國際協定,其埃及文本與赫梯文本均被保存下來,並為近代考古學者所發現。可能是出於對赫梯軍事力量的擔心,拉美西斯二世下令在東北尼羅河三角洲新建一座城市為首都,並將其命名為比—拉美西斯(意為拉美西斯的家)。
生平介紹
他擁一段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古埃及曆史上最著名的法老是一位強大的國王,一位戰無不勝的將軍,一位和藹可親的父親,一位不知疲倦的建設者。頭頂著這些光環的拉美西斯二世在位67年,直至今日,他依然享有這些盛譽。敵人懼怕他,臣民愛戴他,神靈保佑他。生活在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拉美西斯在人類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
他的父親塞提一世娶了一位驍勇善戰的將軍的女兒杜雅為王後,他們共生有四個兒女,兩男兩女。但大兒子很小的時候就夭折了,這使拉美西斯順利地登上王位。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在“法老學校”學習:10歲時在軍中任職,15歲時父親帶他參戰,以保證他將來成為一位智勇雙全的國王。
拉美西斯沒有花費太長時間就學會了很多東西,特別是作為國王所必需的兩項技能:以軍事手段征服敵方和建造王宮。無論是在征戰,還是在建築方麵,他都取得了成功。如今,在埃及沒有一處土地不留下他的足跡。
父親去世時,拉美西斯的年齡大概是25歲,但他已經擁有足夠的雄心和頑強的自我意識,他要讓自己的壯舉超越所有的前輩。
“進行宣傳是他最好的武器,這在宣揚自己的王國和使命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意大利比薩大學的埃及學教授埃達·布萊西亞尼敘述道,“大量的雕像和碑文向人們講述了這位國王的壯舉與魄力,並使他的形象流傳千古,而且仍能經受時間的考驗。”
他的家庭生活也同樣見諸於文字之中:八位皇後,一群數量難以考證的妃妾和100多個兒女。拉美西斯不得不多次挑選王位繼承人,但這樣做並不是因為“宮中多事”,而是因為他活到了90多歲,當時人們的平均壽命大約隻有40歲,他的許多兒女都在他之前死去。繼承他王位的莫尼普塔,位列王位繼承人名單中的第十三位,到60歲時才得以登基。事實上,拉美西斯在辭世前已經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對於臣民們來說,他已經成為一個傳奇。但這位偉大的法老未曾預料到,不僅有關他人生的史詩已經名垂青史,就連那些有關他死亡的史詩也同樣流芳百世。拉美西斯最值得稱頌的壯舉就是針對赫梯族的卡疊什戰役。當這位年輕法老的自負幾乎使自己潰敗時,命運女神卻眷顧了他。但重要的是最終的結果,至少在他的臣民看來是這樣。
埃及人敘述的曆史
拉美西斯率領的埃及人與赫梯族人之間的衝突起因是對敘利亞的絕對控製權。公元前1275年4月底,法老率軍朝奧龍特河穀進發以征服卡疊什,這是赫梯族在敘利亞建立的一座重鎮。拉美西斯率領2萬士兵和200輛戰車,這些兵力被分為四支,其名稱分別為阿蒙布塔拉和塞特。這次戰爭的目標是敘利亞北部的土地,而對手則是穆瓦塔裏什國王,他有1萬名士兵和3500多輛戰車。在靠近奧龍特河的地方,法老的軍隊抓獲了兩名自稱是赫梯族逃兵的人,他們說有重要情報要通報給埃及人。這兩人被帶到了拉美西斯麵前並向他交代說,穆瓦塔裏什的部隊距離此地很遠,法老可以輕而易舉地攻下城池。拉美西斯此時已視卡疊什如囊中之物,未等大部隊集結完畢即獨自率領阿蒙支隊衝向靠近卡疊什的平原地帶並在此宿營。隻有當他的衛兵抓到敵軍先頭部隊的兩名士兵時,他才意識到自己已經陷進了敵人的包圍圈,但此時為時已晚。躲在城堡內的赫梯族人突然發起進攻,措手不及的法老軍隊潰不成軍,四下逃竄,隻有拉美西斯帶領貼身侍衛奮力抵擋赫梯族人的進攻。齊米諾敘述道:“多虧有兩件出乎意料的事才讓拉美西斯得以全身而退:首先是赫梯族士兵攻進了埃及軍隊的營地之後,立即忙著搶奪財物,卻把乘勝追擊敵軍的事忘在了腦後;其次是法老的後續部隊及時趕了上來,救助拉美西斯及其士兵。”這時,整個戰局被徹底扭轉:本該輕易取勝的赫梯族人身困險境,接近黃昏時分,雙方停戰。晚上,埃及其他支隊的士兵趕來增援法老。
最後由於拉美西斯軍隊的猛烈攻擊以及本國內亂,赫梯族人被迫提出議和。
弗朗克·齊米諾說:“真實情況可能並非完全如此。穆瓦塔裏什雖說失去了許多輛重型戰車(與埃及人的戰車相比,數量更多但也更難操縱),但他的士兵幾乎毫發未損。但對拉美西斯來說,赫梯族人的突襲使他至少損失了一個支隊。”戰事的結果是一次平局,這迫使拉美西斯放棄攻取卡疊什的打算。但是,他借助自己的宣傳把這次幾乎要葬送其前程的征戰變成了在一位偉大領袖領導下的英雄壯舉。
拉美西斯把這次戰爭刻在了諸多神廟上。他帶來了新的表現風格。阿布·辛拜勒神廟描繪卡疊什之戰的浮雕中,以前疊放條紋裝飾的表麵現在則被用來表現激動人心的場景,營造出更富戲劇性的動感場麵。浮雕中刻畫的拉美西斯與戰車的形象可以讓人了解到這種全新的風格,而人們對畫麵細節中的“四隻手臂”有著多種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多出來的兩隻手臂應該屬於戰車駕駛者,他的身軀完全被拉美西斯蓋住了;而有的人則認為正如石刻文字中提到的那樣,應該是拉美西斯召喚來的阿蒙神的手臂。最新的假設則認為它們是拉美西斯本人的,創作浮雕的藝術家多畫兩隻手臂是為了增加畫麵的動感。
卡疊什之戰以後,埃及人與赫梯人之間的衝突一直延續到穆瓦塔裏什國王去世之後,他的繼位者阿圖西裏什與拉美西斯簽訂了人類曆史上現存最早的國際條約。目前,人們找到了該條約的兩個版本,一個是刻在卡納克的石柱大廳牆上的象形文字,另一個是在挖掘赫梯族首都哈圖薩廢墟時發現的刻在黏土板上的巴比倫楔形文字板。促使兩國議和的原因是阿西裏人的威脅,這個好戰的民族不斷騷擾兩個王國。和約於公元前1269年左右在拉美西斯這座由拉美西斯新建的首都簽訂,這個條約具有很多現代意義。根據該條約,兩國人民之間不再發動戰爭,在遭受敵人攻擊時互相幫助,互相維護對方國王的權益,引渡在對方國家避難的犯人。
在尼羅河三角洲瞻仰拉美西斯王國的瑰寶
一個熙熙攘攘的巨大港口,色彩絢麗的房屋,十多座神廟,這一切都為了彰顯一個人的偉大之處。
到達比—拉美西斯城的人都會讚歎這座首都非凡的美景。宮殿、房屋還有拉美西斯本人的皇宮迸發出絢麗的色彩,而曆史記錄者則把它描述成到處都是“美麗的陽台,鋪有青金石和土耳石的大廳。”城市的每個重要地點都有一座神廟:北麵有供奉北方古老首都布托城守護神的烏托神廟,東麵有亞洲女神阿斯塔爾特神廟,南麵是塞特神廟,西麵是阿蒙神廟。城中設有軍隊、官員居住區以及用與法老繼位儀式的大廳;繁忙的港口內來往不斷的船隻載滿各類物品,這使比—拉美西斯也成為王國的一個主要商業中心。但這些繁榮今天都已蕩然無存,借助先於比—拉美西斯存在的首都阿瓦裏斯出土的文物,人們今天才能確定這座城市的準確地址。
卡納克所有的神廟
在兩千多年的時間裏,這裏一直是活躍的“建築工地”,多位法老以阿蒙神的名義大興土木。拉美西斯自然也不會放過這樣一個重要的宗教中心。
卡納克的建築群由多座宗教建築組成,他們的修建時間跨度從中王朝一直延續到羅馬帝國時代。建築群的核心是阿蒙—拉大神廟,興建之初被當成底比斯的神聖區域,隨後又被居民們命名為“阿蒙之城”,在它的附近還修建了獻給戰神孟特神廟以及供奉阿蒙之妻—女神穆特的神廟。一條長達2公裏的“獅身人麵像大道”將卡納克神廟與南部的盧克索神廟連接起來,後者也用於供奉阿蒙神。尼羅河也將這兩座神城連接起來,在某些重大節日,阿蒙神的雕像會被裝上船,在一列小船的護送下,從卡納克運到盧克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