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超級女聲”:電視本體理念的思考(3 / 3)

(1)“出名趁早”

“超級女聲”的參賽者,多是80年代出生的青少年,這一代的心理訴求,就是想“出名”,這甚至成了這一代人的精神符號。“超級女聲”了解他們的心理,為其“出名”搭設了一個機會的“平台”,當然會使青少年趨之若鶩地奔走相告,結伴參與,頃刻間便彙成了擁擠的洪流。

(2)“不設門檻”

正是由於“超級女聲”對80年代後青少年心理活動的深入了解,主辦者才提出了“不設門檻”的銷售策略,為女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平等而自由”的平台。所以奇跡出現了,報載:成都賽區報名的當天,報名點排了1公裏長的隊伍,造成交通堵塞。有的學校因去報名的人太多,不得不停課。有一篇報道的標題叫做:“萬人逃課,隻為報名超級女聲。”[62]可見其盛況不一般。

(3)“想唱就唱”

根據80年代後青少年特別需要“展現自我”的心理活動,“超級女聲”提出了“想唱就唱”的口號,在“海選”中提出“僅僅給你30秒,你可以自由地展現你自己。”這對女生們無疑是巨大的鼓勵。並進而提出:喜愛唱歌的女孩,不分唱法、不限年齡、不論容貌、不問地域,均可免費報名參加。從而給女生們一個展現藝術的舞台和實現夢想的機會。

總之,“出名趁早”、“不設門檻”、“想唱就唱”這些品牌意識,都是在深入地把握了參賽者的心態之後而精心設置的。

但是,遺憾的是,“超級女聲”的大結局,也就是最後的決賽,作為一台節目來說,卻是失敗的。說它失敗,是因為它囿於輿論壓力,辦成了一台平庸的觀眾司空見慣的電視綜藝晚會,完全違背了觀眾的求新、求異、求期待、求自主、求親昵的心理審美需求。

五、從電視藝術學角度——電視傳媒創造全新的日常審美觀

音樂、歌唱是藝術,電視屏幕上傳播的音樂、歌唱,自然就構成了電視藝術。而藝術本身都具有審美價值,那麼“超級女聲”作為電視藝術也就具有了獨特審美價值,給廣大電視觀眾帶來一種全新的日常審美觀。

1.青春的美

參加“超級女聲”的演出者都是清一色的女孩子,在她們身上呈現著青春的活力,鮮活的生命感,全身滲透著率真、自信、爽朗的品格。李宇春洋溢著演唱嫻熟、動作大方的青春美,周筆暢彰顯著天真爛漫、稚氣未脫的青春美,張靚穎煥發著個性獨特、大氣成熟的青春美。“超女”們所展現的正是一種“青春中國”的美。

2.個性的美

作為上個世紀80年代出生的獨生子女,雖然他們身上往往帶著有悖於傳統美德的地方,但他們個性較強,重在參與、勇於表現、追求快樂的氣質,以及她們身上的自我與主見,讓那些六七十年代出生的評委們詫異,這是中國改革開放20年造就的新一代,有人將其稱之為“新新人類族。”

在成都海選時,評委夏青問一位17歲的“超女”:“小家夥,你知道自己走音麼?”“超女”說:“我知道呀。”評委問:“你身邊的人知道你走音麼?”“超女”大方地說:“我爹我媽都說我走音走得很厲害。”評委問:“那你為什麼還來參賽?”“超女”自然地反問道:“走音和參加“超女”有什麼關係嗎?”多麼有個性的新一代。

總之,自主、自由、自立、自信、自我、自強,是這一代“超級女聲”們的個性標簽,充滿了現代的審美意識。

3.中性的美

“超級女聲”三甲中的兩匹“黑馬”李宇春、周筆暢向電視屏幕的傳統審美習慣發出了質疑,傳統的審美習慣正在遭到顛覆。她們與嬌美窈窕、端莊賢淑的中國傳統美女標準相去甚遠。不論著裝、發式、歌聲都屬於“中性化”,恰恰是這“假小子”的形象,同樣可以征服觀眾,顛倒眾生。於是,“中性美”伴隨著李宇春的帥氣、周筆暢的爽朗,成了2005年又一個在大眾中流行的新詞彙。

中性風格挑戰了傳統審美習慣,模糊的性別產生了致命的吸引力。於是才有了中性風格的李宇春、周筆暢們橫空出世,人氣大旺。在這強調自我、標榜個性的E時代,性別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個性。

兩性邊界的模糊,正是世界潮流的一個總體趨勢。中性美的大行其道並非偶然,它暗示著社會語境中潛藏的特定文化心理。

4.情感的美

有人批評“超級女聲”是矯情,是作秀,是煽情,其實這是一種誤讀。“超級女聲”一路走來所流露出來的,卻恰恰是動人的真情的美。

在“5進3”的比賽中,最動人的一幕就是“感動媽媽。”特別是張靚穎的媽媽講述女兒15歲時不分黑夜白日照顧生病的父母,困倦地睡著了,以致把魚湯熬幹的小故事,讓這個一直驕傲、追求完美的女孩子哭得妝都花了。小靚穎在父親去世後摟著媽媽說:“不怕,還有我”,這真摯的母女之情,難道說會是“裝”的,“演”的,“秀”的?

在“5進3”的比賽中,經過兩次PK賽,紀敏佳和何潔先後出局。何潔先後跟周筆暢和張靚穎擁抱告別。但是,在她擁抱跟她最要好的李宇春時,何潔再次痛哭起來。李宇春更是緊緊抱著何潔張嘴大哭,這種情景,持續了好幾分鍾之久。當眼圈紅紅的35位昔日落選的“超女”唱起《朋友別哭》後,無數觀眾眼中的屏幕舞台早已被淚水所覆蓋。這無疑已成為“超女”比賽的一個情感經典。這些普通的中國女生們為觀眾上演了一場平民版的“感動中國。”批評這是在“作秀”的人,還是尊重一下人包括自己在內的情感吧。

由於評委的真情投入,致使兩位最有個性的評委做不下去,不得不“退”出。

先是女評委柯以敏的退出。其原因是:“特別是PK賽太殘酷,在趙靜怡被PK出局時,我就決心不當評委了。我是一個愛快樂的人,我很在乎feeling、感覺。在當初韓真真出局的時候,我就感覺受到了創傷,我跟黑楠就像病了一樣,難受了一個禮拜。”又說:“我非常愛這些進入八強的女生,她們每一個人都是我的寶貝,我不知道要拿掉誰。我跟她們相處已經擦出愛的火花,她們每個人都非常非常優秀,非常非常的強。我覺得沒有辦法評選下去。所以我決定退出。”[63]

5.藝術的美

有人評論說“超級女聲”過於媚俗、低俗、庸俗,實在想象不出它庸俗在哪裏?公平地說,它充滿了清新、高雅的電視藝術的多元美。

青春的歌聲美

“超級女聲”主要給人們帶來的是少女歌聲的美。用評委黑楠的話來說:“李宇春是一個明星,周筆暢是一個很好的歌手,張靚穎是一個永遠跟自己挑戰的靈魂式歌手。”觀眾強烈地感受到的是一種音樂的美,歌曲的美。

然而,有人指責她們是“一夜成名”,其實她們都是充滿夢想,刻苦努力,有著堅實藝術基礎和藝術造詣的熱愛音樂的女孩。

精彩的競賽美

有人說跟蹤著“超級女聲”猶如看優秀電視連續劇,隻要看上一集,就會跟隨著一直看到“劇終。”的確,“超級女聲”要是作為一部電視劇,她有人物——李宇春、周筆暢、張靚穎;有情節——一場場的歌唱比賽;有故事——每個超女的人生故事;有情感——選手與“粉絲”之情,選手與父母之情,選手與評委之情;有懸念——殘酷的PK構成一場場緊張的懸念……給觀眾一種強烈的競賽美的審美享受。

動情的場景美

“超級女聲”所體現的一場場的比賽場景,給觀眾帶來一幕幕的場景美:“原生態”場景的真實美;比賽現場場景的緊迫美;PK競技場景的懸念美;“感動媽媽”場景的動情美;評委評議現場的思辨美,等等。

“超級女聲”,的確提供了許多值得電視人認真思考的電視本體新理念,值得我們認真的總結、吸收、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