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今樂遊島(2 / 3)

在李商隱的前頭,詩仙李白已到樂遊原上來過了。他在原上抒寫了一首《憶秦娥》:

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宮闕。

我知道,對於這首《憶秦娥》,有人認為並非李白所寫,而我卻始終相信,她是李白的手筆。因為我們可以輕易否定李白,但又能相信誰可以擔得起這首詞的署名呢?沒有吧,那就還讓李白自己擔著好了。

唐朝是詩的國度,詩仙李白到樂遊原上來得,詩聖杜甫到樂遊原自然也來得了。他來了,自然不會空手而歸,他是也要寫詩的。

他寫的詩是:

樂遊古園萃森爽,煙綿碧草萋萋長。

公子華嚴勢最高,秦川對酒如平掌。

總是難得如意的杜甫,登臨樂遊原的日子還可考證,是為天寶後期的一天。這一天是正月的最後一天,古人稱之為“晦日”。人們在這一天,要用青色布片縫製的小口袋,裝上百穀的果實相互贈送,祝福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杜甫這一日登臨樂遊原,有著一個宴會陪客的身份。這個身份之於杜甫,似乎有點低三下四,甚至很是壓抑,但他還是來了。他不能放棄這樣的機會,他企盼有那麼一次陪宴,能為他的前途推開一扇大門。此時的詩聖,是太憂鬱了。憂鬱的人往往想得很多。站在唐長安城南隅的樂遊原上,杜甫看得見春波蕩漾的芙蓉園,看得見唐高宗出行而來的轟轟車馬聲,看得見曲江池畔舞袖低回的美婦……這對他是一個莫大的刺激,想他滿腹經綸,在長安城裏奔走也快三十年了,可總是難以獲得為國效命的機會。

思前想後,杜甫是酒未醉人人先悲。

樂遊原何“樂”之有,帶給詩人的李白、杜甫和李商隱們的,卻總是填塞在胸懷裏不吐不快的傷痛。

立秋的日子,白居易也到樂遊原上來了。初入長安,拜謁在京城名士顧況的門下,被顧名士揪住他的名字,警告他“長安城居大不易,”他聽在耳中,記在心上,愣是憑著自己的一腔才學,很容易、很自在地在長安城居住了下來。這一點,為詩仙的李白,為詩聖的杜甫,是望塵莫及的。白居易做到了,因此登上樂遊原的心境,自然要比前者好得多,而且登臨的次數似乎也要多得多。他興之所至,或與友人同行,或是獨自一人,都要到這可以登高望遠的樂遊原上走一遭。有友人時,他們有說有笑,一路上滿是高談與闊論,好不適意快活。但這一次,迎著蕭瑟的秋風,白居易登臨樂遊原的心境卻很感傷。於是乎,他給後世子孫留下了這樣一首詩:

獨行獨語曲江頭,回馬遲遲上樂遊。

蕭颯涼風與衰鬢,誰叫社會一時秋。

白居易這是怎麼了?說出來很是叫人泄氣,在京城的官場上混得順風順水的白居易,也會遭人暗算,他被貶江州司馬,原來的輕薄和猖狂,遭此打擊,自然就有所收斂,有幸重回長安,在樂遊原上焉能不生發出秋天才有的肅殺之氣。

後來,杜牧也到前輩詩人喜好登臨的樂遊原上來了。他來的時日當在唐大中四年,這時的他,即將解放,出任湖州刺史。他登上了樂遊原,在這長安城的最高處,他散散漫漫地走著,他會想起在他之前登上樂遊原的李商隱嗎?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我在千年後的今天,猜想,這位抱負遠大的詩人,肯定想起了李商隱,想起了李白、杜甫、白居易……於是,他像所有的前輩一樣,也要寫一首感懷的詩了:

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雲靜愛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

杜牧為他題寫的這首感懷詩,起了個《將赴吳興登樂遊原一絕》的詩名。時已近晚,唐人杜牧,即便有了朝廷的旨命,外放做官,卻也高興不起來。他不敢直接諷刺皇帝,就以“清時有味是無能”來貶低自己。咱們現在品咂一下,杜牧是在貶低自己嗎?非也,他是怎樣一個自負的人,他才不會自貶身家,他這麼說來,矛頭其實是直指腐敗無能的晚唐政治。這有他詩中的句子作證,他是非常向往過去了的“貞觀之治”,在樂遊原上遙望昭陵,他是希望李世民的陰魂,能為世風日下的晚唐,標立起一個傲岸的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