吝嗇之人都非常計較個人的得失,遇事總怕自己吃虧。他可以大慷公家之慨,但對於個人利益卻不肯做出半點讓步。這種人總是高估人家,低估自己,永不知足,因而也具有貪婪之心。吝嗇之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財富與利益,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親不認,甚至“老死不相往來”。對別人的苦楚顯得冷漠無情,毫無憐憫之心,甚至落井下石。這樣的人很少參與社會活動,也不關心周圍的事物,“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知不對,少說為佳”。他們不願意幫助別人,因此也不會有什麼知心朋友,有了困難也就很難得到別人的幫助。
在商場上,這種人最常見的表現就是利用朋友達到自己的目的,事成之後就過河拆橋,既不表示感謝也不再與朋友往來了。實際上,這種短視和狹隘的做法,隻會使他們的朋友越來越少,路越走越窄,無異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當然,他們可能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有句話說得好:“朋友不能隻交一次。”如果你刻薄地對待別人,等到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即使求爺爺、告奶奶,人家也會無動於衷,因為你的真實嘴臉早就被人看透了。
社交場合,你一定要學會“相互買單”,今天你喝了別人的酒,明天就要知趣地主動買單。求人辦事,也要學會禮尚往來。
生活中,如果一毛不拔,同樣會給自己和別人帶來煩惱。因為可能你總是在不停地算計:我怎樣才能占到這個便宜?我究竟能獲得多少?我怎樣才能以幾乎為零的付出,得到他人的幫助呢?
這些人不僅借別人的錢遲遲不還,還害怕借錢給別人,實在躲不過去,比如直係親戚借錢,這才被迫“拔出一根毛”,然而又心疼得要命,白天夜裏惦記個沒完。如此憂心忡忡、對幾分小利斤斤計較,實在是談不上快樂,也許因此積勞成疾也說不定。
很久以前,一隻鐵公雞死後要求麵見天帝。它憤懣地說:“下輩子我一定要做人。當鐵公雞不僅遭人戲弄還沒有錢。看看我的主人吧,他們衣著華麗,使用的東西又那麼先進,做人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
天帝笑著說:“你這個要求也不為過,你有這麼一個好運氣,和人幾乎一樣聰明,最主要的是操作起來很簡單……”
這時,一群可愛的天使向鐵公雞走來,他們手中都拿著一把小鑷子,接著就抓住鐵公雞,飛快地拔起它身上的毛來。一時間,鐵公雞痛得嗷嗷直叫,它不滿地問天帝:“你剛才不是說我的要求不過分嗎?為什麼要這麼折磨我?”
天帝仍然溫和地笑著說:“你要變成人自然要先拔掉身上的毛!隻有這樣才能變成一個人,你要一毛不拔怎麼能做人呢?”
在與人交往的時候,千萬別做個一毛不拔的鐵公雞。一個人要活得快樂幸福,就得大方一點,慷慨一點。
亞裏士多德曾描寫那些富人們:“他們生活的整個想法,是他們應該不斷增加他們的金錢,或者無論如何不損失它。一個美好生活必不可缺的是財富數目,財富數目是沒有限製的。但是,一旦你進入物質財富領域,很容易迷失你的方向。”
房地產開發商德裏克說:“雖然我擁有超過200萬英鎊的財產,但我感到壓力很大,我不能在每年15萬英鎊的基本收入的基礎上使收支相抵。我想也許我正在失控,我總是苦於奔波,但我還是錯過了好多約會。當我不得不作決定時,我感到好像有人把他的拳頭塞進了我的腸子裏並不鬆手。午夜時,我會爬起床開始進行設計,我隻是想讓我平靜下來。我無法睡覺,無法停下來,然而我還是不能取得進步。”很明顯,在德裏克看來,他所取得的一切都沒什麼意義,他堅信當他達到他的金融目標時,他將感覺像一位國王。金錢已成為他的自尊和支柱,一種對人的價值的替代物。他意識到金錢本身絕不可能讓他幸福,並且一直到他重新界定他的價值和他的優先考慮事項為止,德裏克將繼續在成功邊緣搖擺不定,將家庭和健康置於危險中。
迷戀金錢有多種表現方式,德裏克隻是體現出其中的一種。然而,當金錢作為一種生存手段的價值消失時,金錢本身便成了一種欲望的盲目追求;當它被置於愛情、信任、家庭、健康和個人幸福之上時,它總是傾向於腐爛。金錢的價值越是超出了它的實際市場價值,這種腐爛將越能深入地滲透。
“抓住金錢不放很難,這就像一塊小冰塊一樣。你不可能剛剛成功獲得它,然後就生活安逸……當你獲得金錢時,你將經曆一次質變,你的心可能將不再信任別人,你會開始猜忌別人,甚至對擁有更多的人產生憎恨的敵意。”
如果擁有金錢,你的性格卻變了,你還可能擁有快樂嗎?金錢買不到健康、買不到友誼、也買不到愛情與親情,何必苦苦執著於對物質的追求而把自己活活累垮呢?應該享樂的時候就享樂,應該工作的時候就工作,過分地為錢勞碌、為利奔波,你將永遠都感受不到生活的快樂。
除掉貪心才能幸福
美國著名教育家德裏克·博克曾提到:雖然很多人堅信一種觀念,即財富越多,他們就越幸福,但研究顯示,這基本上是不正確的。他以美國社會為例,發現了一個現象:盡管實現了經濟的巨大增長,但美國人的整體幸福水平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幾乎沒有任何提高。
這個問題對於我們每個生命個體,意義都非常重大。如果財富並不總能帶給我們幸福,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放縱內心的物質欲望的深流而盲目追求呢?阿拉伯有句諺語說得好:“把貪心除掉,你的腳鐐就能打開。”顯然,養成了貪婪的惡習,便如一副無形鐐銬加在身上,除非及時痛改前非,否則難免終身受害。
有個窮人在田地裏鋤地,突然鋤出一條小蛇,他不願意打死它,就對它說:“你快逃吧,不然讓人看見了會被打死的。”
小蛇迅速地爬走了。
晚上,他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白衣少年對他說:“我是被你放生的小蛇,為了報答你,我可以幫你實現一個願望。”
窮人說:“我能有什麼願望呢,隻要能過上有衣穿、有飯吃、有房住的日子就行了。”
小蛇說:“這很簡單,我給你一個盆,盆裏有一枚金幣,你可以去盆裏拿金幣,每次拿一個,永遠也拿不完,但是要記住,不能太貪婪!”
窮人醒來,果然床前有一個小盆,裏麵有一個金幣,他就去拿金幣,拿出一個,盆裏又出現一個,金幣不斷出現,他總也拿不完。
窮人簡直高興到了極點,他不停地拿,金幣越來越多,足夠他用的了,但他還不願意停下來。金幣已經堆得很高了,他依然沒有住手。他又累又餓,精疲力竭。
他想:“我不能停止,金幣還在源源不斷地出現啊!”最後他實在堅持不住了,想扶著堆得高高的金幣站起來,不料他身子一歪,靠在金幣上,大堆的金幣倒下來,把他砸死了。
貪婪的結果,是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意外之財不可得,這是人人皆知的。但當我們偶爾拾遺時,卻會下意識地占有,並期盼再次不勞而獲,於是就有了貪婪之心。貪婪與懶惰是一對孿生兄弟,它們看不起勞作,於是在餡餅掉下之前便餓死在貪欲上。
人的貪心有各種各樣的表現,像對財富的貪得無厭,對財物的貪汙受賄等,所有“貪”都是由人的貪心造成的。
叔本華說:“財富和海水非常類似,越喝喉嚨就會越幹燥。”
席勒說:“貪者終至一無所得。”人是有欲望的,正因為有了無窮的欲望,才有了追求上進的心;正是有了無數上進,人類社會才一步步向前發展,變得越來越文明。
但是,人們如果過度放縱自己的欲望,勢必會變成貪心,而貪心過度無疑會毀滅人類。正是人類對大自然無休止的貪婪,造成了資源枯竭,使生態麵臨危機。
當物質欲和精神欲統一在一起的時候,會產生一股巨大的人生動力,激勵人們在事業的道路上奮力開拓。但是,一個人必須注意使這種貪心在適度的範圍內膨脹,否則會咎由自取。
財富就像滴水凝石,從一點一滴和日積月累中得來,容不得半點浮躁和功利。隻有在任何時候都保持平靜而放鬆心境的人,才能腳踏實地地為自己的前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做事要懂得適可而止
有一位牛津大學中文係的學生很喜歡文學,於是他花費心血創作了一部小說,拿給導師請其指點。由於導師正患眼疾,學生索性將這部作品讀給導師聽。
讀完最後一個字後,學生停了下來。導師問道:“完了嗎?”聽語氣好像是意猶未盡,還在期待下文。
這一問激起了學生的熱情,他立即靈感迸發,馬上說:“沒有啊!下麵更精彩!”
學生回家後,立刻續寫了故事,又去念給導師聽。
讀完新的故事後,導師又似乎意猶未盡地問:“結束了嗎?”
學生心裏更加高興,他想,一定是我的小說太精彩了,叫人欲罷不能!他很快又回家續寫了。
當他第三次去導師家,給導師念故事的時候,導師說:“其實你的小說早該收筆了,在我第一次問你完了沒有的時候,就需要收筆了。何必畫蛇添足、狗尾續貂?在該停的地方就要停下來,看來,你還沒掌握好情節設置,尤其是缺少決斷。決斷是成為作家必備的素質,否則,總是拖泥帶水,又怎麼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呢?”
生活也是如此。生活中充滿了風險,因此我們總要不斷地作出選擇:前進或是後退,堅持或是放棄,是離開還是留下等,而麵臨最多也是最難的選擇,就是有關金錢和利益方麵的投資,例如在操作股票的時候,是選擇投資還是放棄?投資有可能大賺一次,也可能全賠進去;放棄了自己肯定不會有什麼損失,但是浪費了一個賺錢的良機也是種損失。當我們投資的那支股票正在看漲時,是抽身而退還是等它漲得更高?別著急,看了下麵這個故事,你可能就會有所感悟。
春秋時期,越國人公孫策琢磨出一個抓野雞的辦法,他把一隻箱子做成一個罩子,並且抓了一把玉米,邊走邊撒,一直撒到箱子附近,之後他在箱子的蓋子上係了一根繩子,自己攥著繩子的另一端,躲在一邊遠遠觀察著。
很快,就有野雞發現了地上的玉米,開始吃了起來。公孫策數了數,被引來的野雞有10隻,如果都能抓住就可以解決好幾天的吃飯問題。公孫策耐心地等著野雞自己進入箱子,功夫不負有心人,沒過一會兒,就有三隻野雞進入了箱子,外麵的野雞看裏麵沒有什麼危險,還有玉米粒可以吃,也都鑽進去了,隻有兩隻似乎在想要不要進去。公孫策在一邊暗自祈禱,希望其餘的兩隻野雞也進到箱子裏。
他正想著,一隻野雞好像是感覺到了危險,從箱子裏溜了出來,他有點後悔沒有及時拉下箱子的蓋子,於是暗自想,等它回去我就拉箱子。可是,在他這樣想的時候,又有兩隻野雞跳了出來。公孫策這下更加後悔了,但依然抱著僥幸心理:它們一會兒還會鑽回來的。然而,最後卻是所有野雞都從箱子裏鑽了出來,留給他一個連玉米粒都沒有的空箱子。
公孫策之所以捕捉野雞失敗,就是因為他不懂得見好就收。假如他在有8隻野雞進入箱子時就拉下蓋子,或者是第一隻野雞跑出來時就及時收手,那麼他最少也能收獲7隻野雞。但他總是期盼有更好的情況出現——有8隻時希望是10隻,有了7隻又希望是8隻……沒有見好就收,到頭來不僅竹籃打水一場空,自己還損失了一把玉米。捕捉野雞要懂得見好就收,做事更是要懂得見好就收,不懂得停止腳步的人,一定有一顆追逐欲望之心,總是想著有很多的利益在等待自己。同樣,在股市上越是不懂得適可而止,就越容易被套牢。因為投機心態容易使人的理智和判斷力發生混亂,抵製不住誘惑,從而犯下嚴重錯誤。那些在股票市場因為投機而損失的人,心裏一定都存在貪婪的念頭,其因果鏈條是:貪婪——投機——造成投資損失——後悔莫及……
不懂得適可而止的人還非常容易受騙。從各大媒體報道的投資詐騙事件中能夠得出結論,不少金融投資詐騙的手段很低劣,可上當者中不乏高智商人士,其中還不乏“精明”之人,不過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急於賺更多的錢。騙子隻需要掌握這一點,將他們的貪婪之心激發起來,就能讓他們失去正常的判斷力,這時再騙他們就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了。
因此,我們要警醒了,在投資上,如果見好就收,至少可能保證賺錢;如果一味等待更多的利潤而錯失抽身的良機,最後很可能會把先前賺的錢也全賠進去,甚至血本無歸。
見好就收不隻可以保住現有的收入,更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戰術,運用好這種戰術,就是職場中的常勝將軍。
學會該牢記什麼,該忘記什麼
生活永遠都是向前行進的,我們應該懂得在必要的時候忘記過去,關上過去那扇門。
無法忘記過去的人,常常會連今天也失去,沉迷於昨日的人,很可能會錯過人生美麗的金秋、輝煌的未來。活在昨天裏的人不願意麵對今天和各種變化,當今天發生新變化時,就會茫然不知所措,變得煩躁不安。
時光的流逝永不停息,我們應該學會忘記過去的遺憾、過去的傷痛,因為還有許多美好的事在等著我們。
阿拉伯著名作家阿裏,有一次和吉伯、馬沙兩位朋友一起旅行。三人行經一處山穀時,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伯拚命拉他,才將他救起。馬沙於是在附近的大石頭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馬沙一命。”三人繼續走了幾天,來到一處河邊,吉伯跟馬沙為了一件小事吵起來,吉伯一氣之下打了馬沙一耳光。馬沙跑到沙灘上寫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馬沙一耳光。”
當他們旅遊回來後,阿裏好奇地問馬沙為什麼要把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上,將吉伯打他的事寫在沙上?馬沙回答:“我永遠都感激吉伯救我,我會記住的。至於他打我的事,我隻會隨著沙灘上字跡的消失,而忘得一幹二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