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活出自己的精彩(3 / 3)

減壓不是放棄對工作、生活的認真程度,而是主觀地改變自己的心態,從而樂觀地麵對它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嚐試給自己減壓,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著手。第一,尋找自己的人生愛好,那些令自己愉快的愛好,能夠讓自己放鬆下來。第二,學會合作和授權,每一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事事躬親,那麼不但壓力巨大而且效率、成果也不見得好,所以當遇到巨大的工作量或者生活問題時,首先冷靜下來分析分析,是不是可以借助他人的力量完成,如果一股勁兒傻傻地往前衝,是不明智的。“磨刀不誤砍柴工”在當今依然適用。第三,學會休息,工作一段時間以後要學會放鬆,出去走幾分鍾或者閉目養神、聽聽音樂,不但有利於體力的恢複,而且還可以提高你的工作效率。第四,積極地參加體育鍛煉,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一個健康的身體是快樂人生的前提。如果你已感到壓力過大,你或許可以考慮打一場籃球,考慮登一次高山,考慮做一次遠足,這些都是既放鬆身心,又利於身體的選擇。

人生下來不是為了工作,而是為了生活,所以無論多麼忙碌,也要為自己的生活保留出一段時間。在這段固定的時間中,你可以放鬆地傾訴,緩緩地散步,哼一段小曲,聽一首歌,讓自己在這段閑暇時光中體會生命的美好,這樣你的忙碌才能更有價值。學會減壓,才會更加懂得如何生活。

幫助別人善待自己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我們都不是萬能的上帝,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別人的幫助來完成任務,當然必要的時候我們也需要幫助別人。助人者,天助也,幫助了別人,就是善待了自己。可以想象,在一個大集體中,如果每一個人都幫助自己左邊的那個人,那麼一圈下來以後,效果和自己幫助自己是一樣的,然而這個幫助自己左邊的人的集體卻比隻會自助的集體要文明先進得多。因此,當人類社會發展到現代文明階段,我們就應該作出符合現代文明的做法:助人如助己。

赫本有一項非常有意思的紀錄:她從沒看過心理醫生。一位叫史塔勒的醫生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他常在深夜接到一些著名主持人和影視明星的電話,要求他給予心理上的幫助。這些人都是衣食無虞,崇拜者如雲,看上去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一些人。史塔勒作為心理學家,很想從赫本這兒找到一些研究上的突破。結果他發現,赫本做過67次親善大使,在1956年到1963年間,她幾乎每月都到碼頭、監獄和黑人社區做義工。有一次她謝絕了貝爾公司每小時5萬美元的慶典邀請,去醫院給一位小男孩做免費護理服務。史塔勒對這一發現很重視,他認為這裏麵蘊藏著心理學方麵的某種東西。他推而廣之,對其他熱心公益的名人進行研究,最後發現,這些人很少有怪癖及不良紀錄,他們同赫本一樣,幾乎沒有看過心理醫生。

從赫本的經曆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秘密:一個樂於從事公益活動的人,在她幫助他人的時候,同時也讓自己的精神得到了慰藉,善待了自己的靈魂。

在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慷慨地伸出一隻手,你送給他一個支持,或許在將來他能夠送你一個擁抱。

有一個貧窮的小男孩為了攢夠學費正挨家挨戶地推銷商品。勞累了一整天的他此時感到十分饑餓,但是他卻隻有一角錢了。他決定向一戶人家討口飯吃。當一位美麗的女孩打開房門的時候,這個小男孩卻有點不知所措了,他沒有要飯,隻乞求給他一口水喝。但是這位女孩拿了一大杯牛奶給他。男孩慢慢地喝完牛奶,問道:“我應該付多少錢?”女孩回答道:“一分錢也不用付。你現在在困難中,我應該幫助你。”這位男孩十分感動,牢牢地記住了這一次受贈。

數年之後,當年的那個小男孩已成為有名的醫生了,不幸地是那位善良的女孩得了一種罕見的重病,當地的醫生對此束手無策。於是她被轉到大城市醫治,在那群專家中恰恰有一名就是當年的那個小男孩。

這位專家一眼就認出床上躺著的病人就是那位曾幫助過他的恩人。為了報答當年的牛奶之恩,他決心一定要竭盡所能來治好這個女孩的病。老天不負有心人,經過努力的研究,手術終於成功了。

當醫藥費通知單送到這位特殊的病人手中時,她不敢看,因為她確信,治病的費用將會花去她的全部家當。最後,她還是鼓起勇氣,翻開了醫藥費通知單,旁邊的那行小字引起了她的注意,突然之間,她淚流滿麵:“謝謝您當年的一杯牛奶。”

幫助別人就是善待自己。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孤獨地活在地球上,我們需要相親相愛,共同與一些困難、災難抗衡。或許天堂和地獄的區別便在此:地獄,一個自私自利、不為他人的空間;而天堂則是一個互利互助、充滿愛和關懷的花園。所以說,不要吝嗇你的舉手之勞,為別人摘一顆星星的同時,你也可以感受到它的照射。

再給自己一個機會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生就是從錯誤中不斷走來,最終達到真理的過程。所以,沒有任何一個人的人生是完美的,犯錯是我們必然經曆的一個環節。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隻要錯誤能夠改正過來,那就是好的。很多人沉湎於過去,沉浸在失敗或錯誤中無法釋懷,這顯然是愚蠢的行為。很多時候,我們可以原諒他人的過錯,那麼為什麼反而對自己如此苛刻?善待自己,就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在人生的旅途中,有時候耕種或許收獲不到果實,汗水或許換取不到笑容,這時候你便輕易地放棄,輕易地對自己失望了嗎?付出與收獲的天平總是有一些誤差,成功的前麵總是有一些失敗,如果我們因為一次的摔倒而放棄行走,那麼何時能夠爬到終點?

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放棄信心,放棄希望,甚至不留給自己一個再次奮鬥的機會。而再看成功的人,他們都有一顆堅持的心,跌倒了怕什麼呢,爬起來再給自己一個新的機會。

桑德斯在65歲時還身無分文,當他拿到生平第一張救濟金支票時,金額隻有105美元,但他沒有抱怨,而是自問自己:“到底我對人們能作出什麼貢獻呢?我有什麼可以回饋的呢?”

隨之,他便思量起自己的所有,試圖找出可為之處。頭一個浮上他心頭的答案是:“很好,我擁有一份人人都會喜歡的炸雞秘方,不知道餐館要不要?要是我不僅賣這份炸雞秘方,同時還教他們怎樣才能炸得好,那麼餐館的生意一定可以越做越好。”

桑德斯立刻展開了行動,他挨家挨戶的敲門,把想法告訴每家餐館:“我有一份上好的炸雞秘方,如果你能采用,相信生意一定能夠提升,而我希望能從增加的營業額裏抽成。”然而,很多餐館的老板都直接拒絕了他:“得了吧,老家夥,若是有這麼好的秘方,你幹嘛還穿著這麼可笑的白色服裝,不要再騙我們了,你還是回去養老吧。”

無數次的拒絕並沒有打擊掉他的自信,他給自己打氣,沒關係,他們都不知道我的炸雞秘方是獨一無二的,肯定會有人接納它的。對,再試一家,還有機會的。

執著的桑德斯最終找到了一家餐館的接納,那是他在被拒絕了1009次的時候,他終於為自己贏來了一個機會。

事實上,從我們降臨到這個世界上,我們便已經學會再給自己一個機會:我們學會了走路,學會了說話,學會了識字……然而隨著我們的長大,我們反而變得膽小,變得怯懦,我們害怕失敗,害怕挫折,甚至因為一個跌倒而一蹶不振。

高考失敗而選擇輕生的事件已經不是新聞,感情失敗而傷人傷己的事件也總是一次又一次登上報紙。我們長大了,為什麼我們反而不成熟了呢?生命就一次,如此寶貴,可是很多人卻不會珍惜;失敗可以很多次,可是又有很多人無法接受。

庸人總把“不成功便成仁”的口號放在嘴邊,於是當失敗的時候,隻能在淚水中既錯過了太陽,也錯過了星星;智者相信“失敗乃成功之母”的格言,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的自信,因此他們會重新給自己一個機會,然後發現“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個失敗的傷口並不能感染整個健康的人生,所以摔倒了就再爬起來。我們總在鼓舞他人要堅強,要對明天充滿希望,可是偏偏在自己的世界中忘了這條法則。不要在蹉跎時光了,請再給自己一個機會吧,即使你已經有過千萬次的失敗,即使你已被現實打擊得傷痕累累,可是生命猶在,信心猶在,那麼你精彩的人生一定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