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卸載心理壓力,解除心理枷鎖——女人要做自己心靈的“按摩師”3(1 / 3)

建議一:認為自己能。

不管你的天賦有多高,能力有多大,受教育程度多麼精深,你在事業上所取得的成就總不會高過你的自信。“如果你認為你能,你就能;如果你認為你不能,你就不能”。

你的成就大小,也永遠不會超出於你自信心的大校

建議二:女人,要敢於抬起頭來要求“卓越”。

有許多女人想,世界上許多被稱為最好的東西,是與自己沾不上邊的,人世間種種善、美的東西,隻配那些幸運的寵兒們享受,對於她們來講隻能算是一種禁果。她們將自己沉迷於卑微的信念之中,那她們的一生自然也隻會卑微到底,除非她們有朝一日醒悟過來,敢於抬起頭來要求“卓越”。

建議三:期待不要過小,要求不要過低。

世間有不少原本可以成就大業的人,他們最終隻得平平談談地老死,度過自己平庸的一生,他們之所以落得如此命運,就因為他們對於自己期待太孝要求太低的緣故。

建議四:自謙,不自傲,也不自卑。

自傲者,即便一時被世人所捧所讚,但若不好好把握自己,口出狂言,行為放蕩,也終歸不過是曇花一現,最終還會被世人所拋棄。但自謙的同時且不可自卑,如果你連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對自己失去信心,那麼還會指望誰會看得起你呢?

期待,但不等待

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幸福的女人,你在內心中要持續地期待好的事情發生,當你持續地期待的時候,最後你的潛意識會接到信息,大腦的敏感度會打開,你會看到把事情做成功的機會,最後你會得到你想要的幸福。這在目前的心理學、神經語言學上已經被證明。

威廉·詹姆斯說了一個非常深刻的道理:“我們這代人最偉大的心理學上的發現莫過於我們可以借出改變我們內在的世界而達到改變我們外在的世界。”

期待是一種需求的幸福,當你所需求的幸福來到你身邊的時候,這是天下最美好的事情了。

但是,幸福隻有期待還不行,因為我們的生命有限。一味地等待隻會讓我們美好的一切落空,比如,有人說:

“等到我大學畢業以後,我就會如何如何。”

“等到我買房子以後,我就可以……”

“等到我最小的孩子結婚之後,我就可以……”

“等我把這筆生意談成之後,就可以……”

“等到我退體之後,我就可以……”

“等到我老了以後,我就可以……”

似乎我們所有的生命,都用在等待。

我們都以為自己有無限的時間與精力。其實我們可以一步一步實現理想,不必在等待中徒耗生命。如果現在就能一步一步努力接近,我們就不會活了半生,卻出現自己最不想看到的結局。

那些好命的女人期待好事的發生,但她們決不等待。期待是一種動力,等待是一種痛苦,等待會讓自己變得很失敗。

現實生活中有多少女人隻是在等待?其中很多女人不知道等的是什麼,但她們還是在等。她們隱約覺得,會有什麼東西降臨,會有好運氣,或是會有什麼機會發生,或是會有某個人幫他們,這樣她們就可以在沒受過教育、沒有充分的準備和資金的情況下為自己獲得一個開端,或是繼續前進。

有些女人在等著從丈夫、富有的叔叔或是某個遠親那裏弄到錢,有些女人是在等那個被稱為“運氣”、“發跡的神秘東西”來幫她們一把。

我們從沒聽說某個等候幫助、等著別人拉扯一把、等著別人的錢財或是等著運氣降臨的人能夠真正成就大事。隻有拋棄身邊的每一根拐杖,破釜沉舟,依靠自己,才能贏得最後的勝利。

一家大公司的老板曾說,他準備讓自己的兒子先到另一家企業裏工作,讓他在那裏鍛煉鍛煉,吃吃苦頭。他不想讓兒子一開始就和自己在一起,因為他擔心兒子會總是依賴他,指望他的幫助。

建議一:事情的結果盡管重要,但是做事情的過程更加重要,因為結果好了我們會更加快樂,但過程使我們的生命充實。

人的生命最後的結果一定是死亡,我們不能因此說我們的生命沒有意義。世界上很少有永恒。戀愛中的人們每天都在信誓旦旦地說我會愛你一輩子,這其實多半是不真實的。最真實的說法是:“我今天,此時此刻正在真心地愛著你。”明天也許你會失戀,失戀後我們會體驗到失戀的痛苦。這種體驗也是豐富你生命的一個過程。

不要再等待有一天你“可以鬆口氣”,或是“麻煩都過去了”。生命中大部分的美好事物都是短暫易逝的,享受它們,品嚐它們,善待你周圍的每一個人,別把時間浪費在等待所有難題的“完滿結局”上。

建議二:有了想法,就趕快行動。

不要等到一切條件都具備了才動手,到那個時候,可能為時已晚了。成功者和失敗者的差別就在於,成功者願意采取有目標的行動,不會隻是空想。

建議三:我們無須等到生活完美無瑕,也無須等到一切都平穩,想做什麼,現在就可以開始。

如果你想外出旅遊,現在就擬定線路,明天就出發,不必等到自己已經很富足,或者退休,或者沒有工作壓力的時候,盡管背上行囊,享受大自然賜予的美妙感受吧。

有許多事,在你還不懂得珍惜之前已成舊事。

有許多人,在你還來不及用心之前已成舊人。

美麗的風景不要錯過,把握現在,珍惜眼前的擁有。

正視痛苦,別讓它傷你一輩子

我們每個人,一般都有身體受傷的時候,也有心靈受傷的經曆。當我們的身體上出現傷口時,正確的處理方法是先清理傷口,然後再消毒、包紮。如果怕血、怕痛而不敢正視它,忙不迭地用一層層白紗布裹起來的話,表麵看來,傷口不那麼嚇人了,但實際上它卻已經感染,會造成更大的創傷。心靈的傷痛也是這樣,那些傷你至深以至於從來不敢觸及的痛處,決不會在歲月裏自行消失,它將是你一輩子的遺憾和隱痛。

所以,即使再痛苦的事,我們也不應該消極地逃避,而是要勇敢地麵對它,你會發現人間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兒。

很久以前有一個貧苦的女人,與丈夫相依為命,不料丈夫突然得了重病,不治而亡。

女人感覺天仿佛塌下來一樣,她不吃不喝,整天傷心地哭泣,隻想與丈夫一道離開人世。這時一位佛學大師雲遊路過此地,問這個女人:“你想不想讓丈夫活過來呀?”

女人一聽,精神倍增,說:“當然想呀,你有什麼辦法嗎?”

大師說:“如果你能找來一種香火,我便可以拿著它為你丈夫許願,讓你丈夫複活。”

“那是什麼樣的香火呢?”女人問。

“這種香火就是從來沒有死過人的人家燃著的香火,你去把它找來吧。”大師說。

女人聽了大師的話,便四處找香火去了。

每到一戶人家,女人就問:

“你家死過人嗎?”

“死過,曾死過不少人呢。”

女人繼續走,每到一戶,她依舊問:

“你們家以前死過人嗎?”

“死過,我們的祖先都在我們前麵死了。”

“怎麼會沒死過人呢?”回答幾乎千篇一律。

女人跑了許多路,問了不知多少戶人家,每家的回答幾乎都一模一樣。無可奈何,她回來了,告訴大師:“我已經問遍所有人家,卻沒有一家沒有死過人的,看來這樣的香火我是取不來了。”

大師說:“既然如此,你又何必為死了丈夫而過度悲傷呢?”女人恍然大悟,轉身回家去了。

在心理學上,對痛苦的控製無非有兩種方法:一是擺脫,二是引導。擺脫痛苦最成功的辦法就是尋找慰藉和轉移注意力,但擺脫痛苦需要時間,至於時間的長短,就要看痛苦的程度和情形了。 必須注意的是,不管是哪種情況,如果對身處痛苦之中的人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認為他們能夠驅逐一切失眠、焦慮、恐懼、憤怒等痛苦症狀,迅速恢複正常,則往往會使他們感到彷徨、內疚和失去自信,令其痛苦的過程更加長久、更加難以結束。

對於人生的苦難,能不能解脫,關鍵還在於內心的力量。那些最通常的說法,比如轉移注意力,到大自然中去走走,時間會淡化一切等,事實上是很難做到的。人不可能輕易從痛苦中走出來,否則隻能說明其痛得不深,傷得不重。

回避它不如正視它。把所有的心思都集中在這份痛苦上,用心觀望它,問自己,看看自己能痛苦多久,痛得多深。當我們不斷地去這樣正視、觀望這份沉重的傷痛時,痛的感覺就會慢慢地消退。我們從痛當中得到了人生的感悟,享受到了生命最痛的滋味,人生美好的一個篇章開始了,你又向自我邁進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