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豔豔(南京財經大學新聞學係)
唐敏(南京財經大學新聞學係講師)
自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之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因其成為今後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重中之重而備受世人關注。江蘇省作為全國的經濟強省和農業大省,“三農”問題一直以來是困擾和影響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嚴峻而迫切。
新的挑戰帶來新的機遇,新農村建設的任務艱巨,涉及麵廣,中央政府在2006年“一號文件”中大力呼籲“各行各業都要關心支持新農村建設,為新農村建設作出貢獻”,尤其強調“加強輿論宣傳,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濃厚氛圍”,充分肯定了新聞媒介在建設新農村中的重要性以及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必須擔負起的曆史使命和社會責任。
如何在新農村建設中將媒介的優勢真正展示和發揮出來,這是業界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基於以上原因,南京財經大學新聞學係於2006年暑期組織本係師生進行了以了解農村媒介的生存狀況和為媒介製定農村發展策略提供科學依據為目的的社會調查。
一、本次社會調查的基本情況
本次社會調查於2006年7月中旬開始,8月底結束,曆時一個半月(調查者分布不集中,故無法統一調查時間)。調查者以南京財經大學新聞學係師生為主。本次調查主要以訪談的形式對江蘇省境內由南至北(包括無錫、蘇州、常州、南京、鎮江、南通、鹽城、泰州、連雲港)9個地區所管轄的23個行政村的村委會幹部(涉及村長、村支書、村團委書記、村黨委書記、民兵營長等職務)進行采訪,最終得到有效反饋結果22份,蘇南地區14份,蘇北地區8份。
本次社會調查的目的主要在於了解農民與各類媒介的接觸情況,農民對所接觸媒介的評價;發現媒介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效用和前景;提出媒介介入新農村建設的具體策略和建議。
二、江蘇農民媒介接觸現狀
農民接觸最多的是哪類媒介?他們對於媒介的印象如何?媒介對於新農村建設的意義在哪裏?媒介在農村的發展前景究竟是光明還是黯淡?帶著這些疑問,我們對本次調查收回的23份有效訪談記錄進行了分析,得出當前江蘇農民媒介接觸狀況具有如下的基本特征。
1.報紙雜誌發行量高但攤派成分較多
調查結果顯示,報紙雜誌在江蘇省農村的普及率相對較高。95%的調查對象反映會以村集體形式訂閱,其中45%還表示兼有村民自費訂閱的現象。所訂報紙、雜誌種類也是非常豐富,涉及國家、省市級黨報、地方都市報、其他專業報等共計46家報紙和23家黨刊、雜誌。在訂閱報紙的21個村子中,僅有1個訂閱了1家報紙,訂閱2~3家的有9個,而同時訂閱3家以上的有11個。但是在調查中我們也發現,報紙、雜誌發行量高的原因之一是由於訂閱自主權受到限製。接受訪談的22名村幹部中有5人明確表示,他們訂閱報紙的品種和數量自主權不大,甚至出現相同報紙同時征訂近10份的現象,尤其是黨報、黨刊的征訂,“浪費驚人”、“嶄新的報紙剛從印刷廠出來就直接進了廢品站”,造成有限的資金不能用來訂閱更多對農民有實際作用的報紙雜誌。
2.各類媒介消費程度受地區經濟影響
在調查對象中,年投入超過萬元的4個村子,全部位於蘇南地區,無錫市胡埭鎮闔閭村還自辦了1份報紙。有11個調查對象在訪談時涉及電視在農村的使用情況,其中10個均來自經濟水平相對較高的地區。如無錫宜興前亭村目前已經實現了有線電視全村覆蓋、電話全村覆蓋,成為標準的有線電視村、電話村;鹽城市亭湖區北港村雖然地處蘇北,但該村在城市改造過程中逐漸成為典型的“城中村”,經濟收入構成從原來以種田、養殖為主轉為第三產業為主,因此該村的有線電視普及率達到了85%以上。網絡作為近年來發展迅速的新型媒介,因為對技術、資金的要求相對比較高,因此在農村發揮的作用不明顯,僅有兩名來自無錫和鹽城的村幹部提及並認為它將成為農民獲取信息資源的重要渠道。從受訪者的反映來看,限製網絡在農村普及程度的主要因素是經濟和年齡兩個方麵,短期內這種情況無明顯改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