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眾多的傳播媒介和相應的傳播內容產品,傳媒企業就可以將廣告主的廣告在各類傳播媒介上同時播出,實現接觸受眾多元化,擴大了廣告覆蓋麵,增強了廣告效果。同時,通過對傳播渠道的集中和廣泛占有,可以實現傳媒產品的多次銷售,擴大了與分散的受眾的廣泛接觸,從而實現“覆蓋麵擴大——廣告價格提高——利潤增長”這樣的良性循環。而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傳媒企業的首選方案是並購整合。
另外,廣告是傳媒業發展的最主要的支柱,廣告經營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傳播媒介進一步的發展。廣告主在大眾傳媒的傳播威力不斷降低的環境下,也對傳播企業提出了通過集中內容資源和渠道資源,以覆蓋廣泛分散的受眾市場的要求,以實現集中的廣告效果。也就是說,在數字化傳播背景下,傳媒並購的推動力一部分是來自它的客戶端,這在以往的傳媒並購中並沒有明顯的體現。
4.傳媒並購往往以支付額外成本和小心回避各種並購陷阱為代價
傳媒並購不僅與其價值創造鏈中的每一個環節有著特征各異的互動,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傳媒業與周邊的社會、政治、人文和經濟環境也發生著複雜的橫向互動。所以,各國都把扶植本土傳媒、抵禦外來文化侵略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對傳媒並購,特別是跨國家、跨地域的傳媒並購設置了重重障礙。
傳媒業生產和營銷方麵的獨特性,促使傳媒企業在某種程度上以一種壟斷的方式激烈競爭,並都致力於減少競爭的影響。傳媒企業如果建立或加強自身的壟斷地位,就會避免從零起步的高昂成本,而通過傳媒並購可以有效地降低擴張成本,迅速獲得企業發展所需的新資源。傳媒業的兼並和收購還同時為這個行業的新進入者造成進入障礙,從而更加鞏固市場先進入者的壟斷地位,正因為此,傳媒業正逐漸成為全球反壟斷的焦點行業。
此外,由於傳媒市場的高度不確定性,以及傳媒資產中無形資產比重偏大,導致缺乏統一的標準而難以產生準確的收購估值。
這些都構成傳媒並購相對於傳統行業並購所要支付的額外成本。除了支付額外成本外,傳媒企業並購還要麵臨在無形資產估算中的各種財務陷阱,這些風險表現方式各異,包括嚴苛的機會成本(麵臨嚴格的反壟斷管製)、艱難的整合以及可能支付過高溢價等等。據有關機構調查,20世紀90年代以來約有3/4的並購所產生的收益不足以彌補其成本。在並購活動最為頻繁的美國,約1/3並購所形成的大公司因經營不善而在經曆了短暫的聯合經營之後,又拆解成多家規模較小的公司。可見,一個傳媒並購案並不是說並購方取得了對象的股權或經營控製權就算結束了,真正的戰役還在財務、人事、經營機製和管理方式等的整合上麵(參見李海東:《整合不力與並購失敗》,載《新經濟導刊》。)。
5.新方向:投資銀行在傳媒並購中的角色
典型的並購是一個企業(出價公司)試圖通過友好或敵意收購,與另外一個企業(目標企業)合並在一起。有關並購的大量研究都嚐試地解釋收購的價值影響,它們的共識是通常目標公司(被收購的企業)在並購活動中顯然都是贏家。無論贏家是誰,並購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包括若幹步驟,例如選擇收購目標、評估潛在收購對象、決定支付什麼樣的價格、如何融資等,因此,來自投資銀行的指導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投資銀行會按照一定的格式製定收購計劃,而後用一套並購計劃與收購方或被收購方接洽,雖然也有收購方先選擇潛在的收購目標,而後逐漸選定投資銀行這樣的情況,但是有實力的投資銀行在選擇並購候選公司方麵更為專業、效率更高。
在並購活動中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專業公司規模化運營帶來的經濟效益,是傳媒企業在並購的時候邀請投資銀行成為合作夥伴的兩個重要原因。進一步地說,無論是代表買方還是賣方的投資銀行,他們都能通過談判達成更適於雙方的協議,從而增加股東收益。而且,由於與被收購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盡管有詳盡的盡職調查,買方仍然不可能對賣方有全麵、客觀的了解,賣方利用信息不對稱的優勢會向買方索要比它的實際價值更高的價錢。因此,潛在的買家還需要投資銀行為它們評估。
此外,在傳媒企業並購案件中,對於無形資產的估價以及其成長性的評估是相當困難的,如何把無形資產和成長機會體現在收購價格中是投資銀行麵臨的難題。所以,投資銀行在介入這樣的並購案件時,不僅在收購與兼並方麵需要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同樣對傳媒行業的特性和發展趨勢也必須有深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