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思想,世界是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孳生、發展和變化;並認為木、火、土、金、水五行是其基本的變化關係。五行相互資生、相互製約,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這種學說對後來古代哲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如古代的天文學、氣象學、化學、算學、音樂和醫學,都是在陰陽五行學說的協助下發展起來的。
我國古代醫學家,在長期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將陰陽五行學說廣泛地運用於醫學領域,用以說明人類生命起源,生理現象,病理變化,指導著臨床的診斷和防治,成為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醫學理論體係的形成和發展,起著極為深刻的影響。
陰和陽,既可以表示相互對立的事物,又可用來分析一個事物內部所存在著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麵。一般來說,凡是劇烈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著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屬於陰。以天地而言,天氣輕清為陽,地氣重濁為陰;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潤下屬陰,火性熱而炎上屬陽。
任何事物均可以陰陽的屬性來劃分,但必須是針對相互關聯的一對事物,或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麵,這種劃分才有實際意義。如果被分析的兩個事物互不關聯,或不是統一體的兩個對立方麵,就不能用陰陽來區分其相對屬性及其相互關係。
事物的陰陽屬性,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這種相對性,一方麵表現為在一定的條件下,陰和陽之間可以發生相互轉化,即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另一方麵,體現於事物的無限可分性。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四個方麵。
在中醫學理論體係中,處處體現著陰陽學說的思想。陰陽學說被用以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並用於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編輯本段]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陰陽一體、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四個方麵。
陰陽互藏交感,“交感”即交互感應,是指陰陽二氣在運動中處於相互感應相互作用的過程之中。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陰陽)“二氣交感,化生萬物”(宋代周敦頤《太極圖說》)。萬物的化生源於陰陽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一哲學思想始自先秦諸家,如《荀子·禮記》說:“天地和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又說:“天地感而為萬物化生。”從而指出陰陽交感是萬物化生的變化和根本條件,其中的“合”,“接”,“感應”等都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之意。故又可以說天地陰陽之間的相互作用乃是萬物生成和變化的肇始。在宇宙自然界,事物的形成規律亦確是如此。天之陽氣下降,地之陰氣上升,陰陽二氣交感,化生出萬物,並形成雨霧,雷電,雨露,陽光,空氣,和誰相互交感,生命體方得以產生。在陽光雨露的沐浴滋潤下,生物得以發育成長。在人類,男女構精,新的生命個體得以誕生,代代相傳,人類得以繁衍。所以,如果沒有陰陽二氣的交感運動,就沒有自然界,就沒有生命。可見,陰陽交感又是生命活動產生的基本條件。
陰陽對立即指世間一切事物或現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麵,如上與下、天與地、動與靜、升與降等等,其中上屬陽,下屬陰;天為陽,地為陰;動為陽,靜為陰,升屬陽,降屬陰。而對立的陰陽雙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如上為陽,下為陰,而沒有上也就無所謂下;熱為陽,冷為陰,而沒有冷同樣就無所謂熱。所以可以說,陽依存於陰,陰依存於陽,每一方都以其相對的另一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條件。這就是陰陽互根。
陰陽之間的對立製約、互根互用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始終處於一種消長變化過程中的,陰陽在這種消長變化中達到動態的平衡。這種消長變化是絕對的,而動態平衡則是相對的。比如白天陽盛,人體的生理功能也以興奮為主;而夜間陰盛,機體的生理功能相應的以抑製為主。從子夜到中午,陽氣漸盛,人體的生理功能逐漸由抑製轉向興奮,即陰消陽長;而從中午到子夜,陽氣漸衰,則人體的生理功能由興奮漸變為抑製,這就是陽消陰長。
陰陽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還可以互相轉化,即所謂物極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溫熱病,由於熱毒極重,大量耗傷機體元氣,在持續高燒的情況下,可突然出現體溫下降,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症狀,就是由陽證轉化為陰證的表現。可以說,陰陽消長是一個量變的過程,而陰陽轉化則是質變的過程。陰陽消長是陰陽轉化的前提,而陰陽轉化則是陰陽消長發展的結果。
[編輯本段]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在中醫學理論體係中,處處體現著陰陽學說的思想。陰陽學說被用來闡釋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並用於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周易_<乾坤譜>中有陰陽對演圖.如上圖:
[編輯本段]
陰陽分形集
陰陽五行分形集
中醫古老的"陰陽說"實際上是最古老的"樸素文字分形論",它是以陰陽的二元(或三元)為分形元的二分(三分)法,具有分形自相似,無標度,多層次的二(三)進製,循環,放大或縮小的最簡單,最古老的"中醫分形集"之一,其分維是1(相似維數).可以容易地構造出陰陽分形集,它們類似康托集(見鄧宇等的"中醫分形集"<<數理醫藥學雜誌>>;.鄧宇等的"陰陽的科學本質及數理化建構"<<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1998,2:59-61).
[編輯本段]
諸子中的一家
中國春秋戰國時學術流派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漢書·藝文誌》著錄有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農、雜、小說等10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儒(以孔子、孟子為代表)、墨(以墨子為代表)、道(以老子、莊子為代表)、法(以韓非子為代表)4家。代表他們政治和學術觀點的著作分別是《論語》、《墨子》、《老子》、《莊子》、《韓非子》等。
陰陽現代發展簡史表
[編輯本段]
陰陽現代發展史簡表
play中醫
陰陽的揭秘,曆史悠久,偏重現象羅列,重視表麵敘述,是古典陰陽的特點。而現代探索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後期有了革命性的進展、新意頗多。數學物理化,即“數理陰陽”成為現代陰陽的標誌。將陰陽用世界三要素“物質、能量、信息”測度,用數學模型表述是現代化、科學化陰陽的特點。
1995年,李榮興,陰陽定義析疑,遼寧中醫藥雜誌,1995,6期。陰陽定義偏向中醫臨證。
1997年,趙喜新,中醫陰陽學的數學模型,河南中醫,1997,5期。
1998年,鄧宇等,陰陽的科學本質及數理化建構,<<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1998,2:59-61.數理陰陽,數理醫藥學雜誌,1999,1期。
1999年,鄧宇等,中醫分形集,數理醫藥學雜誌,1999,v12,3期.創建“陰陽分形集”等概念。陰陽的分形維數=1.
2003年,林劍鳴,中醫現代化與數學,數理醫藥學雜誌,1999,1期。
2004年,齊鳳軍,論陰陽的數理權衡,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04,7期。
2005年,趙致鏞,趙威,中醫陰陽理論的數學模型之建立及其微積分定量的研究,四川中醫,2005,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