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未雨綢繆之二(1 / 2)

隻有真正明白自身力量的人,才能做出最正確的判斷,遏製自己的yu望,這也許是痛苦的,但卻是最明智的做法,避免不必要的損失。治理一個國家也是這樣,萬曆深切的感覺到如今的明帝國還極度的虛弱,遠沒有稱霸世界君臨天下的實力。更明白的說,這是因為明帝國上下絕大多數的人還處在對世界沒有了解的蒙昧狀態中,這是一個令人沮喪的事實。萬曆為了維持政權的穩定,避免駭人聽聞,還不能公開宣揚新的地理知識;如果貿然地急速地引進一種截然不同的文明,帶來的後果可能是災難性的,甚至會嚴重地打擊民族的自信心。

當一個民族充滿自信的時候,才會勇於接納外來的文明。當一個民族失去自信,而又不清楚自身力量的時候就會盲目的排外。日本清楚自身的力量,因此才有明治維新,也才有此後中國百年的災難。

因此,萬曆采取穩妥的做法,有限的﹑有步驟的接納和吸收西洋文明,最先是武器技術﹑軍事技術﹑天文航海技術,然後是基督教義﹑手工工藝﹑農業技術和作物等,最後才是科技﹑思想和製度上的一些創舉。武器和軍事技術因為迫切的現實需要,總是能比較快的傳播和接受。而後的器物技術和農業作物也將因其實用性而被接受,當這種“流入”形成一定規模後,其背後所隱藏的文化因子和科技因子也將陸續被接納。在這個過程中,大明對西洋的了解也將越來越多,了解越多,就多了學習和競爭的機會。

萬曆堅信:隻要中華對西洋的了解達到一定程度,就完全可以避免不幸的命運!實際上,這種滲透似的交流還是效果明顯的,特別是萬曆身邊的親信,他們已經對西洋有了大致的了解,在偏見和驚奇中吸收可以為大明所用的東西。

因此,萬曆才會讓江南水師南下澳門,用武力的方式逼迫葡萄牙人接受新的條約,而又同意將澳門繼續租借給葡萄牙人。就是為了保留一個交流的窗口。當然,此舉在國際戰略和軍事上也有長遠的考慮。

此舉在外表形式上,確實有點像宋金和約。雖然大明不是屈辱求和,但讓夷人盤踞海疆,總會引發“心懷天下,一肚子春秋大義,堅持華夷之辨”的儒生的不滿。不過,萬曆卻不擔心這種反應,說道:“朕不擔心大臣要求將葡萄牙驅逐出澳門,他們有這種意見也是好的,總比麻木不仁任由外國侵占大明領土要好;朕擔心的是以後大明與外國交涉時,會有人援引此條約,容許西洋人的無禮要求,比如割地賠款。他們會說,當年萬曆皇帝都允許葡萄牙人租借澳門,現在用一些好處羈縻敵人,宣揚浩蕩皇恩,又有何不可呢?”

陳於陛和安歧麵麵相噓,他們沒有料到萬曆會想到這一層。陳於陛訝道:“與葡萄牙人簽定的條約對我大明有利,如何能用來比照割地賠款?那豈不成了賣國求和的秦檜?如此欺君誤國,天下共誅之。”他先前說道宋金紹興和議,還僅僅是從萬曆的名聲上考慮,沒想到其中厲害如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