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平生最喜歡的事莫過於收藏書籍。這些書籍不但滿足了他閱讀的需求,同時也給了他人生的快樂。縱觀《魯迅日記》24年的書賬,詳細記載了他平生購置並保藏的9600多冊書籍和6900多張古文物拓片,共16500件藏品。
魯迅總是利用各種機會,想方設法搜尋和購置大量圖書。書對於魯迅,如同沙漠行者對綠洲的渴望。有一次,魯迅的母親勸魯迅買幾畝水稻田,可以供自家吃白米飯,省得每月向糧店買大米吃。魯迅聽了笑笑說:“田地沒有用,我不要!”然後又大聲說:“有錢還是多買點書好!”魯迅的日本好友增田涉回憶他的愛書之好時,說:“如果魯迅共收入一萬個銀圓,然而光買書的費用他就可以花去將近20%。但是這20%給他帶來的快樂遠遠超過了那80%的費用吧。”1920年以後,魯迅先生的經濟收入有所下降,這段日子是魯迅生活最苦悶、思想最彷徨、健康狀況最受損壞的苦鬥階段。然而,就是這時候,書籍成了他的救命草,也成了他的開心果。他大量買書,大量閱讀,在這樣的思想熏陶下,他的精神才得以慰藉,才得以開心一笑。
圖書是魯迅最珍惜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而收藏書籍則給了魯迅先生人生的快樂,即便是麵對悲慘的中國現狀,他也能夠通過書籍來撫平苦痛。魯迅先生的不朽著作如《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參考了數量驚人的古籍文獻,大半出於他精心搜集的藏書。他還利用藏書和借書編輯了《古小說鉤沉》、《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等;他為了翻譯一些外國文學作品,預先購置了大量參考書籍,甚至委托朋友們從歐洲、日本購買外文原版。
我們雖然不是名人,但是我們同樣需要愛好。和魯迅先生一樣,愛好不但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還可以增長我們的知識。健康的愛好就會使人精神有所寄托,生活更加充實,身心更加健康快樂。愛好的本身就是讓自己和別人快樂,擁有相同愛好的人或許可以走得更近。所以,不管工作多麼忙,都不能拋棄自己的愛好。同時,愛好也是你的人生的一個特色,當然不能因為你敬仰的人愛好什麼,你就選擇什麼。愛好是出自內心的,是可以喚起你對生命的熱愛和激情的。無論你的人生處於哪種狀態,是春風得意,還是暗然失意,都記得你還有一個愛好,生命因它而美好。
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什麼是成功?思索了很多以後發現,成功不是財源廣進,也不是權高位重。用一句話總結成功,那就是能夠按照自己的方式快樂地生活,這就是成功。
你或許也幻想過這樣一番情景:你能夠擁有一個這樣的空間,你是那裏的主人,你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那裏沒有紛爭,沒有暗傷,你的方式可以給親人和朋友提供快樂;你傷心的時候可以大聲地哭,快樂的時候可以大聲地笑,這便是自由。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本質,就是追求人生的自由。
金領代表姚敏現在有三種身份:上午,她是株式會社係統規劃上海代表處的首席代表;下午,她是姿立紙藝館的創始人、藝術總監、紙藝教師;到了晚上,她便是一名作家。
作為株式會社係統規劃上海代表處的首席代表,上午的她需要坐在電腦前與日方聯絡,報價,與工廠聯係,為日本公司尋找生產廠家。這對於曾經在赫赫有名的日本清水建築上海代表處工作過3年的姚敏來說,不但勝任而且很愉快。到了下午,姚敏的活動範圍就大了,她的才藝就得到了發揮的空間。她熱愛紙藝、立體畫等,在從事這些指導工作時,她認為自己的人生得到了充實。
姚敏說道,她在大學時代就非常喜歡寫作,也曾經發表過不少文章,所以她將來或許會以寫書為主。在國外留學打工的時候,她曾為了到一家編輯部工作,放棄了薪水高出好幾倍的兼職。她參與編輯了《六國語會話》的中文部分,這本書也成了她至今珍藏的寶貝。如今的她已經出版過5本書籍。她說她寫書並不是為了出名,而是因為自己的愛好,她不想因為一些消極的社會輿論而放棄她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媒體說她追求名聲也好,沾沾書生氣也罷,這些都無法妨礙她的生活方式。
也許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從這位成功女士身上學到點什麼。首先就是對自己的肯定,無論別人在說什麼,相信自己的選擇是對的;再者就是對自由的追求,不能因為外物而束縛了人生的飛翔,按照自己的方式“飛”,才能飛得更高、更遠、更快樂。
所以說,生活方式沒有卑賤之分,適合自己的,能讓自己快樂的才是最好的。歸根結底,生活就是人的存在形式,生活方式便是人的生活習慣。我們不能因為個人好惡而把某些生活方式抬得過高,而對其他的生活方式則過於貶低。人和人是不同的,所以各自選擇的生活方式也應該是不同的。我們應該對別人的生活方式給與一定的尊重,這樣也保證了我們自己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而不用背負那麼沉重的心理負擔。
人有時候總是強迫自己隨著別人的看法而改變,卻恰恰丟失了自己最為真實、可愛的一麵。不要過多地依賴俗世的看法,每一個人都應該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因為生命本身才是最珍貴的,有什麼能比快樂的人生更值得你去爭取嗎?生命是多姿多彩的,所以沒有什麼方式是絕對的好,自己喜歡,自己感覺自由和愉快那就是好的。
曾有一位抱有單身主義的朋友,他的選擇遭到了很多人的不解甚至排斥。當問他是否還會堅持下去,他輕鬆地聳了聳肩,說:“為什麼不呢?我喜歡這種生活方式,我感到自由和幸福,這和他們的家庭幸福沒有本質區別。我不會強迫別人接受我的生活方式,但是我也不會強迫自己去改變,強迫自己去適應周圍人的生活。”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活出自我,如果非要自己按照別人的方式來走,那或許更是一種不幸。
敢於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也許隻有這時候我們才不是被動的,也許隻有這時候麵對著自己的思想和感覺,才是真正地在做著自己。生活應該簡簡單單,按著自己的方式活著,才能在簡單的基礎上畫出五彩的圖案。
學會給自己減壓
哈佛大學的D·伯恩斯教授最近進行了一項調查,作為他研究工作效果和情緒健康的一個環節。他向150名每年收入1萬~15萬美元的推銷員提出一係列問題,結果發現,他們之中約有40%是屬於追求完美的人。可以預料的是,這40%的人所受的壓力,比其餘那些不追求完美的人要大得多。
麵對社會,沒有一個人可以輕鬆地說,我沒有壓力。事實也是如此,競爭的日益激烈,讓我們的壓力絲毫無處不在。於是抑鬱、亞健康、神經緊張、失眠等症狀也越來越多地走進了人們的生活。我們被頭痛、消化不良、精神不佳、失眠等痛苦折磨著,然而當我們真正走進醫院時,卻發現我們又沒有得什麼病症。這時候或許心理醫生可以告訴你真正的原因:你該為你的心靈減肥了。
壓力,它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感到緊張並能夠不斷奮進。適當的壓力是理想的,它可以激勵我們不斷轉化成前進的動力。但是近幾年的研究報告卻告訴我們,壓力過多已經不是少數人承受的現象了,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壓力的受害者。
尤其是對於年輕人而言,處於奮鬥時期的他們,往往處於一種焦慮狀態。過高的焦慮指數不但不利於他的成長,反而會妨礙他的工作和生活。對於他們而言,壓力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工作壓力,一種是心理壓力,而往往是工作壓力的加重直接導致了心理壓力的升級。正常的壓力是對的,可怕的是重壓之下,個人的工作狀態就會受到負麵影響,從而使心理問題也陸續出現。
李陸從大學計算機係畢業後在一家金融軟件公司裏做軟件工程師助理,很快上級便分配了給他一個較大的項目,這個項目對他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做的好就可以轉正並且待遇升級,否則便有卷鋪蓋走人的下場。
接下這個項目以後,他沒日沒夜地查資料,讀程序,連續好幾周沒有放假,晚上即使睡覺也總是睡不踏實,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經過一個月的努力,他的工作終於迎來了尾聲,而他的健康同時也給他亮起了紅燈。在工作和心理的重壓之下,如此強壯的年輕人還是病倒了。
像李陸這樣的年輕人,麵臨如此困境的還為數不少。如果不學會給自己減壓,那麼肯定也會走上相同的路徑。麵對壓力,首先不要懼怕它,要學會看輕、看淡它;壓力無非是一種心理反映,它就如同紙老虎一般,你越是懼怕它,它反而越是強大;另外,減輕心中的壓力,關鍵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態調整平衡。在工作中遇到工作量大、難度高等困難的時候,要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不能悲觀、消極,這樣不但不利於工作的進行,反而會由於心理疲憊而延緩工作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