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韓珅周斌
一、中國傳統戲曲的當代價值及其網絡傳播的意義
從公元10世紀左右的宋金雜劇到公元18世紀末的花部及京劇的興起,“戲曲,實際上經過了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特別是禮樂文化和俗樂文化的長期孕育。”[20]在中國漫長的封建時代,曆經王朝更替、外族入主中原等社會文化的巨變,戲曲的藝術形態也幾經變遷。但是,不管是哪種戲曲形態,宋金雜劇、南戲、元雜劇、明清傳奇,抑或是昆曲、亂彈、京劇,它們都占據著各自所處時代最具影響力的審美文化地位。這是因為“藝術仿佛是一麵鏡子,文化從中照見自己,從中認識自己”,“藝術創造出它所歸屬的那種文化的藝術肖像。文化在這種肖像中發現自己的完整性、獨特性的形象,發現社會曆史的“自我””[21]。
歸納戲曲藝術形態的普遍特征可以知道:就戲曲的表演而言,它的動作是對於古代人生活、生產、戰爭經驗的審美化的模仿,而且這種已經審美化的模擬動作還被進一步抽象約定成為“程式。”戲曲的藝術理想也是以古代的中庸思想為範式,追求和諧圓滿、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美學原則……如此例證不勝枚舉。古代生活方式是戲曲的生活來源,古代文化範式是戲曲一切藝術程式的文化根源,中國古典思想引導著戲曲的審美方向和形式。所以說中國戲曲與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藝術是一種共生關係。
但是隨著中國社會的變遷,“五四”以降,西方的器物製度、價值觀、文化藝術大量引入國內,戲曲的觀眾群體在不斷縮小。隨著電子媒介普及,人們習慣了以影視文化為主的歐美審美文化,戲曲在中國當代的藝術格局中被擠到了邊緣。事實上,這是古典藝術在世界各現代化國家中的普遍遭遇,但是藝術地位的邊緣化並不意味著藝術價值的減滅,中國傳統戲曲的當代價值反而在中國全球化的過程中更加突顯。這種價值體現在文化的民族化、文化的多樣化兩個方麵。
對世界而言,中國傳統戲曲成為全球化浪潮中民族傳統文化的象征。20世紀以來世界經濟的全球化不斷深化,各民族國家不斷融入國際經濟分工體係,“新一波的全球化,正在抹平一切疆界,世界變平了,從小縮成了微小。”[22]經濟的全球化也迫使文化走向全球化。中國作為一個民族國家在不斷享用全球化紅利的同時,也麵臨著民族特征的淡化、民族傳統文化的邊緣化。娛樂文化、快餐文化、流行文化、基督教文化、朋克、搖滾、美國大片,這些西方文化產物隨著西方資本一起在中國站住腳跟,並在具有文化可塑性的年輕人當中大受歡迎。吸收外來文化作為新鮮的文化血液來豐富、發展本民族文化,本來無可厚非,但是一旦主次發生顛倒,外來文化成為主流文化,民族文化受到排擠,那麼不僅會使本民族的文化宗主地位旁落,而且還會使本民族失去躋身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自信心和心靈家園。
弘揚民族文化意義深遠,越是全球化越是要弘揚民族文化。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民族藝術最經典的符號。無論是“唱、念、做、打”高度綜合的藝術特征,還是舞蹈化的虛擬表演,抑或是完全中國特色的造型、音樂、服飾以及極具詩意的程式化表演技藝,全都具有濃鬱的中國風格。北京2008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開幕式,因中國燦爛文化與奧林匹克完美、激情交融而獲盛讚。其中在有限的節目容量當中,導演組安排了兩個戲曲類的節目,一個是木偶演繹的《四將開台》,一個是演唱昆曲的“春江花月夜。”據歐洲電視收視率分析機構MEDIAMETRIE的統計,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在西歐各國的收視率都達到了20%左右。[23]據NBC統計,全美共有21.5%的電視機用戶觀看了開幕式的錄像播出,創非美國舉辦奧運會開幕式收視率的最高紀錄,遠遠超過了對上一屆雅典奧運會開幕式的關注。[24]國內觀眾則超過了8億4千萬人。[25]在驚歎開幕式之恢宏精彩的同時,全世界都領略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中國戲曲的魅力。當然,其中電視與互聯網為弘揚民族文化做出了媒體應有的貢獻。
對中國而言,傳統戲曲在文化多樣化的趨勢中顯現出獨特的形態特征和文化精神。隨著時代已經進入到多樣文化並存的階段,傳統文化、西方文化在中國互相激發,交糅雜陳。社會文化的多樣化是社會文明發展的結果,也是人權觀念發展的結果。文化的單一往往是文化壓迫的結果,一個社會如果隻有一種文化,那麼這個社會是不真實的,也是危險的。但是我們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各式各樣的文化或亞文化樣態並存共生的同時,他們還處於一種相互競爭的狀態。在這場文化競爭中,中國傳統戲曲所體現出來的審美文化具有鮮明的樣態特征和文化精神。中國戲曲所表現出來的富有韻味的吟唱與富有意味的“形式”[26],以及它所體現出來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如樂天憫人、空靈之境、象外之象等等,都給我們展示了一個中國古典文化的極致樣本,一種讓我們得以重返“家園”的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可以說,時至今日,傳統戲曲的價值已經不再局限於觀演的審美效果,而更在於其文化價值的無可替代性上。雖然對於大多數缺少傳統戲曲審美經驗的觀眾來說,依然難入戲曲門徑,但是正因為有了戲曲的存在,才使人們有了一個觀察世界的獨特的文化參照係,中華民族也因此有了一對有頑強生命力的文化基因。
當代中國傳統戲曲在文化的民族化、文化的多樣化上都具有值得珍惜的價值。它絕不隻是某種簡單的表情達意的象征符號,而是中國文化智慧的結晶,是整個民族精神的體現,特別是民族審美意識的凝聚。任何一種文化,無論其價值和曆史多麼輝煌偉大,如果沒有積極有效的傳播,如果不重視與新媒介文化親近融合,必定會在文化競爭中失去影響力。中國傳統戲曲同樣如此,在今天的後戲台時代,中國傳統戲曲的新媒體傳播是我們需要麵對的重大課題。研究戲曲的傳播方式和效果,也是我們當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隨著現代電子媒介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麵、各個角落,電子媒介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廣播、電影、電視等電子媒介都相繼成為戲曲傳播的重要載體,特別是電視對戲曲傳播在後戲台時代的影響最耐人尋味。從中國戲曲的傳播載體的發展而論,廣場、廳堂、劇場、影視,戲曲每一次傳播載體的演進,都擴展了戲曲藝術形態的外延。特別是電視傳播戲曲,既有忠於舞台戲曲的直播、錄播形態,也有運用視聽語言手段參與創作、製作出舞台戲曲不可能表現的新型節目形態,例如戲曲電視劇、戲曲專題片、戲曲綜藝晚會、戲曲MTV、戲歌等等。“原生態的電視戲曲”和“新生態的電視戲曲”[27]可以分別看作戲曲電視傳播的傳承形態和轉型形態。也有論者把非舞台戲曲稱之為戲曲傳播的“變異生態”[28]或“延伸形態”[29]。今天,互聯網正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社會結構和生活交往方式,戲曲藝術遭逢這場技術革命,戲曲的網絡傳播必定會呈現出嶄新的戲曲傳播形態。正因為如此,我們對於中國戲曲的互聯網傳播研究恰逢其時。
二、戲曲網站的概覽與評析
中國戲曲的網絡傳播,主要是利用互聯網平台,以網站為依托,通過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形式來傳播戲曲藝術及其相關內容。其中像《中國戲曲網》、《咚咚鏘——中華戲曲網》、《華夏戲曲網》等一批知名戲曲的網站,受到了廣大戲迷網迷的廣泛關注和好評,在戲曲的網絡傳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中國傳媒大學“中國戲曲與互聯網傳播研究”課題組在2008年6月至8月間,對互聯網上現存的近600個戲曲網站進行了調查和研究,並結合2005年和2007年對戲曲網站的兩次調查情況進行考究和對比,從中統計和總結梳理出一些關於中國戲曲網站總體存在規模、存在形式等方麵的數據和觀點,以此來審視戲曲網站的總體麵貌,考察戲曲的網絡傳播現狀。
1.戲曲網站數量不斷增加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互聯網上存在的戲曲網站有574個。
從語言上看,主要以簡體中文為主;也有英文戲曲網站,但所占比例不超過1%。
從地域分布來看,戲曲網站主要集中在中國大陸地區,所占比例接近95%,台灣地區的戲曲網站數量達到了3.47%,而香港地區僅占總數比例的1.1%。
從數量上來看,2005年中國戲曲網站大約有453個,2007年時有484個,目前達到了574個。
戲曲網站從2005年到2007年基本上數量上保持了平穩態勢。而到2008年上半年,戲曲網站總數較2007年相比增加了18.6%。增長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三方麵:首先是來自於政府對於傳統文化傳統藝術的扶持政策,尤其是地方政府對各自地區戲曲藝術的保護和支持,使得戲曲團體、戲曲機構的網站數量顯著增加,共計有316個,已經占到了總數的55%。其次是近一年來互聯網自身加速發展的帶動。到2007年底,“互聯網用戶的滲透率高達13.8%”[30],即互聯網用戶數量已經占到了中國總人口的13.8%,同時,“預計2008年互聯網用戶規模要比2007年增加34.1%”[31]。第三是商業利益的驅動使更多人願意進行網站建設。據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預計,2008年全年互聯網消費總額將達到5,815億元,比2007年增長45.8%。
2.戲曲網站的劇種發展極不平衡
目前,包含眾多劇種的綜合類戲曲網站數量為140個,占到了總數的24.4%。除此之外,其他單一劇種的網站分布極不平衡。越劇網站有133個,占到了總數的23.2%,京劇、黃梅戲所占比例也達到了7.1%和5.2%,昆曲、評劇緊隨其後。而與之相對的是,紹劇、蒲劇、黔劇、廬劇、桂劇等近30個劇種加起來才占了總數的7.2%,另有一百多個地方劇種在互聯網上難覓蹤影。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很多劇種在互聯網上的影響力與實際應有的受眾群體比例是不平衡的。這種不平衡並不能代表越劇比京劇更受歡迎,而是說明戲曲的網絡傳播受到互聯網受眾(網民)的極大影響。“1.62億中國網民當中城鎮人口占八成,25歲以下網民共計8300萬人,其中又以大城市、經濟發達地區網民比例為多”[32]。
越劇、京劇、黃梅戲目前在互聯網傳播的戲曲劇種中,從網站數量和所占比例來看,毫無疑問的處於明顯的優勢地位。但從它們近幾年各自的發展軌跡來看,卻又不盡相同。
京劇網站的發展呈逐年下降趨勢,越劇、黃梅戲的發展軌跡卻是逐年上升,尤其是進入2008年以來,越劇和黃梅戲網站的數量有了大幅度的攀升。特別是黃梅戲,在2007年的時候,它的數量還遠不如昆曲、豫劇、秦腔,但近一年來黃梅戲的網站數量增加了近4倍,一躍成為網絡戲曲傳播的第三大劇種,並且大有超越京劇之勢。
越劇、京劇、黃梅戲、昆曲、豫劇、秦腔等在網絡中占有相當比重的劇種,在現實裏同樣是影響力最大、受歡迎程度最高的。但是它們各自的發展軌跡和相互之間的排位變化,卻與現實中所處的地位和影響不盡相同,這是因為網絡戲曲受到諸如各劇種所在地區的網絡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各地區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等方麵的製約和影響。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擁有網站數量很少的小劇種。它們呈現出了兩個發展趨勢:一是一些劇種逐步退出網絡媒介平台,像閩劇、呂劇等在2005年的時候還各自在互聯網上擁有3個專門的網站,但是三年之後這一數字變為了零。除此之外,一部分小劇種網站內容陳舊單調,與劇種現實狀況交叉少,幾乎無更新,也正在逐步退出網絡平台。二是網絡成為一些小劇種重要的傳播媒介。這些小劇種舞台觀眾數量很少,社會影響力、藝術影響力和經濟實力都很有限,如滇劇、甌劇、漫瀚劇等。它們在傳統大眾傳播媒介上幾乎已無棲身之地,隻能借助網絡作為傳播媒介和生存土壤,其網站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更新頻繁。2008年比之2005年淨增加了24個新劇種的網站,並且這一數字仍有逐漸增加的趨勢。由此可見小劇種在互聯網上的發展正趨於兩極分化。
3.戲曲網站的地域性差異明顯
正如各劇種在互聯網上發展不平衡一樣,戲曲網站的地域性差異也非常明顯。東部地區的戲曲網站發展要遠好於西部和邊遠地區;經濟發達地區的戲曲網站發展領先於欠發達地區。在戲曲網站數量排名前11位的省份中,除了河南、安徽、河北、山西這四個民間戲曲活躍的省份之外,其他七個省份和地區都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並且囊括了所有的東部沿海省份(包括台灣)。
瀏覽戲曲網站不僅要求有藝術審美意向,而且對購置上網設備的經濟能力、操作上網設備的知識水平都有要求。戲曲網站的分布情況也基本反映了各省網民在以上三個方麵的差異。浙江、北京、江蘇、上海這四個中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其戲曲網站的數量也最多,基本占到了總數的一半(49%);諸如陝西、四川、湖北、湖南等16個省份和地區的戲曲網站總數隻占到16%。
與此同時,戲曲網站的地域性差異也跟所轄地區流傳的戲曲劇種在互聯網上的傳播和發展狀況基本上趨於一致。在幾個戲曲網站數量較多的東部發達省份和地區流傳的劇種,在網上相對應的專門劇種網站就會較多;反之,在西部欠發達地區尤其是西部邊區流傳的劇種,在互聯網上的傳播和發展就相對滯後,甚至沒有進入網絡媒介平台。所以,加快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是戲曲網站進展快慢的根本決定因素。此外,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也對戲曲藝術的傳播、戲曲網站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4.戲曲網站的傳播形式及內容具有多樣性
網絡作為傳播載體,其傳播屬性決定了網絡戲曲的形態特征。網絡全方位、多層麵的立體式傳播,使其涵蓋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四種形式。現有的網絡戲曲主要是以音視頻欣賞(在線或下載)、戲曲資料、戲曲評論、戲曲論壇、演出信息發布、戲曲博客、戲曲增值業務、戲曲商務等形式呈現。在2008年所調查的574家戲曲網站中,324個網站有戲曲視頻(視頻在線觀看259個、視頻下載65個);297個網站有戲曲音頻欣賞(在線音頻欣賞230個、音頻下載67個);擁有包括戲曲劇種介紹、名家名段介紹、戲曲劇本等在內的戲曲資料類的網站共有369個;有266個網站有戲曲評論專欄;有259個網站通過網站發布戲曲演出信息;此外還有網絡戲曲論壇205個。
可以說,戲曲網站突破了依賴於以往傳統媒體傳播的單一形式,成為了一個集文字、圖像、音視頻為一體的,包括戲曲音視頻、戲曲資料、戲曲論壇等眾多表現形式的全新的戲曲傳播載體。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戲曲博客。近年來,個人博客的數量不斷增加,並且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不同主體的博客圈。根據2008年的不完全統計,各類戲曲博客圈已經達到92個之多,每日的戲曲博客更新都相當活躍。戲曲博客在近幾年戲曲網站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受觀眾歡迎程度也越來越高,已經成為戲曲網站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5.戲曲網站的贏利方式
擁有穩定而持續的資金來源是網站生存的必要條件,也是網站發展的內在動力所在。通過網站經營實現贏利是戲曲網站擺脫輔助地位,建立自身發展的商業邏輯,成為戲曲強勢媒體的根本途徑。戲曲網站的商業屬性與其文化屬性、藝術屬性是不矛盾的,當戲曲網站成為一項互聯網藝術產業時,才會有更多的社會資源投入其中,進而有更多的人去為它服務,有更多的用戶去關注它。
目前,已經有不少戲曲網站開始著手建設網絡戲曲產業鏈條,開發有特色的網絡戲曲產品和互聯網增值業務。比如戲曲臉譜等各種戲曲延伸產品,在線戲曲票務、戲曲音像書籍交易等戲曲商務,還有包括彩鈴、付費戲曲音視頻欣賞等戲曲增值業務。據不完全統計,在現有的574個戲曲網站中,有88個網站開發了跟戲曲相關的延伸產品,占總數的15.3%;67個網站帶有戲曲商務功能,占總數的11.7%;還有24個網站開發了戲曲增值業務,占戲曲網站總數的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