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卸載心理壓力,解除心理枷鎖——女人要做自己心靈的“按摩師”3(3 / 3)

心理不健康的人:

言行不一,在別人印象中難以捉摸、飄忽不定;有的時候因為心思太重顯得過於壓製自己,有的時候因為過於放縱自己而到處碰壁;要麼會有多重人格的傾向;和周圍的人相處很難,得不到別人的信任。

一個女孩,受父母的影響很深,一直都不知道怎麼拒絕別人的請求。她的父母是出了名的老好人,什麼事都要讓三分,女孩由於受他們的影響,也就形成了軟弱的性格。即使別人提出的要求很不合理,心裏十分討厭這個要求,她也會滿口答應,可是去做的對候卻又懊惱,恨自己軟弱。

在公司裏,每當開會的時候,大家水杯裏的水差不多喝完的時候,領導就會說:“××,你去給大夥兒的杯子裏添點水。”領導好像知道女孩一定會高高興地去做,所以從來都不會去喊別人。女孩也應了他的心願,雖然心裏不情願,但是還是裝出一副很高興的樣子,拿起水瓶為每個人倒水,大家都平靜地看著她把水倒好,好像這是她分內的事。

然而,女孩即使付出了這麼多的努力,也沒有得到好評,朋友和同事都說她軟弱、沒有主見。她感到很痛苦。

我們不能把這個女孩看作是心理狀況良好的人。她內心的焦慮無法恰當地釋放出來,陷入嚴重自心理矛盾當中。要想解決這種心理矛盾,隻有讓她了解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敢於直麵自己的情感,才會夠徹底從這種危機中解脫出來。

“內心體驗與外在行動的統一”,並不是說心裏想什麼就做什麼。如果一個女人行為放縱、口無遮攔,她肯定不會受人歡迎,甚至會處處受挫。“內心體驗與外在行為的統一”,就是說,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們能夠很好地把內心的真實想法以合理的方式表達出來,與社會、與他人很好地協調起來,既不會因為過於壓抑自己的真實情感而感到苦悶,也不會因為過於放縱自己而受到別人的輕視和排擠,從而使自己擁有一個和諧的生活環境,保持一個積極,健康的心態。

標準四:愛他人與被他人愛的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

能夠與他人建立良好的友誼,從中體驗到溫暖與幸福。既願意付出自己的愛,愛家人,愛朋友,也可以愉快地接納別人的愛;富有同情心,能夠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與別人產生情感共鳴。

心理不健康的人:

傲慢、冷漠,難以與人建立良好的友誼,朋友很少;缺乏感情交流,不舍得付出自己的感情,因此也很少得到感情上的回報。得到的幫助很少,孤立無助。沒有歸屬感的體驗,生活在人群的邊緣。

一位在情感方麵遭遇挫折的女士,陷入到婚姻失敗的陰影中而不能自拔。她對朋友說:“我現在就想著一件事,就是怎麼去報複他,還有她。”

原來,在她結婚10年的時候,她的老公有了外遇,跟一個女人走了,給她留下了一個3歲的女兒。在發生變故之前,她從來沒有想過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一直以為自己擁有一個幸福完美的家庭。直到有一天老公對她說:“我們離婚吧。”她當時幾乎昏厥過去。

她說,她幾乎為他做了一切。想他們結婚的時候,她的父母強烈反對,理由是他家不在本地,甚至沒有穩定的工作。她頂著父母的壓力,和他結了婚。婚後,她白天要上班,晚上回來還要包攬家務,從不讓老公插手。她認為隻有這樣才是愛他的表現。她實在無法理解為什麼老公還要離開他。

然而,這場婚變僅僅是因為老公單方麵的原因嗎?其實不是。

她所說的並不是假話——她的確為這個家付出了一切。但是,她對老公的要求也是極為苛刻的。老公在這個家中,必須無條件地服從她,不能有任何違反她的地方。一旦不如她意,她就會挑剔,甚至責罵老公。她說,在離婚的時候,老公說過一句話:“你對我的愛,和對家裏的那隻寵物狗的愛沒什麼區別,在你的心裏,我就是你的寵物。”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位女士的問題所在:她付出了全部的愛,卻不懂得去愛,最後全部的心血換來的是冰冷的回報。因此,我們應該學會如何去愛,愛家人,愛朋友、愛他人,相互體貼、相互尊重,同呼吸、共命運,才能夠健康幸福地生活。

標準五:自我發展、自我肯定和自我價值實現的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

有合理的人生目標和實際的人生規劃,有現實的理想追求,也願意為此付出努力;能夠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實現自我價值。生活愉悅而充實,能自我肯定;生活中誠實守信;有責任感,有使命感。

心理不健康的人:

幾乎沒有人生目標和規劃,即使有也常常會因為好高騖遠而難以實現,或因為意誌力不堅定而難以繼續下去。喜歡怨天尤人,悲歎命運對自己的不公平,挫敗感較強;生活空虛無聊,價值感缺乏;責任感不強烈,碌碌無為,得過且過。

一個任職多年的公務員,在工作數年之後,突然厭倦了枯燥的公務員生活,開始懷疑起自己的人生價值來。

他在大學那會兒,成績出眾,是學校裏的強者,幾乎得遍了學校裏的各種獎學金。那時他很自信,相信自己肯定能夠做出一番驕人的成績。但是幾年過去了,他依舊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基本上就是按照領導的意願去寫寫文件,不需要自己思考,沒有任何的挑戰。雖然在別人的眼中他是一個令人豔羨的政府官員,但他感到很空虛,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就這樣,日複一日過著,他的精神狀態越來越糟,每天都打不起精神,身體也逐漸發胖,思維也日漸緩慢。用他的話形容自己就像“溫水煮青蛙”中的青蛙,雖然也知道身體狀態不是很好,但是始終沒有足夠的勇氣來改變現狀。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不僅要從事一項自己喜愛的職業,也應該能夠從職業中感受到樂趣,擁有一種成就感。

許多人雖然有著看似不錯的工作,但是他們未必真的喜歡自己從事的工作,他們不喜歡這樣生活方式,卻又拿不出勇氣來改變現狀,隻能夠在猶豫和矛盾中虛度光陰。

所以,無論你處於什麼樣的一種境地,都要努力地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意義。這不僅僅是人生裏程碑的再次確立,也是人生健康快樂的動力之源。

標準六:能夠自我認知與調整的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

對自己的當前狀態、性格、情緒、能力等有著充分的了解,能夠了解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目的,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也知道自己能夠做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能夠經常反思自己的行為,能夠接納別人的批評,改正自己的不足之處。適時地調整自己,選擇能夠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心理不健康的人:

不是很自己了解,有時過高地估計自己,狂妄自大,有時又過低地評估自己,唉聲歎氣;或者被妄想迷惑,陷於自卑之中不能自拔;或者過於激進,或者過於保守。不能麵對真實的自己,逃避、曲解現實,難以適應社會生活;生活無目標,或者所定的目標也不現實,難以成功。

在深山中居住著一個精靈,他心地非常善良,法力也很強大,可以把任何東西變為自己想要的模樣。可是精靈麵目長得十分的醜陋,對於自己的麵貌精靈不是很了解,他不知道自己的醜陋!

在深山裏住久了,精靈感到很孤獨,於是精靈開始暗中觀察人類的生活,模仿人的動作和舉止,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夠融入人類的世界中去。

有一天,他看到村子裏的一群小孩正在愉快地做著遊戲,心裏很是羨慕。他也想加入到他們當中,一時按捺不住自己的衝動突然現身,對著孩子們說:“孩子們,你們好啊!”

孩子們聽到陌生的聲音,抬頭一看,看見一個麵貌醜陋的怪物正在咧著大嘴向他們笑,立刻嚇得四下逃散。

精靈為此很難過,他不明白為什麼孩子們會這樣不喜歡他。他悲傷地回到了家中,躲在陰暗的山洞裏,再也不想出門了,終日愁眉苦臉的。

正巧有一位雲遊的神仙路過此地,見他如此傷心,就問起其中的原由。精靈便把自己的經曆詳細地講了一遍。神仙聽完,笑了。他遞給精靈一麵鏡子,對精靈說:“你先看看這裏有什麼?”

精靈一看,一下子就明白了,大喊道:“原來如此!”

於是精靈變成一個慈祥和善的老公公,孩子們很快就接受了他。

人最難了解的是自己。古人說:“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意思是說,我們因為處在廬山當中而無法看清廬山的山勢。隻有把自己的心靈放到自己的身體之外,讓自己的心靈俯視自己,才能夠“一覽眾山斜,清楚到自己的得失,感受到人生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