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資金的時間價值理論2(1 / 2)

資金的時間價值一般在兩個方麵得到體現:一是投資者將資金投入經濟領域,經勞動者的生產活動,產生的增值在流通領域轉化為利潤或收益;二是資金擁有者將資金借給他人使用,或者是存入銀行,從而得到約定的利息。這兩種情況都能使資金的價值隨時間發生變動,表現為資金的時間價值。由於決定投資者是否投資某方案的決定性指標之一就是看該方案的收益率是否高於同期的銀行存款利率,所以,利率或利息就更多的被人們習慣性地用來度量資金的時間價值。

利率是工程經濟性分析中一個重要的變量。利息產生於資金的借貸關係之中,當債務人向債權人借一筆款項時,債務人會承諾向債權人歸還這筆款項的本金的同時,再加上一定數量的報酬,這個報酬就是利息。利息與借貸款數額的比率就被稱為利息率,或簡稱利率。

利息和利率是衡量資金時間價值的兩種尺度。利息為絕對尺度,利率為相對尺度。

1.利息與利率

利息是貨幣資金借貸關係中借方(債務人)支付給貸方(債權人)的報酬,一般用符號I來表示。即:I=F-P(1.1)式中:I——利息;

F——借款期結束時債務人應付總金額(或債權人應收總金額);

P——借款期初的借款金額,稱為本金。

工程經濟中,利息被常看作是資金的機會成本,相當於債權人放棄了資金的使用權力,從而放棄了利用資金獲取收益的機會而獲得的補償。

利率是指在單位時間內所得利息額與原借貸資金的比例,它反映了資金隨時間變化的增值率一般用符號i來表示。即:i=IP(1.2)式中:i——利率;

I——單位時間內所得利息;

P——原借貸資金。

計算利息的單位時間可以是年、半年、季、月或日等,稱之為計息周期。

利率作為一種經濟杠杆,在經濟生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率的高低由以下幾種因素決定:

(1)利率的高低首先取決於社會平均利潤率的高低,並隨之變動。利息是平均利潤(社會純收入)的一部分,因而利率的變化,要受平均利潤的影響。當其他條件不變時,平均利潤率提高,利率也會相應提高;反之,則會相應下降。

(2)平均利潤不變的情況下,利率高低取決於金融市場上借貸資本的供求情況。利率高低受借貸資本的供求影響,供大於求時利率降低;反之,提高。

(3)貸出資本承擔風險的大小,風險越大,利率越高。

(4)借款時間的長短,借款時間越長,不可預見因素越多,則利率越大。

此外,商品價格水平、銀行費用開支、社會習慣、國家利率水平、國家經濟政策與貨幣政策等因素也對利率高低有影響。

2.計息方式

在實際應用中,計息周期並不一定以年為計息周期,可以按半年計息一次,每季一次,每月一次,在倫敦、紐約、巴黎等金融市場上,短期利率通常以日計算。因此,同樣的年利率,由於計息期數的不同,本金所產生的利息也不同。因而,有名義利率和有效利率之分。

所謂有效利率是指按實際計息期計息的利率。

假設年初借款P元,年利率為r,一年計息m次(計息周期為m),則周期利率為i周期=rm(1.3)一年後本利和為

F=P×1+rmm(1.4)此時,年利率為r不是一年的實際利率,稱之為年名義利率。一年的實際利率為

i=F-PP=P1+rmm-PP=1+rmm-1(1.5)稱之為年有效利率。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接觸到的一般是名義利率。但具體到某特定經濟活動時,由於采用的計息周期可能各不相同,導致原本相同的名義利率的有效利率產生差別,這種差別直接影響到項目的經濟性。關於有效利率的計算有以下三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