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項目影響評價
項目的影響評價內容包括:
(1)經濟影響評價
主要分析項目對所在地區、所屬行業以及國家所產生的經濟方麵的影響,包括分配、就業、國內資源成本(或換彙成本)、技術進步等。
(2)環境影響評價
根據項目所在地(或國)對環境保護的要求,評價項目實施後對大氣、水、土地、生態等方麵的影響,評價內容包括項目的汙染控製、地區環境質量、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區域生態平衡和環境管理等方麵。
(3)社會影響評價
對項目在社會的經濟、發展方麵的效益和影響進行分析,重點評價項目對所在地區和社區的影響,評價內容一般包括貧困、平等、參與、婦女和可持續性等。
5)項目持續性評價
項目的持續性是指在項目的建設資金投入完成之後,項目的既定目標是否還能繼續,項目是否可以持續地發展下去,項目業主是否願意並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繼續去實現既定目標,項目是否具有可重複性,即能否在未來以同樣的方式建設同類項目。項目持續性評價就是從政府的政策、管理、組織和地方參與,財務因素,技術因素,社會文化因素,環境和生態因素以及其他外部因素等方麵來分析項目的持續性。
3.項目後評價的方法與程序
1)評價方法
(1)統計預測法
項目後評價包括對項目已經發生事實的總結和對項目未來發展的預測。後評價時點前的統計數據是評價對比的基礎,後評價時點的數據是評價對比的對象,後評價時點後的數據是預測分析的依據。
①統計調查
統計調查是根據研究的目的和要求,采用科學的調查方法,有策劃有組織地收集被研究對象的原始資料的工作過程。統計調查是統計工作的基礎,是統計整理和統計分析的前提。
統計調查是一項複雜、嚴肅和技術性較強的工作。每一項統計調查都應事先製定一個指導調查全過程的調查方案,包括確定調查目的;確定調查對象和調查單位;確定調查項目,擬訂調查表格;確定調查時間;製訂調查的組織實施計劃等。
統計調查的常用方法有直接觀察法、報告法、采訪法和被調查者自填法等。
②統計資料整理
統計資料整理是根據研究的任務,對統計調查所獲得的大量原始資料進行加工彙總,使其係統化、條理化、科學化,得出反映事物總體綜合特征的工作過程。
統計資料整理分為分組、彙總和編製統計表三個步驟。分組是資料整理的前提,彙總是資料整理的中心,編製科學的統計表是資料整理的結果。
③統計分析
統計分析是根據研究的目的和要求,采用各種分析方法,對研究的對象進行解剖、對比、分析和綜合研究,以揭示事物內在聯係和發展變化的規律性。
統計分析的方法有分組法、綜合指標法、動態數列法、指數法、抽樣和回歸分析法、投入產出法等。
④預測
預測是對尚未發生或目前還不明確的事物進行預先的估計和推測,是在現時對事物將要發生的結果進行探索和研究。
項目後評價中的預測主要有兩種用途,一是對無項目條件下可能產生的效果進行假定的估測,以便進行有無對比;二是對今後效益的預測。
(2)對比法
①前後對比法
前後對比法是指將項目實施前與項目實施後的情況加以對比,以確定項目效益的一種方法。在項目後評價中,它是一種縱向的對比,即將項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和項目評估的預測結論與項目的實際運行結果相比較,以發現差異,分析原因。這種對比用於揭示計劃、決策和實施的質量,是項目過程評價應遵循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