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蘇萊曼利用海軍力量,同時在地中海海盜集團的支援下,奪取了的黎波裏和阿爾及爾,滅掉了在西班牙人支持下的阿卡德瓦德王朝。蘇萊曼繼續任用著名海盜“黃胡子”赫伊爾丁建設海軍,發展迅速,1538年和1541年先後打敗了西班牙和威尼斯等國的聯合艦隊。
蘇萊曼時代頒布的法典有《群河總彙》、《埃及法典》和《蘇萊曼法典》。在他之前,穆罕默德二世(1451—1481年在位)時代已頒布了法典,但蘇萊曼的法典在各方麵更為完善,以古典伊斯蘭法為基礎,並吸收了被征服各民族的傳統法。
蘇萊曼的統治策略中最值得稱道的是對“米勒特製”的發展。“米勒特製”之意為非穆斯林的宗教團體和氏族,在征服了那麼遼闊的土地之後,奧斯曼帝國的統治者對如何治理那麼多宗教文化習俗迥異的民族曾感到困惑,蘇萊曼在前代摸索的基礎上,終於確立了民族和宗教基本國策,準許異教民族在擁護帝國統一,承擔各種應承擔的義務的條件下,享受一定的內部自治,保持本民族語言文字和宗教教育機構。蘇萊曼時代,帝國內的“米勒特”包括了天主教、東正教、猶太教格列高裏教派等,在西歐掀起了一場又一場迫害異教徒的狂飆之時,蘇萊曼的帝國卻顯示出了一個泱泱大國的氣度,接納了大批猶太人。
蘇萊曼時代在不知疲倦的建築師錫南的主持下,帝國的建築成就達到高峰,其中的經典之作是著名的蘇萊曼清真寺。蘇萊曼積極鼓勵文學、藝術、教育等方麵的發展,他本人也留下了著作《戰爭日錄》。
不過,盡管蘇萊曼時代的帝國看來是如此完美、健康,但在他死後不久,這個龐然大物就開始落伍了,直至最後淪為任人宰割的“西亞病夫”。在蘇萊曼的法典中也許能夠截取某些信息來解釋這個現象。人數眾多的農民被固著在國有土地或封建領主的采邑上,不經允許不得遷徙,也不得進入城市從事手工業,對商業課以重稅,實行封閉性的行會壟斷製度等,都不利於工商業的長遠發展。當然,奧斯曼帝國像多數亞洲國家一樣,被過於強大而頑固的傳統束縛住了發展的腳步,這也不能僅僅歸罪於蘇萊曼或若幹帝王。
蘇萊曼大帝將奧斯曼帝國在各方麵都推上高峰,不過無論在擴張領土還是在法律政策等方麵都隻是沿著前任的腳步前進,缺乏獨創性的成就。他與圖拉真、巴西爾二世相近是比較合適的。他的名氣略高於後兩者,主要是考慮到這一點:因為奧斯曼帝國的牛氣和蘇萊曼加給西歐基督教世界的恐慌感,促使西歐人加速了繞過中東的海上新航路的探索和海外探險活動。
年輕的蘇萊曼的政治思想已經超越當時的很多政治家,他在建立自己執政團體的同時,也積極拉攏曾經被自己的父親排擠的人,並借此發起了一場保護正義與美德的運動。具體措施有:1、解除了奧斯曼土耳其商人不準與伊朗通商的禁令,並支付給因這條禁令而被沒收財產的商人們補償金。2、下令準許被從阿塞拜疆和埃及強遷到伊斯坦布爾的學者們回家,當然如果願意留下來,政府願意給付更高的薪酬。3、改革稅收,他不像祖父與父親,要求百姓定額交稅,而是按他們的能力來繳納。4、司法改革,他製定了一套類似今天“法院組織法”的法律,來規範審判活動。並擴大警察隊伍,來控製犯罪。6、打擊腐敗,蘇萊曼非常痛恨官員犯罪,所以他改組了監察員機關,推了一批手腕強硬又忠心的人上任,嚴厲的打擊腐敗。7、調整官員選拔製度,他建立了一套靠功勳升任官員的製度,相應的也建立一套免職製度,由於這套製度,很多憑借權勢侵犯百姓的官員遭到嚴厲的懲罰。8、提升學者地位,這一條是至關重要的,因為蘇萊曼想要一個強盛的國家,他知道人才的重要性,於是四處招募學者,並要求整個社會尊敬他們,如此大批來自帝國各地的學者被吸納到政府中任職。而在後來的歲月中,這些學者和蘇萊曼一同專研治國之道,他們頒布了大批的法律令,對公權利進行削弱,反之則加強了人民的私權利。就這樣奧斯曼帝國脫胎換骨,政治環境變得清澈,整個帝國再也看不到一絲的強權主義的色彩,人民安居樂業,一片興興向榮。奧斯曼的人民為此禁不住稱呼蘇萊曼為“卡努立”,意思就是立法者。
蘇萊曼一麵進行著保護正義與美德的運動,一麵又看著後宮大臣結黨私營,卻沒有精力去投入到期間調處,因為他要開始幹她真正追尋的事情,那便是西進。而西進首先要占領的便是匈牙利。
此時匈牙利的情況非常特殊,它夾在兩個大國之間,一個自然東麵的奧斯曼土耳其,一個則是天主教諸國的保護神哈布斯堡王朝。匈牙利的國王路易二世是傾向於哈布斯堡王朝的,但是他很快被本地的諸侯推翻,這位諸侯叫紮波良,按理說他的力量是萬萬不能抵敵哈布斯堡王朝的,但是他利用了人數龐大的新教勢力,也就是反對天主教統治的路德教派。
路易二世的姐夫斐迪南奧地利國王見到這樣的局麵,宣稱自己為新的匈牙利國王,而他還有另一個身份:哈布斯堡王朝統治者查理五世的弟弟。這也就是說斐迪南成為匈牙利國王,使得這個國家和哈布斯堡王朝有了更緊密的聯係,但事實上沒有國王頭銜的紮波良擁有這裏更多的土地。所以當奧斯曼土耳其的馬兵壓境時,得不到匈牙利本地臣民支持的斐迪南很快戰敗,蘇萊曼輕易的獲得了勝利,不過他沒有把這塊土地納入版圖,而是趕出斐迪南,要求紮波對他稱臣納貢,此時是1526年。
凱末爾
人物簡介
穆斯塔法·凱末爾(1881年5月19日—1938年11月10日),土耳其共和國締造者、第一任總統兼武裝力量總司令(1923年—1938年),元帥。
早年生活和教育
出生在馬其頓港口城市薩洛尼卡(今屬希臘塞薩洛尼基)的一個木材商家庭。從小酷愛軍事。他的父親阿裏·裏劄在1877~1878年的俄土戰爭中曾任地方民兵部隊中尉,這表明他的出身多少屬於鄂圖曼統治階級。穆斯塔法的母親祖貝伊代-哈納姆,來自薩羅尼加西部的一個農業小區。
穆斯塔法7歲時,裏劄就去世了,但他對兒子個性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當穆斯塔法出生時,裏劄把他的劍掛在兒子搖籃的上方,希望他長大後從軍。而最重要的是,裏劄決意讓兒子在現代世俗學校完成早期教育,而不像哈納姆那樣寧願把他送進宗教學校。在這點上,穆斯塔法總是十分感激他的父親。
裏劄死後,哈納姆移居到薩羅尼加郊外她繼兄弟的農常她擔心穆斯塔法無法受教育,於是將他送回薩羅尼加,進入一所世俗學校,為他走上仕宦之途作準備。結果他迷戀上所在地區軍校學員所穿的製服,決心從軍。違背他母親的願望,參加了少年軍事學校的入學考試。
在少年軍事學校時,穆斯塔法從他的數學老師那裏得到了凱末爾的稱號,意即完美的一員,從此他就叫做穆斯塔法·凱末爾。1895年凱末爾升入莫納斯提爾(今馬其頓的比托拉)軍事學校。他在那裏結識了幾個新朋友,包括阿裏-費特希(奧克亞爾)在內,他們後來和他一起締造、發展了土耳其共和國。
在莫納斯提爾完成學業之後,凱末爾於1899年3月進入伊斯坦布爾軍官學校和參謀學院。透過他的新朋友、同學阿裏·福阿特的介紹,他欣賞了這個自由及優美的城市。在軍事學院裏存在著許多對政治的不滿意見,多是針對蘇丹阿布杜勒哈米德二世的專製政府。凱末爾對此保持疏遠的態度,直至3年級時才參加編寫一份地下報紙。他的活動被發現了,但仍被允許完成學業。1902年凱末爾畢業,獲少尉軍銜,在全班450多名學員中名列前十名。接著他進入參謀學院,1905年畢業,在全班57人中名列第五,被任命為上尉參謀。成了帝國主要的年輕軍官之一。
軍事生涯
凱末爾的軍事生涯在他畢業後不久幾乎告終。他和幾個朋友集會正在閱讀和討論有關帝國內部的政治弊端時被發現了。一個政府的密探混進了他們的小組並告發了他們。疑雲籠罩在他們頭上,好幾年後才解除。小組被解散了,小組成員被發送至帝國邊遠地區。凱末爾和福阿特被送至駐大馬士革的第五軍團,那裏的腐敗官員對待當地老百姓的所作所為激怒了凱末爾。他重又參加反政府活動,協助建立了名叫祖國和自由協會的短暫秘密組織。
雖然如此,1907年9月凱末爾被宣告為是忠誠的,重被分配至薩羅尼加,那裏充滿了顛覆活動。他加入了一個最有勢力的反政府組織──統一與進步委員會,它與民族主義者和改革主義者的青年土耳其黨運動有關聯。
1908年7月馬其頓爆發叛亂。蘇丹被迫恢複1876年憲法,該憲法限製蘇丹的權力,並重建一個代議製政府。這次青年土耳其黨革命的英雄人物是恩維爾-帕夏,他後來成為凱末爾最大的對手,兩人厭惡。
1909年革命運動內部兩派惹人注目。一派讚成隨著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之間的和諧與合作,將權力分散。另一派以統一與進步委員會為首,提倡中央集權和由土耳其人控製。1909年4月12日深夜,以反動軍隊為先鋒的叛亂發生了。1908年恢複憲法的革命處於危險之中。薩羅尼加的官兵向伊斯坦堡進軍,由恩維爾領導。4月23日他們抵達首都,到第二天即已掌握局勢。統一與進步委員會執政,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被迫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