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價值工程原理1(2 / 3)

(3)按用戶需求可分為必要功能與不必要功能。必要功能是用戶需要的功能,不必要功能是指用戶不需要的功能。功能是否必要,是視產品的目標對象(消費群體)而言的。如手機的數碼攝像功能,對追求時尚的年輕人來說是必要的,而對一些年長的中老年用戶來說則可能是不必要的功能。

(4)按功能的強度可分為過剩功能與不足功能。過剩功能是指雖屬必要功能,但功能滿足用戶的需要又有富餘,功能強度超過了該產品所麵對的消費群體對功能的需求。例如,手機的數碼攝像功能對許多年輕的消費者來說,是必要的功能,但如果配置的攝像的像素很高,可能就成為過剩功能了。不足功能是相對於過剩功能而言的,表現為整體或部件功能水平低於用戶需求的水平,不能滿足用戶的需要。

3)成本

成本是指實現分析對象功能所需要的費用,是在滿足功能要求條件下的製造生產技術和維持使用技術(這裏的技術是指廣義的技術,包括工具、材料和技能等)的耗費支出。價值工程中所指的成本,通常是指產品壽命周期成本。從社會角度來看,產品壽命周期成本最小的產品方案是最經濟方案。對於消費者而言,要使其所購商品的價值最大化,就是在實現同等功能的前提下,商品壽命周期成本最低。即一些品質較高的產品,盡管售價可能會高些,但在使用過程中,其維護修理次數及成本可能會較低,整個壽命周期成本較小。所以,盡管消費者原則上都趨向選擇價格低廉的產品,但由於信息不對稱的作用,對於複雜的商品消費者往往寧願付出更高的購價,選擇購買知名品牌或企業的產品,以使得商品的壽命周期成本最低。對於目標是長遠發展的企業來說,應該注重產品的壽命周期成本。企業現代生產經營理念之一的“顧客價值最大化”,與“價值工程”思想殊途同歸,說到底都是“價廉物美”。

(1)功能現實成本

功能現實成本指目前實現功能的實際成本。在計算功能現實成本時,需要將產品或零部件的現實成本轉換為功能的現實成本。當產品的一項功能與一個零部件之間是“一對一”的關係,即一項功能通過一個零部件得以實現,並且該零件隻有一項這樣的功能,則功能成本就等於零部件成本;當一個零部件具有多項功能或者與多項功能有關時,將零部件的成本分攤到相應的各個功能上;當一項功能是由多個零部件提供的,其功能成本是由各相關零部件分攤到本功能上的成本之和。

(2)功能目標成本

功能目標成本是指可靠地實現用戶要求功能的最低成本。通常,根據國內外先進水平或市場競爭的價格,確定實現用戶功能需求的產品最低成本(企業的預期的成本或理想成本等)。再根據各功能的重要程度(重要性係數),將產品的成本分攤到各功能,則得到功能目標成本。

3.價值工程的特點

價值工程涉及價值、功能和壽命周期成本三個基本要素。它具有以下特點:

1)提高產品價值是價值工程的目標

價值工程是以提高產品的價值為目標,這是用戶需要,也是企業追求的目標。價值工程的特點之一,就是價值分析並不單純追求降低成本,也不片麵追求較高功能,而是追求F/C的比值的提高,追求產品功能與成本之間的最佳匹配關係。即以最低的壽命周期成本,使產品具備它所必須具備的功能。

一般說來,產品的壽命周期成本由生產成本和使用及維護成本組成。在一定範圍內,產品的生產成本和使用費用存在此消彼長的關係。生產成本是隨著產品功能強度(包括功能數量和功能的效果)的提高而不斷增加的,產品的使用成本隨著產品功能強度的增加而降低,由兩類成本組成的壽命周期成本存在一個最低點,這是成本與功能的均衡點,是價值工程工作的目標。價值中的成本與功能之間的關係,指出了價值分析的基本思路。

從價值的定義及表達式可以看出,提高產品價值的途徑有以下五種:

(1)降低成本,功能保持不變;

(2)成本保持不變,提高功能;

(3)成本略有增加,功能提高很多;

(4)功能減少一部分,成本大幅度下降;

(5)成本降低的同時,功能有所提高。這可使價值大幅提高,是最理想的提高價值的途徑。

若采取一定的技術措施,使功能成本點從m2移到了m0,則既提高了功能又降低了成本,屬於第五種途徑;當由m0移到m1,也能提高功能,但增加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