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瓦·坎普拉德:把公司當“家”的人 家的方向
靠著獨特的經營方式,宜家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贏得了許多忠實的消費者。2003年,有超過3億顧客光臨宜家在世界各地的商場,宜家集團全年的銷售額超過130億美元。
麵對傑出的業績,坎普拉德保持了他一貫低調節儉的風格,或許在他眼裏,財富隻是數字上的改變,而他的生活永遠隻屬於生活本身。所以旅居瑞士的他依然喜歡開著一輛老式沃爾沃車,穿行在瑞士的鄉村間;有時他還會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去市場買些廉價的蔬菜水果——在他身上可實在看不出世界首富的影子,而更像是一位鄰居老爺爺。
但這位缺乏光鮮外表的老爺爺卻有著遠大的眼光,他用他的智慧,為宜家的未來描繪著繼續發展的藍圖。早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坎普拉德就開始為他的身後事做準備,對他來說,瑞典國內過高的遺產稅、尚且年幼不能扶持企業發展的三個孩子以及支持未來發展的資金短缺、國內同行的抵製等都使他萌生了移民的想法。
他先來到了丹麥,在丹麥過了四年後,他決定將宜家總部遷往荷蘭,最後,在1982年,他將企業捐獻給了荷蘭斯地廷英格卡基金會——他所做的一切,是盡量要讓宜家保持獨立完整的結構,能按照自己的路線發展。而在完成了這些工作後,坎普拉德自己則移民到了瑞士洛桑附近一個海拔700英尺的小村子裏,過起了半退隱的清閑日子。如今的宜家雖然出生證上還是瑞典的國籍,但實際上,它早已不再僅僅是瑞典的了,而這一切都是由坎普拉德費心策劃的。
不過,在真正退隱之前(或許他不會有真正退隱的那天,他最有名的一句話是:“我的生活就是工作,沒完沒了的工作。”)他還需要完成最後一件事,那就是解決所有家族企業都會遇到的繼承問題。
坎普拉德的第二任妻子給他生下了三個兒子,他們分別是彼得·坎普拉德、約納斯·坎普拉德和馬修斯·坎普拉德。如今年事已高的他便將公司的大權移交給了他們。坎普拉德的做法是:將公司資產拆成三份,對兒子們改變公司的行為作出限製,以確保任何子女都無法動搖公司的根基。同時,他也通過考察每個兒子的表現,來最終確定誰成為最後的繼承人。
按照坎普拉德的意願,其長子——38歲的彼得出任宜家發源地——荷蘭分公司主席一職,這是宜家集團的核心權力所在;次子——35歲的約納斯掌管整個集團的大規模的產品生產;至於最小的兒子——33歲的馬修斯,坎普拉德曾暗示,他將可能接宜家現任主席安達斯·莫伯格的班。但在最終結果出來之前,這始終隻能是一個誘人的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