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中國電視劇漫筆:源流·特質·功能·評價(3 / 3)

當前電視劇在題材上越來越豐富多樣,人們的各種收視需求幾乎都能從中找到對應和滿足。以《蒼天在上》為源頭,反腐劇走上電視熒屏,觀眾通過劇中對犯罪分子的嚴懲,能夠消解人們對現實生活中腐敗現象的不滿與憎恨;以《戲說乾隆》、《還珠格格》為契機,戲說劇走向火爆,它通過對正統、崇高的顛覆,以古觀今,愉悅百姓;青春偶像劇則滿足了觀眾尤其青少年對明星與未來生活的憧憬;警匪刑偵劇則通過展示正義與邪惡的較量,達到懲惡揚善的教化目的。因此,伴隨著題材的豐富,電視劇在社會心理宏觀調控機製中的作用就愈加明顯。此外,電視劇一旦在電視屏幕上播出,各種各樣的評論就會立即見諸於報刊、網絡等媒體,對電視劇的思想、意義與價值進行闡釋,這種評價機製帶有相當強的輿論引導作用,這也對電視劇心理調節功能的發揮提供了途徑。

電視劇具有的“天平”功能是與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曆史狀況分不開的。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濡染下,中國老百姓的思維方式具有很強的“世俗化”色彩。中國老百姓進廟燒香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讓神靈還自己一個願,實現自己一個夢想,如生個兒子、發筆小財、做個大官等等,待這些願望實現後老百姓可能會向廟裏捐個門檻,甚至為神靈“重塑金身。”在這裏,神靈身上所寄托的是老百姓世俗化的追求,而能否取得“實惠”是老百姓最後的判斷標準。老百姓觀賞電視劇時,這種“世俗化”思維方式同樣起到重要的作用。老百姓的“世俗化”觀賞心理,意味著他必須要從電視劇中取得某些“實惠”作為補償,才能達到心理上的平衡與滿足。事實上,中國老百姓觀看電視劇,最簡單的心理是“找樂子”,求得精神上的放鬆(“解悶”),再者就是尋求精神上的寄托(“解氣”),最後是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與平衡(“解惑”)。總之,中國電視劇特殊的“天平”功能是由現實國情、傳統文化、社會曆史等多種因素共同造成的,其地位與作用也是其他藝術形式無法替代的。

四、健康:中國電視劇評價的基本標準

當前中國電視劇的生產與傳播呈現空前繁榮的局麵,每年兩到三萬集的申報量、一萬到兩萬集的通過量、超萬集的生產量與近萬集的播出量都是可喜可賀的。但是從長遠看,電視劇當前狀況並不樂觀,其中一個主要問題就是電視劇評價狀況的混亂無序、評價標準的多元不一。首先,政府主流立場(審查者)的評價注重較強的思想性與導向功能,難以擺脫“政治標準第一,藝術標準第二”的束縛,對市場的態度曖昧不明,導致近年來麵對市場喪失了不少的機會。其次,精英知識分子對電視劇頗有“雞蛋裏挑骨頭”的意味,將電視劇“通俗”的大眾趣味置於“庸俗”的爛淖泥潭,還將其負麵效應誇大到足以駭人聽聞的地步;但是這種以精英立場與視角來觀照通俗文化視野中的電視劇的評價方式,未免有點不合時宜。再者,以大眾為取向的市場判斷越來越受到重視,收視率、滿意度、占有率、廣告額等指標在電視劇評價體係中的位置越來越顯著,然而電視劇作為一種精神文化產品,作為一種綜合性藝術作品,對其的判斷是不是這幾個客觀指標就能涵蓋一切,這也是難下定論的。政府、精英與市場三方站在各自的立場上,運用多元不一的評價標準,做出難以一致甚至相左的判斷,因此形成了當前電視劇評價中喧嘩與騷動並存的複雜局麵,2002年《激情燃燒的歲月》的遭遇就是最好的明證。

其實,電視劇的評價還存在先後之分,即播前預測與播後評價之別。對於電視台而言,電視劇播出前要審查,審查通過後才能安排播出,審查也是一種評價的過程,這種評價帶有明顯的事前的預測功能。具體包括:一是通過審查要避免一些問題,如政治問題、導向問題、常識錯誤等,這是審查的主要目的,這在當前播前評價體係中已經比較嚴格;二是通過審查要達到一定目標,如電視劇將會達到什麼樣的社會效果、廣告經營部門將會有多高的經濟效益與市場回報等,這在當前播前評價體係中還比較薄弱。播後評價包括電視劇播後電視台的綜合評價、觀眾與媒體的評論與各類評獎活動,這種事後評價往往集中於電視劇的社會效果與藝術效果,具有非常強的指向性與主觀色彩。對於播前評價和播後評價,由於發生了主體的轉移,評價的標準顯然不一,得出的結論往往也不合拍,因此出現類似《激情燃燒的歲月》播前播後評價截然迥異的現象也不足為怪。可以斷言,如果在電視台主流審查中,依舊采用單一的“傳者本位”的電視劇評價標準,而忽略受眾的多元需求,那麼播前預測就難以對電視劇作出全麵而準確的判斷,難以形成與播後評價相一致的觀點與意見,因此也意味著類似《激情燃燒的歲月》的現象仍會時有發生,不可避免。

既然如此,關於電視劇是不是存在一個大家都能認同的判斷標準呢?哪怕最為基本的也行!我們認為這個基本標準完全可以找得到,那就是——健康,即“有益無害”的標準。對於“健康”的標準,不管是主流立場,還是精英姿態,還是市場取向,都很容易達成共識:“有益無害即健康”;不管是播前評價,還是播後評價,都可以“健康”為基礎和出發點,站在傳者與受眾兩個本位上,對電視劇作出全麵而客觀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才具有可比性與互為參考的價值。當然,在“健康”的基礎上,主流立場可以要求電視劇具有較高的思想性與導向意義,精英姿態可以強調電視劇要有較高的藝術創造價值,可以追求“崇高”、“優美”的美學品格;而以大眾為取向的市場判斷也可以要求電視劇要具有較強的可視性與觀賞性,具有可觀的市場潛力與廣告賣點。反之,低於“健康”標準的電視劇,則是“有害無益”的,要禁止其在電視熒屏上傳播,以免貽害無窮。

相對於多元評價標準的紛擾與互斥,確立下“健康”這個基本標準的意義是巨大的。如果主流立場(審查者)將標準把握在“健康”上,各個電視台在作品的選擇範圍上將擴展許多,尤其是黃金時段的電視劇收視競爭力會大大提高,廣告經營部門也不會再為電視劇沒有“賣點”而發愁;對於精英知識分子而言,“健康”的標準將解脫電視劇的“通俗”與“庸俗”之爭,標準以上可以視為“通俗”的藝術作品,而標準以下則為“庸俗”的次品;如果市場采用這個標準,電視劇的生產與推廣部門則不會再為電視劇通不過審查而誠惶誠恐,不會再為“觸雷”而戰戰兢兢,從而提高生產與投資的積極性。

對“健康”標準的把握,同樣要杜絕“題材決定論”,並不是說主旋律題材就一律放行,而無視其藝術質量。其實,“健康”的標準不但意味著電視劇在導向、思想上是健康的,而且還意味著在藝術處理上也是健康的,即電視劇的創作是符合電視藝術的生產與傳播規律的。把握好這一點,同樣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