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社會,把眼光放遠一點,從漫長的人生長河看今天,你會感到人生坎坷尋常事,現時的挫折不過是人生中一段小小的彎路。隨著視野的開闊,觀察角度的更新,你的眼光就能超越眼前的痛苦和不幸,看到更遠的前程,整個生活的色彩在你的眼裏也必將逐漸變得美好起來。
感謝身邊的每一個人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會有得有失,而懂得感恩的人之所以快樂,並不是因為他們總是得多於失,而是因為他們根本不去計較自己失去的部分,卻對自己得到的任何東西都心懷感激。
他人對我們的幫助並不是理所當然的,我們對他人的幫助表示感恩是對他人幫助的價值的一種認定,這種認定是增進彼此感情的一種有效方式。
萬方是一家電腦公司的編程員,一次在工作中遇到一個難題,她的同事主動過來幫助她。同事的一句話使她茅塞頓開,她很快就完成了工作。之後,萬方對同事表示了自己的感謝,並請這位同事喝咖啡,她說:“我非常感謝你對我的幫助……”
從此,她們的關係變得更近了,每次見麵都會心一笑。
萬方很有感觸地說:“是一種感恩的心態改變了我的人生。我對周圍人的點滴關懷和幫助都抱有強烈的感恩,我要竭力回報他們。結果,我不僅工作得更加愉快,所獲得的幫助也更多。”
感恩是一種健康的心態。擁有一顆感恩之心的人,會有一種心理上的滿足,寬容大度,對小事不會斤斤計較,因此,也是一個幸福的人。
感恩是一種高尚的情感。感恩不足僅限於一種表麵化的感謝或報恩,而是一種對生活意義與價值的深層反盛理解和感悟。感恩是一種敏感的、積極的生活感受。當我們陷於緊張、忙碌、浮躁的工作與生活之中時,我們會一步步地走向麻木。感受生活,記錄幸福的一點一滴也是一種感激。當我們學會了感激,我們也就懂得了生活。
感恩節在美國是一個固定假日。在這一天,各種信仰和背景的美國人,都會為他們一年來所受到的上蒼的恩典表示感謝,並虔誠地祈求上帝繼續賜福。
其實值得感恩的不僅僅是對上蒼,對父母、親朋、同學、同事、領導、部下、政府、社會等,我們也都應該始終抱有感恩之心。
感恩就是不忘父母的養育之恩。當你難過或高興的時候,能夠最先感知這一切並陪伴在你身邊的是你的父母。中國有句老話:“養兒方知父母恩。”母親要經曆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的曆程才把你帶到這個世界,父親用自己的肩膀扛起整個家庭的重擔,這些都是值得你終生感恩的。
感恩就是珍惜愛人的相伴之恩。其實沒有哪個人天生就應該無條件地為另一個人付出,聰明的女人知道,對丈夫的疼愛、嗬護、寬容,都應該心存感激。因為他給了自己一個溫暖的家庭,讓自己盡享人生的天倫之樂;是他給了一個寬厚的胸膛讓自己有所依托,卸去滿身的疲 憊與煩憂;是他陪著自己一起度過風風雨雨,陪著自己一起慢慢變老。
要感謝的生命還有很多,感謝自己的孩子,是他們讓女人真正感受到做母親的責任,是他們讓女人的一生充滿了希望,是他們讓女人體驗到身為人母的酸甜苦辣。
感謝朋友和同事,有了他們的理解、支持和幫助,人生的旅途才充滿了活力,生活才充滿了溫馨。
正如一首詩所說的那樣:
感激生育你的人,因為他們使你體驗了生命;
感激撫養你的人,因為他們使你不斷成長;
感激幫助你的人,因為他們使你渡過難關;
感激關懷你的人,因為他們給你溫暖;
感激鼓勵你的人,因為他們給你力量;
感激教育你的人,因為他們開化了你的蒙昧;
感激鍾愛你的人,因為他們讓你體會到愛情的寶貴;
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們磨煉了你的心誌;
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們強化了你的雙腿;
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們增進了你的智慧;
感激藐視你的人,因為他們覺醒了你的自尊;
感激遺棄你的人,因為他們教會了你該獨立。
怎樣才算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六標準
心靈的世界神秘而又隱晦,我們很難準確把握這個規律。那麼,我們該怎樣來評判一個人是否擁有健康的心靈呢?
心靈世界大致分為理智與情感兩大部分。判斷一個人心理健康與否,要從以下幾方麵來進行評定。
標準一:擁有理智思考的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
遇事能夠保持理智,能夠敢於麵對現實;具有敏銳地判斷力,不被幻想、虛妄、頹廢等一些不合理的觀念或不良情緒所困擾;遇事能夠果斷地做出明智的選擇,不會徘徊不決,以致陷入心理衝突中而不能自拔;能夠就事論事,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
心理不健康的人:
愛幻想,好衝動和易感情用事;執拗,看不出問題的關鍵,理智思考能力不強;遲疑、猶豫;經常 抱有一些錯誤的觀念;總是自怨自艾,抱怨命運對自己不公平。
有這樣一個女孩,因為男友僅僅說了一句“你不還夠苗條”,就不顧一切開始減肥。結果,為了得到苗條的身材,她每天早上堅持不吃飯,中午隻吃一個香蕉,到了晚上才會吃一點東西。持續半個月,因為過度節食而變得形容憔悴,麵目消瘦,但是還在一味地控製自己的飲食。她的父母不放心她的身體,把她拉去見心理醫生。
在心理醫生麵前,她恐慌地問:“你是不是也想要逼著我吃東西呢?我真的不想吃!”
“為什麼?你的身體已經很弱了,再不吃東西會對你的健康產生影響。”
她卻對心理醫生說道:“怎麼可能,我一直都很健康,根本就不會出問題。”
由此,我們看到,如果不能夠正視現實,不能夠理智地思考和解決問題,就會導致自己陷入虛妄、不合理的信念中去,迷失自我、錯過解決問題的良機。因此,判斷心理健康的笫一個標準就是擁有理性的思考能力,即我們應該擁有正確的生活態度。不虛妄、不執拗,敢於麵對現實,才會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的女人。
標準二:擁有情感協調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
有穩定的情緒,偶有波動也能夠控製在合理的範圍之內;能夠調整並有效地控製自己的情感發生,做到不大喜大悲,不被亢奮、過分的悲傷、憤怒左右自己的情緒;情感體驗深刻、持久、強烈;有恒心,有動力,持之以恒。
心理不健康的人:
情緒波動較大,或者悲觀失望、灰心氣餒,或者手舞足蹈,極為興奮;情緒化強烈,做事反複無常;容易衝動,喜怒難以捉摸;缺乏幹勁,做事總是有始無終,不能堅持到最後。
清早,你起床已經晚了,連早飯還沒有來得及吃就衝出家門,走出沒多遠,發現自己奔公車月票沒帶,隻好又返回去拿。費了很大的勁才擠上公交車,糟糕的是,車子還沒走幾步就壞了,你一邊抱怨不已,一邊隨著人潮下了車。好不容易攔到一輛出租車,以為能很快到達公司,誰料一路紅燈不斷,車流滾滾,使得你寸步難行。雖然遲到了半個鍾頭,但你終於趕到了公司。你悄悄地走過主管的辦公桌前,以為低頭看文件的他沒有看到你,誰知道,他早就盯住你了,一抬頭,他問道:“這麼晚才來,你是不是想直接下班啊,這個月的獎金就不用發。”不幸的事情還沒有結束,你坐在自己的凳子上,唉聲歎氣過後,心想:“就當獎金在車上不小心丟了吧。”幾分鍾後,你手機“嘀、嘀”響起來,是一條短信,你一看,是談了很久的戀人發來的,他告訴你:“我們的性格之間有太多的不合,讓這一切就這樣結束吧……”
一天之中也許不會遇到這麼多不如意的事情,但是,我們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是在所難免的。當處於逆境的時候,我們難免會被焦慮、憂愁和失落等不良情緒所困擾。如果這些不良情緒處理不好,就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力,變成我們生活與事業的絆腳石。
當然,即使在健康的情緒狀態下,不良的情緒也同樣會產生,隻不過,在健康的情緒下,一個人可以很好控製自己的情緒波動,不管是興奮,還是沮喪;不管是快樂,還是惆悵;也不管是欣喜,還是悲傷……都會有一個合適的尺度,不會像風箏一樣,飄忽不定。
所以,隻有保持一個良好的心理平衡,才會有健康的情緒狀態。
標準三:內心所想和外在行為的一致與協調性
心理健康的人:
內心所想與外在行為有很強的統一性;內心所想的就是自己所表現出來的,心胸坦蕩,不介意向別人展現自己真實的一麵;而且,也不會因此變得囂張放縱、任意妄為,能夠根據客觀事實合理地表述自己的觀點,不壓抑自己的情緒,但也不會傷害別人,進退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