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電影——2006年初,關於超女電影開拍;
報載:李宇春一年價值2000萬,她已與太合麥田公司簽約,今年預測給公司帶來500萬收入。
報載:2005年10月9日“超女”在京演唱會門票剛開始出售,令人難以置信的是680元的門票在網上轉讓竟要價8000元。“超女”門票竟比英超足球賽的票都難買。
以上統計起來,又是一筆多大的財富?真可說將創天文數字。
“超級女聲”的電視財富奇跡是如何創造的呢?這得益於它一整套的電視經濟學的新商業運作模式:
1.累積效應——將賽程設置成循環的漫長過程(2月-8月,達半年之久),將賽事拉長之後就有了累積效應,累積人們的忠誠度,累積“粉絲”,這種累積如同沒完沒了的電視連續劇一樣。
2.觀眾培養——短信互動,實際上是品牌跟觀眾關係的培養,有了這種觀眾培養,“超級女聲”的觀眾就有了保障,收視率就有保障,商業價值就有了保障。
3.製造話語——要求評委的評語必須充滿個性,就是為了製造話語,製造爭論空間,而這樣一種話語製造本身,就能引起社會關注,掀起波瀾,引起更多人的注意。
“超級女聲”正是如此製造了電視財富的奇跡,創造了電視經濟學的神話。
三、從電視文化學角度——電視傳媒成就真正的大眾文化
說到底,電視是一種文化。
電視當然可以製作精英文化,使其承載更多的文化意蘊、深沉的人生哲理、厚重的生命意義、多重的審美品格。但是電視的主體,應該說還是一種大眾文化,這絕不是對電視文化的貶斥,而是愈發強調它充分體現了人民大眾的意願、向往和需求。這又有什麼不好呢?
“超級女聲”的整體設計,是緊緊圍繞著平民化、大眾化的文化需求所進行的,這說明設計者對電視的大眾文化特征有著深入而獨到的理解。
在“超級女聲”大賽中,所有參與者:選手、專業評委、大眾評委、現場支持者、短信投票者、電視觀眾、網絡讀者全部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民大眾,充分體現了大眾文化的基礎本質特征。
大眾文化在“超級女聲”中具體體現是:
1.原生態的展示
“超級女聲”總導演王平在闡述節目設想時多次強調了一個“原生態”的概念。這其實就是盡可能讓電視節目貼近觀眾,甚至達到毫無間隔的境界。“超級女聲”打出“零門檻”的旗號,並將選手原生態的清唱直播,評委們毫不留情的苛刻點評也原封不動地播出。這與其他歌手大賽對“完美性”的追求大相徑庭。“超級女聲”更沒有“知識問答”那種裝樣子的繁文縟節,有的隻是選手們真情實感的全方位展示。這種毫不忸怩作態的平民本色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2.直接的參與性
“超級女聲”和電視上其他電視綜藝節目不同,它的主角不是主持人,不是明星,不是評委,而是普羅大眾。對於中國民眾來說,它提供了一個“平等而且自由”的平台。而且參賽選手的晉級與否與觀眾投票數密切相關,這也大大提升了普通大眾參與的熱情。讓每一個觀眾在那塊似乎觸手可及的絢麗平台上發現自我,實現自我。
3.民選的運作模式
總結“超級女聲”在掀起全民娛樂上的成功,還體現為它們的“民選”賽製。以前所謂的明星、偶像都是娛樂界強塞給大眾的。“超級女聲”第一次真正實現了大眾推選至上的賽製,短信高票歌手真正成了“人民的歌手”,主辦方、評委誰也不敢“與人民為敵。”
“超級女聲”徹底擯棄了那些“自視不凡”的明星和“德高望重”的權威,讓廣大民眾通過直接投票的方式,決定誰應繼續留在舞台上。平民選秀,成就了平民歌手,形成了平民偶像,滿足了平民願望。
“超級女聲”還在大眾中創造了許多流行於坊間的新詞彙、新概念,豐富著大眾社會的大眾語彙。如:“超女”——“超級女聲”的簡稱;“PK”——出自於電腦遊戲中的PlayerKiller,指對決,意思是二選一;“粉絲”——Fans,泛指歌迷,廣大超女的擁護者;“玉米”——“宇迷”諧音,李宇春歌迷的統稱;“筆迷”——周筆暢歌迷的統稱;“涼粉”——張靚穎歌迷的統稱;“柯楠組合”——“超女”最酷的兩位評委柯以敏和黑楠的合稱等等。
總之,“超級女聲”的勝利,是庶民的勝利,是電視這一大眾傳媒的勝利。
四、從電視心理學角度——電視傳媒構建統一的社會文化心態
電視節目要想真正受到觀眾的喜愛和歡迎,主辦者必須深入地、準確地了解和把握觀眾的心態、觀眾的審美需求。這是電視節目得以成功,並產生廣泛社會影響的關鍵。不僅如此,優秀的電視節目,還可以促成、建立、普遍的社會文化心態,構成重要的社會文化現象。
1.求新心理
電視屏幕上類似“超級女聲”的電視綜藝節目、電視娛樂節目、電視選秀節目並不少,甚至包括央視的“星光大道”、“非常6+1”、“夢想中國”、“幸運52”等,觀眾已經司空見慣。但總的看起來,太正規、太莊重、太儀式化,不是耍電視節目主持人,就是玩參賽者,比賽也過於程式化、標準化、貴族化。觀眾企求電視選秀節目的突破和創新。恰在此時,屏幕上殺出了全新的電視選秀節目“超級女聲”,自然會使觀眾耳目一新、精神一振。
2.求異心理
過去電視屏幕上的歌手、演唱,做派多是一個模式,矯揉造作、搔首弄姿、拿腔拿調,不是所謂傳統的靚妹,就是所謂標準的酷哥,早已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超級女聲”卻一反常態,全部由民間產生,追求的是平民化、中性美的體現,無論是演唱的歌曲,還是青春的做派,都顯得那麼特別,那麼有個性,均為觀眾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其求異心理得到了巨大的滿足。
3.期待心理
電視選秀節目,本身就造成和滿足觀眾的期待心理,“超級女聲”更是將這種期待心理推向了極致。從“海選”開始,觀眾就對自己所喜愛的女生抱有極大的期待,期望她能一路過關斬將,衝上冠軍的寶座。特別是將兩個女生推上殘酷的PK台以後,更將觀眾的期待心理推向高潮。勝利者連同支持者,自然會歡呼雀躍,失敗者連同支持者自然懊惱遺憾。但是,PK的結果,卻使任何一方都獲得了期待心理的巨大滿足感。
4.自主心理
以往的電視選秀節目,決定權掌握在評委的手裏,當評委將一個並不能讓所有觀眾滿意的結論強加給觀眾時,則使觀眾的自主心理受到嚴重創傷。“超級女聲”卻把這種“選秀”的最終權利真正交給了觀眾,從“海選”一路走來,都是觀眾在做主,觀眾說了算,觀眾的手機短信決定勝敗。由於觀眾的自主心理受到了尊重,自然會將“超級女聲”看做是自己的節目。
5.親昵心理
隻要是屏幕上的人物,都應與觀眾產生一種強烈的親切感,使人物成為觀眾身邊的你我他。這樣才能調動起觀眾的親昵感,進而特別關注人物的命運,為人物的喜而喜,為人物的悲而悲。如果屏幕上的人物與觀眾的情感始終保持距離,觀眾的審美趣味自然會降低、衰減。“超級女聲”一路走來,從“海選”開始,已經與觀眾建立了親昵的情感,對觀眾來說,那些參賽的女孩,就像自己的姊妹、朋友、鄰家女孩甚至女兒,她們的命運如何,她們的拚搏和坎坷,成功或者失敗,自然會引起觀眾深切的關懷。每周五晚上都會守在電視屏幕前,一刻也不想離開。
作為電視節目的主辦者,除去要了解把握電視觀眾的心理需求之外,還需了解、把握節目參與者的心態,就“超級女聲”來說,就是要了解和把握參賽者也就是“超女”們的心理活動。應該說主辦者根據參賽者的心理需求,所進行的品牌確立和品牌宣傳是十分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