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媒介改變藝術——藝術研究的媒介視角(1 / 3)

隋岩

每一種新媒介的出現,每一種新的傳播與接受方式的出現,都豐富了藝術得以呈現的形式,進而引發了藝術本體的變革,即藝術的媒介呈現方式使藝術本身發生了改變。這是因為藝術的表現及其價值在某種意義上往往取決於其被承載的媒介:鍾鼎文的價值不僅是因為這些文字記載了殷周秦漢時期的文化,甚至更因為這些文字是被鑄造在兩千多年前的青銅器上;甲骨文的價值當然在於它保存了史前文化,但更在於使保存流傳得以實現的媒介是不易獲取的甲骨。關注傳播媒介與藝術形態演變之間的曆史呼應提出了藝術研究的一個新視角——傳播學視角。

媒介既是藝術的形式也是藝術的內容

首先,媒介與它所承載藝術的形式密切相關。媒介工具形式決定著藝術的呈現方式,而藝術的呈現方式又深刻地影響著藝術的形式,是藝術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說,媒介對藝術形式的意義舉足輕重,甚至可以說,媒介決定著藝術形式,媒介即形式。如此,媒介不同,藝術的表現形式就會不同。不同媒介有著不同恒定聯係的抽象係統,即不同的符號係統。媒介不同,恒定聯係的抽象係統不同,即符號係統不同;符號係統不同,信息則變。如小說和電視劇這兩種相關相近的藝術形式就有著兩種截然不同恒定聯係的抽象係統,有著兩種相去甚遠的符號係統——印刷媒介的文字符號和電視媒介的畫麵符號。即使是有著相同故事情節、人物命運,乃至細節(如小說和據其改編的電視劇),由媒介不同而導致的符號係統不同決定了二者藝術形式的不同。同樣是曹雪芹虛構的一個故事,小說《紅樓夢》和電視劇《紅樓夢》的存在方式、對受眾的影響力、傳播效果截然有別。所以,不能脫離媒介工具形式而單純考察藝術形式,否則電視劇藝術就成為小說藝術的一個簡單的延續,而忽略了二者各自獨特的媒介特性,及其引發的創作、傳播、接受過程。

其次,媒介也深刻地影響甚至改變著藝術的內容(訊息)。正如麥克盧漢斷言的:“媒介即訊息。”所謂“媒介即訊息”,其含義是:不僅媒介承載的內容是訊息,決定內容呈現方式的媒介本身也是訊息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訊息(內容)的決定性因素——因為它決定著內容如何被傳播與被接受,即媒介也決定著內容。換個角度說,內容(訊息)本身隻具有勢能,勢能要通過接受才能轉化為動能做功,即隻有被接受的內容才是有意義的訊息,而決定如何被接受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媒介,什麼樣的媒介引發什麼樣的傳播與接受。這與洛特曼的思想遙相呼應:洛特曼認為,不僅語言承載著內容,結構也潛在地承載著內容,結構即訊息(內容)。媒介首先是形式,形式與結構密不可分,根據洛特曼的觀點,結構承載內容,那麼媒介也是內容的組成部分,甚至決定著內容。媒介不僅是訊息的“容器”,也是內容之所以如此自我生成的根本原因。所以說,媒介不僅是形式,也是內容(訊息本身)。一句話,媒介傳情達意的特定方式不僅決定著內容呈現方式(形式),也決定著內容本身。

舊金山大學校長早川博士的論文《媒介並非訊息》駁斥了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觀點,施拉姆在他的名著《傳播學概論》中也回應了早川博士的觀點,認為訊息是訊息,媒介是媒介,媒介不是訊息,“誰能爭辯說判斷肯尼迪總統逝世消息的影響主要是看它是由電視、廣播、報刊傳播的還是由口頭傳播的,或者爭辯說,關於肯尼迪的消息同有關家務的連續片所起的不同影響主要是因為人們是通過報刊得知那條消息而連續片則是通過電視看到的?”[79]其實不然,倘若申奧成功的消息不是全體國人同時通過電視獲得,在訊息到達前的那一刻不是全體中國人聚集在電視機前,而是第二天、第三天每個人通過不同渠道分別獲得,如施拉姆所說,有人是通過讀報紙,有人是聽朋友說的,那麼這個消息是否還有集束力量?是否還有那麼大的震撼力?同樣是申奧成功這個訊息,如果它的震撼力減弱,那麼訊息本身的存在方式就改變了,2001年7月12日的夜晚就不會成為永誌難忘的狂歡之夜了。電視媒介的現場感、聲像傳播的真實感、直播的即時性,是這個訊息得以產生巨大社會影響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說,媒介不僅決定著訊息的形式,而且書寫著訊息的內容。也有學者認為施拉姆等人筆下的“訊息”是指消息的內涵,而麥克盧漢的“訊息”則指科技的形式。亦不然,我認為二者的“訊息”概念都是指消息的內涵,否則麥氏的思想就不會石破天驚了。“媒介即訊息”是對內容獨尊、內容包打一切的反動,強調的是媒介的科技形式既影響著傳播的形式也影響著傳播的內容,這從另一麵讓我們認識到媒介之所以決定著藝術的本體性存在,是因為媒介既是藝術的形式也是藝術的內容。

媒介改變藝術的創作、傳播及接受過程

媒介對藝術的決定性影響,還表現在媒介改變著藝術的創作過程、傳播過程及接受過程。藝術的創作過程、傳播過程及接受過程又影響著藝術本身的存在方式,即媒介的傳播與接受方式是以該媒介為載體的該種藝術形態生存與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多年前已被宣判為夕陽工業的廣播近年來在北京地區的快速發展,就是由於廣播媒介的傳播方式非常適應於在交通高度擁堵的城市中開車時以聽為主的接受方式。張藝謀拍攝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時,拍到一半膠卷用完了,全體攝製人員隻好停下工作等待從縣城裏送膠片來。如果當時張藝謀是用數碼攝像機在拍攝,就不用等趕著送來的膠片,媒介就會改變創作過程。當媒介改變藝術的創作過程創作方式或傳播與接受過程時,也必然改變藝術的呈現方式。不是因為足球比賽本身的好看使電視傳播的收視率得以節節攀升,恰恰是因為電視媒介的傳播特性接受特性成就了足球比賽——將臨門一腳的精彩、進球後的狂喜、失球時的掩麵而泣、球迷虔誠的熱淚、教練失態的懊惱等等畫麵,通過近景、中景、遠景、長鏡頭、變焦、蒙太奇、慢動作、催人淚下的音樂等等手段,把無數美妙瞬間組合在一起,造成直觀感、現場感、多人同時接受等。當我們慵懶地半躺半坐在客廳沙發裏一邊做著其他事情,一邊有一眼沒一眼地看著電視時,我們已深刻地感受到,這種藝術的接受方式與我們蜷縮在書房的沙發裏靜靜地捧讀長卷的那種接受方式截然不同。看電視似乎可以更隨意些,可以多人同時收看,可以邊聊天邊看;而很難想象幾個人同時讀一本小說的熱鬧場麵。北京東直門內簋街餐廳的火爆,正是得益於眾人可以聚在一起吃著喝著同時觀看電視足球比賽。有學者認為,電影美學是靜觀美學,電視美學是評議美學,網絡美學是互動美學。這種區分首先是因為承載三種“美學形態”的媒介各有其不同特性,以及由此引發的接收特性不同。這種區分方法無疑也是以媒介的傳播及接受過程為出發點。新媒介正在改變傳統意義上藝術的存在方式、傳播方式和接受方式,使其原有的樣式、風格、類型乃至整個形態和傳播活動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亦即藝術的創作過程和傳播接受過程改變了藝術的媒介呈現方式,而藝術的媒介呈現方式又改變了藝術自身的存在方式,使其獲得獨特的傳播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