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將傳播視為“信息的流動過程”[12]是可以為人們所普遍認同的。
而中外學者關於“藝術”的解釋更是浩如煙海。這裏,隻擇取一些有代表性的解釋。中國古代一般將“藝術”視為超越自然、改造自然的技藝、才能的表現,如“六藝”之說(孔子),有時甚至是虛幻的、超自然的術數技藝(《晉書·藝術傳序》)[13]。西方古典藝術學研究,大體沿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條路線展開。唯物主義從亞裏士多德的“摹仿說”(藝術是對自然的“摹仿”)[14],直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曆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闡釋,如通過勞動、實踐,而創造出來的“對象性的、現實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獨特方式”[15]等論述。唯心主義從柏拉圖的“影子”說、“靈感”說[16],到康德的“想象力的自由遊戲”[17]說,尤其是黑格爾的“美是理性的感性顯現”所引出的對藝術的判斷:“藝術的內容就是理念,藝術的形式就是訴諸感官的形象”[18]等論述。隨著現代藝術的日益豐富,人們對“藝術”的理解和闡釋,也更為多樣。如克羅齊關於“藝術即直覺”[19]的表述;科林伍德關於藝術是“想象與情感的表現”[20]的論述;克萊爾·貝爾關於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21]的觀點;弗洛伊德關於藝術是人的“本能衝動”的“轉移”與“升華”等論述[22];恩斯特·卡西爾關於藝術是“關於事物形式的直覺”、“一種符號表示”的論述[23];蘇珊·朗格關於“藝術是表現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造”[24]的論述。由於人們藝術活動、藝術實踐不斷推出新的內容與形式,因而關於“藝術”的認識也不斷有新的表述。但無論有多少不同,以下一些元素是應當成為人們普遍共識的,這就是:主觀性的、虛構的、情感性的、想象加工的、創造性的技藝、形式。這便是“藝術”的一些基本特質。
盡管“傳播”指向著人類的信息流動、信息交流活動,“藝術”指向著人類的情感性、想象性、創造性的活動,但若將二者的特質進行組合,便可以產生一種新的交叉、中介地帶領域——“傳播藝術。”於是,我們便可以將“傳播藝術”理解為對“傳播”進行“藝術”的處理,或是“藝術”地進行“傳播。”如果說“傳播”(英文communication)主要指向“真”的“非虛構”的世界,而“藝術”(英文art)主要指向“假”的“虛構”的世界,那麼“傳播藝術”(可以譯作artofcommunication)則是可以同時指向“真”的與“假”的、“非虛構”的與“虛構”的所共同構築的世界。再進一步講,人類一切生活領域的“傳播”行為的“藝術化”處理,或“藝術”地實施“傳播”都可以稱之為“傳播藝術。”
2.“傳播藝術”是一種普遍存在
“傳播”與“藝術”都是人類基本的一種行為、活動與實踐。從狹義上來理解,“傳播”也許更多指向傳播媒介的“傳播”,而“藝術”也許更多指向藝術工作者的“藝術”,但從廣義上來理解,則人類的每一個分子都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傳播”的和“藝術”的活動,因此,“傳播藝術”便有了非常廣闊的生存空間,也就是說,人類的每一個活動領域都普遍有“傳播藝術”的存在。
在政治領域,“傳播藝術”可能體現為“政治藝術”或“領導藝術。”早在古希臘時代,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就已經把政治視為一種藝術了。蘇格拉底即提出執政者不應靠世襲或選舉,也不能靠暴力和欺騙,而應由掌握“政治藝術”的人管理國家[25]。柏拉圖繼承了蘇格拉底的思想,進而提出“哲學王”掌握國家的理想(《理想國》),又提出政治是一種“科學”,也是一種“藝術”的思想(《政治家》篇)[26]。此後,霍布斯、哈林頓、雅克布·布克哈特、馬基雅維利等都論述過“政治藝術”問題[27]。列寧在談到造就無產階級政治家問題時,也指出“政治是一種科學,也是一種藝術”[28]。在中國傳統曆史文化積澱中,“政治藝術”的財富也是相當豐厚的。在先秦諸子百家的學說中,對於“德政”、“仁政”、“法政”等的論述,充滿了政治藝術的智慧。而彪炳千古的《史記》、《資治通鑒》等著作中,也記錄了關於“政治藝術”的許多深刻而生動的經驗與故事。當然,這其中難免夾雜著封建主義的糟粕,如對於“權謀”、“權術”等的描述等(後世將其中一些整理為“厚黑學”之類)。現代中國的領導者尤其是中國共產黨的三代領導集體,以史為鑒,站在時代發展前沿,積累了豐厚的、為人所稱道、歎服的“政治藝術”財富。如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關於“政治藝術”、“領導藝術”的實踐和理論,無疑是當代中國“政治藝術”寶庫中的重要資源。
在軍事領域,“傳播藝術”便體現為“指揮的藝術”、“用兵的藝術”等。一部人類曆史,也是戰爭與和平交互前行的曆史。軍事領域中的戰爭、戰役與戰鬥,對應著戰略、策略、戰術等幾個層麵。中外軍事史上積累起汗牛充棟的兵法、兵略、兵誌,其中蘊涵了多少“指揮的藝術”、“用兵的藝術”,而被人們廣泛運用於各個領域的字眼,如“戰爭”、“戰鬥”、“戰役”、“戰略”、“戰術”等等,無不來自軍事領域。可見,“傳播藝術”在軍事領域所能找尋的資源極其豐富,而“傳播藝術”在軍事領域當中的體現也常常是異常生動的。中華文明史上留下了不少享譽世界的軍事指揮藝術的經典之作,一部《孫子兵法》,經曆了2000多年的滄桑,其精神思想至今依然閃爍著智慧之光。
在外交領域,“傳播藝術”則可能體現為“談判的藝術”等。在中外國家、地區的外交往來中,也留下了很多“化幹戈為玉帛”、“起死回生”的佳話故事。這當中,如何運用高超的智慧與技藝,使瀕臨危局的國家、地區關係出現轉機,以贏得和平,給人民帶來安寧和幸福,是需要很深的研究的。中國曆史上千古相傳的“外交藝術”、“談判藝術”的傑出案例至今仍是經典。從先秦時代的“縱橫家”們或縱或橫地穿行於各國進行遊說的故事,到後來諸葛亮“舌戰群儒”及後來與藩國進行“和親”等術略,精彩紛呈。新中國成立以來,毛澤東、周恩來等運籌帷幄,團結第三世界亞非拉國家,使“黑人兄弟”們將我們“抬進聯合國”,並通過“乒乓外交”的精心籌劃,打破了封鎖在中、美兩國之間長達四分之一世紀的“堅冰”,從而改變了世界戰略格局。“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略,造就了許多中國與世界各個國家“雙贏”的外交成果。所有這一切,都是“外交藝術”和“談判藝術”的成功。
在教育領域,同樣存在著“教育藝術。”具體像“教學的藝術”、“育人的藝術”等。一個優秀的教師,應當成為“教學藝術家”,這需要調動許多資源,吸引學生的興趣,“寓教於樂”,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培養人才,也應“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受教育對象,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開掘受教育者的潛力與優勢,抑製其存在的弱點、缺點,揚長避短,使之成為有用於社會的人才。而如何發揮教育的整體優勢,建設名校、名專業、名學科、名師隊伍,這需要教育管理者懂得並施行“教育管理藝術”,這方麵同樣在中外教育史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寶貴的思想。
在經濟領域,“傳播藝術”則可能體現為“營銷的藝術”、“推銷的藝術”、“廣告的藝術”等。如何使企業、公司的產品有效推向市場,並獲得較高回報,賺取足夠的利潤;如何借助廣告塑造自己的產品的良好形象,贏得市場的青睞,這些都是千千萬萬生產者、商家感興趣並努力探索的命題。尤其是在商品經濟比較發達、市場培育比較充分的發達國家和地區,這一方麵有著較為成熟的思路、觀念、方式與方法。
在科學領域,要使科學的思想、科學的觀念為人所接受、理解並認同,同樣需要“科學傳播的藝術。”從人們熟悉、熟知的事物對象切入,將深刻的甚至深奧的科學思想、科學觀念“深入淺出”而又生動曉暢地傳達給社會,這需要相當的“科學傳播藝術”水平。
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傳播藝術”也處處體現為“生活的藝術”(林語堂語),諸如與人相處的藝術、交友的藝術、戀愛的藝術、婚姻家庭的藝術,再如家居的藝術、烹飪的藝術等,不一而足。
事實上,“傳播藝術”就是通過特定的思路、方式、方法、手段,有效而成功地實施傳播主體的某種意圖的過程。表麵看來,“傳播藝術”體現為一些技藝、計謀、手段,而深層次上都蘊含著思想、智慧與哲理。因此,“傳播藝術”並不僅僅局限於文化、傳媒等領域,而且體現在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各個領域。
3.電視傳播藝術的界定
電視本身融“非虛構”與“虛構”、“真”與“假”於一體,或融“新聞”與“藝術”、“信息”與“娛樂”為一體的獨特性質,使得我們在對“電視傳播藝術”進行界定之時,首先要同時考察電視所依托的兩個係統——大眾傳媒係統與藝術係統。
從大眾傳媒係統來看,報紙、雜誌、廣播、電影、電視等媒體各自都有其不同的傳播方式、手段,也都各有其不同的傳媒優勢、局限,因而也都各自有其獨特的傳播藝術特征。
從大眾傳媒係統各種傳媒“傳播藝術”的共性來看,都有傳媒主體按照既定目標,對特定傳播內容作“藝術化”處理使之達到最佳傳播效果的共性。而各傳媒“傳播藝術”的不同或個性特征,則主要來自傳媒自身方式、手段等的差異。如圖示:
從藝術係統來看,文字形態的藝術(如詩、散文、小說等文學類藝術樣式)、非文字形態的藝術(包括音樂等時間藝術,美術、雕塑、建築等空間藝術,舞蹈等時空藝術)及綜合形態藝術(戲劇、電影、電視等融文字與非文字、時間與空間於一體的綜合藝術樣式),也是各有其不同的生產方式、傳播方式與手段,也各有其不同的藝術樣式的優勢與局限,因而也都有其各自獨特的傳播特征。
盡管藝術的生產本身即充滿“藝術性”,但藝術的傳播也同樣需要講究“傳播藝術。”從藝術係統“傳播藝術”的共性來看,除了藝術產品本身是“創造”的以外,同樣都要有藝術生產與傳播主體,按照既定目標,對特定藝術生產內容進行處理,使之達到最佳傳播效果的共性。而各藝術樣式“傳播藝術”的不同或個性特征,則主要來自於藝術樣式自身方式、手段等的差異。
從上述圖示中不難看出,同時歸屬大眾傳播係統和藝術係統的隻有電影與電視,因此,電影、電視的傳播藝術相比較而言,要比其他傳媒形式或藝術樣式更為綜合、更為豐富也更為複雜。
當然,電影、電視盡管同時歸屬大眾傳媒係統和藝術係統,但由於技術、藝術、存在方式與形態、與受眾的關係、觀賞環境等的差異,二者也有明顯的不同,粗略簡單地來講,“對於電影來說,也許藝術是第一位的,傳播是第二位的;而對於電視來說,或許傳播是第一位的,藝術是第二位的。”[29]
那麼,電視這樣一種大眾傳媒和藝術樣式,其傳播藝術的特征何在,也就是說,到底該如何界定“電視傳播藝術”呢?
我認為,所謂“電視傳播藝術”,就是電視傳播主體(包括個人、組織、機構),為達到預期目標,借助特定的思路、方式、方法和手段,對電視生產和傳播各環節所進行的創造性處理。電視傳播藝術貫穿於電視生產、傳播的全過程,體現在技術、管理、觀念各個層麵。電視傳播藝術的水平主要受到電視傳播主體的深刻影響。電視傳播藝術既有一般的共同的規律、規則,也因民族、時代、群體、地域、個體的差異,呈現出一定的民族性、時代性、群體性、地域性和個性特征。
從電視傳播藝術的內涵來看,主要涉及到以下幾個關鍵因素:
1.傳播主體:電視生產和傳播的主要施行者。包括具體的電視從業者,如電視節目製作者、管理者、策劃者等電視生產、傳播各環節具體的從業人員。還包括作為一個施行電視實踐的電視組織、機構,如電視欄目,電視製作部門、管理部門、電視媒體等。盡管電視傳播效果最終要受到政府、市場、社會、觀眾的檢驗,但畢竟電視生產與傳播首先還要依靠電視傳播主體的選擇、決策和具體實施行為。
2.預期目標:電視生產與傳播不是一個盲目的行為,而需要確立明確的預期目標。這預期目標包括了宏觀、中觀、微觀多個層麵。宏觀目標往往是方向性、總體性的目標;中觀目標則體現為社會性、階段性的目標;微觀目標則體現為具體的、實務性的目標。小到一個電視節目,大到一個電視媒體,都不能不確立這樣的預期目標。
3.特定思路、方式、方法、手段:思路、方式、方法、手段是“傳播藝術”不可或缺的因素,而“特定”則指的是電視自身的,符合電視規律、規則的,能體現電視這種傳媒形式和藝術樣式獨立特征的。這是有別於他種傳媒、他種藝術樣式的“電視化”的思路、方式、方法、手段。
4.生產與傳播各環節:電視實踐所體現的具體的實務工作,便是電視生產與傳播的各個具體環節。既有電視節目製作的各個工種,又有電視媒體運行管理的各個部門,也有電視開發推廣的各個機構、組織。電視的生產與傳播是一個整體的概念,並非僅僅是呈現在電視熒屏上的內容形象,因此電視生產與傳播各個環節都應在“電視傳播藝術”視野之中。
5.創造性處理:“電視傳播藝術”之所以可以稱之為“藝術”,至為重要的在於“創造性處理。”所謂“創造性處理”,意味著電視生產與傳播的具體環節上,有新穎的、別致的、富於創意的、與眾不同的處理方式與辦法。這是“特定思路、方式、方法、手段”在不同電視生產、傳播環節上的具體、生動的表現。
正因上述因素,“電視傳播藝術”並不僅僅等於表象的電視節目創作與製作,而且貫穿、體現於電視生產、傳播的全過程。“電視傳播藝術”也不僅僅是節目製作上的技藝的體現,還包括了管理、觀念等層麵的水平和質量。而這水平和質量首先取決於電視傳播主體的水平和質量。
不同的電視傳播主體由於借助相同或相似的傳媒手段、藝術方式,因而在許多方麵遵循著共同的生產、傳播規律和規則。當然,也必須看到不同電視傳播主體不同的生存環境,由於有客觀上的民族、時代、群體、地域乃至個體的差異,電視傳播藝術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形象、特征便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