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擋住了視線,長期以來,人們無法得知海底的秘密,以致在人類科學事業相當發達的今天,對近在我們身邊的海底,卻仍然知道得不多。
要探索海底的秘密,第一步是要設法測得海深,這方麵的工作,開始得很早。用根繩子係上重錘測深是一種古老而簡便的方法,不過這隻是在近岸淺海才行,大洋很深,用這個辦法就不行了。在1520年時,麥哲倫曾試著在遠海測深,他把僅有的800米繩子全部放了出去,重錘還沒有觸底,便說他已來到世界最深的地方。
事實當然不是這樣,麥哲倫未免太不慎重了。
為什麼不能用更長的繩子呢?繩子長固然測得更深,但太長了,繩子本身重量就會增加,要感知重錘什麼時候觸底就很困難了。重錘何時觸底不知道,又怎麼能測出海洋的深淺呢自從回聲測深儀發明後,人們像長了一雙能看透海水的眼睛,以前看不見的海底,現在看得一清二楚了,對海底的了解也比較正確了,從而大大改變了對海底的認識。
回聲測深儀是利用聲音在海底反射來測量海深的,就像我們在山穀中聽到回聲一樣。你大喊一聲,聲波被山穀阻擋,反射回來,不久你便聽到了回聲。因為你的聲音會向四麵八方傳出去,所以你聽到的回聲就不止一個,而是不斷地有許多回聲傳到你的耳朵裏,聽上去很雜亂。回聲探測儀跟這個道理差不多,不過它是用儀器來發射和接收超聲波,人耳是聽不到的。超聲波可以定向發射,就是說它能射向某個單一的方向,這就避免了使用普通聲源帶來的誤差。超聲波發出後,遇海底反射回來,再接收它的訊號,這段時間,超聲波白海麵到海底走了一個來回,等於海深的兩倍。已知超聲波在海中平均每秒鍾走1500米,把它乘上發出和收到的時間間隔,再除以2,海洋的深淺就可以算出來了。現代化的測深儀器,我們隻要打開它的開關,海深就立即顯示出來。測量3000米的海底,隻需4秒鍾,可以邊開船邊測量。儀器上還裝有自動記錄裝置,能夠自動地把海底的形狀連續地記錄下來。它繪出的地形圖比用繩子測量後人工繪出來的要精確多了。
回聲測深儀是名副其實的火眼金睛,是人們探測海底的好幫手。
但是回聲測深儀也有不足之處,因為它隻能告訴人們測量船航線上的地形起伏,也就是說隻是一條線上的情況,而不能對海底進行平麵性的測量。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人們又研製出了旁視聲呐(也叫旁側聲呐)裝置。旁視聲呐發射的超聲波波束不止一個方向,這樣,發射的聲波就能構成一個帶狀,覆蓋住海底。隨著船隻的航行,這個帶狀海底就變成一個平麵海底了。凸起的海底和凹陷的海底所反射的回波信號不同,它們在記錄紙上顯示的顏色深淺也各異。於是,根據記錄圖紙,便可獲得測船航線兩側海底平麵帶內的地貌圖像,好像從空中拍攝一幅大地的照片。
當然,利用回聲測深儀和旁視聲呐隻能了解海底的地形,而海底的地質結構、沉積物屬性等就無能為力了。要了解這方麵的情況,還需要用更現代化的淺地層剖麵儀和取樣器。
有了這些如同火眼金睛的先進的儀器,再經過一番探測和研究,人們對海底的麵貌就有了清楚的了解。原來,海底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平坦,那麼單調,像一口四周淺、中央深的巨鍋那樣,它和我們見到的陸地表麵一樣,有高山,有深溝,當然也有平原和丘陵。基本輪廓大致可分為,大陸架、大陸坡、大陸基、海溝——島弧以及大洋盆地、洋中脊、海山和其他海底隆起。前四種又合稱"大陸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