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綠色施工
長期以來,建築業維係著粗放型增長模式,整個行業對資源和能源的依賴性較強,消耗性過高、環境保護不夠。據有關資料統計,建築業耗用了人類從自然界中獲取原材料的50%以上,消耗了全球可利用能源的50%左右,建築施工汙染比例占到了空氣汙染、光汙染、電磁汙染等各種汙染總和的34%,並排放出了相當於人類活動垃圾40%的建築垃圾。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和發展,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傳統施工技術,“綠色施工”的概念提了出來。
綠色施工技術並不是獨立於傳統施工技術的全新技術,而是將“綠色方式”作為一個整體運用到施工中去,將整個施工過程作為一個微觀係統進行科學的綠色施工組織設計。綠色施工技術除了包括若幹年來政府在施工工地監管中所要求的文明施工、封閉施工、減少噪音擾民、減少環境汙染、清潔運輸等外,還包括減少場地幹擾、尊重基地環境,結合氣候施工,節約水、電、材料等資源或能源,環保健康的施工工藝,減少填埋廢棄物的數量,以及實施科學管理、保證施工質量等。“綠色施工”中許多做法,如減少施工擾民、降低施工噪音等主要是施工企業迫於政府的強製性的規定和處罰措施及民眾的壓力,而“綠色施工”轉變為企業自覺和自主地追求。由此可見,“綠色施工”更多的是倡導一種新的行業發展理念,也是施工方案經濟性綜合效益觀的集中體現。
為推動綠色施工的發展,國家建設部於2007年發布《綠色施工導則》(建質\[2007\]223號文),明確了綠色施工作為綠色建築全壽命周期的重要階段,要求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為目標,對工程項目施工采用的技術和管理方案進行優化,並嚴格實施,確保施工過程安全和高效,產品質量嚴格受控的方式方法。具體地說,就是在保證質量和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過科學管理和技術進步,做到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所以,“綠色施工”不再隻是傳統施工過程所要求的質量優良、安全保障、施工文明等,也不再是被動地去適應傳統施工技術的要求,而是從生產的全過程出發,依據“四節一保”的理念,去統籌規劃施工全過程,改革傳統施工工藝,改進傳統管理思路,努力實現施工過程中低耗、增效和環保效果的最大化。
從上麵分析中可以看出,綠色施工方案除了目前施工方案中包括的文明施工、安全施工、環境保護、健康與衛生保護等措施之外,還應具備下麵一些措施方案:
1)減少場地幹擾、尊重基地環境
工程施工過程會嚴重擾亂場地環境,這一點對於未開發區域的新建項目尤其嚴重。場地平整、土方開挖、施工降水、永久及臨時設施建造、場地廢物處理等均會對場地上現存的動植物資源、地形地貌、地下水位等造成影響;還會對場地內現存的文物、地方特色資源等帶來破壞,影響當地文脈的繼承和發揚。因此,施工中減少場地幹擾、尊重基地環境對於保護生態環境,維持地方文脈具有重要的意義。
相應的措施方案應包括:(1)明確場地內要保護的區域和植物等及相應的保護措施;(2)提出在滿足施工要求的前提下減少清理和擾動的區域麵積、減少臨時設施、減少施工用管線的方案;(3)合理的倉儲等臨時設施布置方案,盡量減少施工場地占用麵積、減少材料和設備的搬動;(4)廢物處理和消除措施,盡量減少或消除廢物回填或填埋對場地生態和環境的影響;(5)場地與周邊居民及公眾的隔離措施。
2)結合氣候
在選擇施工方法和施工機械、安排施工順序、布置施工場地時,應結合氣候特征,可以減少因為氣候原因而帶來的額外施工措施費及資源和能源用量的增加;可以減少因為額外措施對施工現場及環境的幹擾;可以有利於施工現場環境質量品質的改善和工程質量的提高。
相應的措施應包括:(1)盡可能合理的安排施工順序,使會受到不利氣候影響的施工工序能夠在不利氣候來臨前完成。例如,在雨季來臨之前,完成土方工程、基礎工程的施工,以減少地下水位上升對施工的影響,減少其他需要增加的額外雨季施工保證措施。(2)安排好全場性排水和防洪,減少對現場及周邊環境的影響。(3)施工場地布置應結合氣候,符合勞動保護、安全、防火的要求。例如,產生有害氣體和汙染環境的加工場地及易燃的設施應布置在遠離居民區的下風向。
3)節水、節電、節約材料
減少資源的消耗、節約能源、保護水資源是綠色施工的基本要求。施工方案相應的措施應包括:(1)水資源的節約利用。通過監測水資源的使用,安裝小流量的設備和器具,在可能的場所重新利用雨水或施工廢水等措施來減少施工期間的用水量。(2)節約電能。通過監測利用率,安裝節能燈具和設備,利用聲光傳感器控製照明燈具,采用節電型施工機械,合理安排施工時間等降低用電量。(3)減少材料的損耗。確定精確的采購量,采取合理的現場保管方案,減少材料的搬運次數,減少包裝,完善操作工藝,增加攤銷材料的周轉次數,降低材料在使用中的消耗,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4)可回收資源的利用。一是使用可再生的或含有可再生成分的產品和材料,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二是在施工現場建立廢物回收係統,盡量重複利用廢舊物,減少施工中材料的消耗量,減少廢舊物運輸或填埋垃圾的能源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