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人生中,我們的確應該記住一些應該記住的事情,但是我們更應該學會忘記一些應該忘記的事情。隻有這樣,我們才不至於痛苦地活在記憶裏,而永遠無法勇敢地直麵現實的生活。
快樂是每個人追求的目標,要讓自己快樂,就必須給自己減壓,減壓的好方法就是學會忘記,人生需要能拿得起,有時候放得下更重要。
佛經裏有個小故事,說小和尚和老和尚一起去化緣,小和尚畢恭畢敬,什麼事都看著師父,走到河邊,一個女子要過河,老和尚背起女子過了河,女子道謝後離開了,小和尚心裏一直想著,師父怎麼可以背那個女子過河呢?但他又不敢問,一直走了20裏,他實在憋不住了,就問師父,我們是出家人,你怎麼能背那女子過河呢?師父淡淡地說,我把她背過河就放下了,可你卻背了她20裏還沒放下。
老和尚的話充滿禪意,仔細想想,也是非常有道理的。人的一生像是一次長途跋涉,不停地行走,沿途會看到各種各樣的風景,曆經許許多多的坎坷,如果把走過去看過去的都牢記心上,就會給自己增加很多額外的負擔,閱曆越豐富,壓力就越大,還不如一路走來,一路忘記,永遠保持輕裝上陣。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時光不可能倒流,除了記取經驗教訓外,其餘大可不必耿耿於懷。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挫折時常發的感慨。的確,有哪個人的人生能一帆風順而無波無瀾呢?成人的世界背後總有殘缺,命運就如一葉顛簸於海上的舟,時刻會遭受波濤的無情襲擊。“萬事如意”隻不過是美好的祝福而已,在活生生的現實麵前,它顯得何其蒼白無力。因此,我們應學會忘記,忘記過去曾經帶給我們的陰影。不要輕易說“想要把你忘記真的好難”,不要固執地搖著頭說“痛苦的往事怎能說忘就忘”。隻要退一步想一想,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太陽也有黑子,給我們以陰柔之美的月亮也有陰晴圓缺,我們就能漸漸忘記昨天給我們帶來的陰影,坦然地麵對今天的太陽,微笑著迎接明天的生活。
也許我們曾經躊躇滿誌,豪情萬丈,想大展宏圖,而生活的道路卻總是磕磕絆絆,崎嶇不平;也許我們樂於平凡,甘於淡泊,向往寧靜以致遠,而生活的海洋卻總不時揚起風浪。於是,我們感到很苦,很累,很彷徨,很失意,很痛苦,而所有的這些煩惱,隻緣於我們沒學會“忘記”,總是對那傷心的昨天念念不忘,對過去的不如意耿耿於懷,使得寶貴的今天痛苦滿溢,讓憂傷占據,並在渾然不覺中與今天失之交臂。
我們無法抗拒生命的流逝,就像我們無法抗拒每天太陽的東升西落。因此,我們應學會忘記。不要總把命運加給我們的一點兒痛苦,在我們有限的生命裏拿來反複咀嚼回味,那樣將得不償失,百害無一利;一味地緬懷和沉醉其中,隻能使我們意誌薄弱,長此以往,必然導致我們錯失時機以至一事無成,如此惡性循環,也必然使得我們的痛苦與日俱增。
生活是一個萬花筒,內容五花八門,紛繁複雜。誰能奢望一覽無餘?因此,我們應該學會忘記。忘記過去的成敗得失,以飽滿的精神、愉快的心情、坦然的心境致力於今天的事業。社會日新月異地變化,對我們事業的要求必然也水漲船高,如果我們總是沾沾自喜於過去的勞苦功高,必然成為時代潮流的被淘汰者。
學會忘記吧。忘記過去的輝煌,因為那已隨著時光的流逝一去不返,已變成曆史不值得炫耀,“好漢不提當年勇”,一味地沉迷與自娛其中,隻會導致我們不思進取,故步自封,荒蕪今天的學業或者事業,而人生路漫漫,更大的成績等待著我們去創造,更多的果實等待著我們去擷取。
忘記昨天,是為了今天的振作。幹大事業往往會為一時得失所羈絆,而成功人士都懂得怎樣讓昨天的慘敗變作明日的凱旋。
忘記煩惱,你可以輕鬆地麵對未來的再次考驗;忘記憂愁,你可以盡情享受生活賦予你的樂趣;忘記痛苦,你可以擺脫糾纏,讓整個身心沉浸在悠閑無慮的寧靜中,體味人生多姿多彩的繽紛。
忘記他人對你的傷害,忘記朋友對你的背叛,忘記你曾有過的被欺騙的憤怒、被羞辱的恥辱,你會覺得你已變得豁達寬容,你已能掌握住你自己的生活,你會更加主動、有信心,充滿力量去開始全新的生活。
學會忘記,忘記我們對他人的恩惠,因為我們不貪圖回報;忘記他人對我們的誤解,因為相信總有一天會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冰釋前嫌。學會忘記,就像潮起潮落,花開花謝,雲卷雲舒,不必太在意。隻要今天的我們在努力,我們就無愧於自己。隻要我們活得問心無愧,我們就會覺得活得很輕鬆,很開心,很充實。
我們要常常自省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自省是一種良好的處事態度,可以隨時檢討自己的言行,對自己作出一種評價。可以說,自省是一麵鏡子,它可以照出自己身上的缺點,讓自己將缺點進行彌補;自省是最好的朋友,它直言相勸,在為人處世上時刻警示自己,使自己更趨完美。
自滿、自高自大和輕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而自省是一盞航海燈,照耀我們人生的航線。
自省需要勇氣,自省需要膽量,自省需要培養,自省需要麵對。要自省,同時要敢於改正自己的錯誤。
春秋時期,宋國一度內政不修,引起動亂。當時的國君宋昭公落得眾叛親離,被迫出逃。在路上,宋昭公進行了深刻反思,他對車夫說:“我知道這次被迫出逃的原因了。”車夫問:“是什麼呢?”昭公說:“以前,無論我穿什麼衣裳,侍從都說我漂亮,無論我有什麼過失,大臣都說我英明。這樣,內外兩方麵我都發現不了自己的過失,最終落得如此下場。”從此,昭公改弦易轍,注重品德修養,不到兩年,美名傳回宋國。宋人又將他迎回國內,讓他重登王位。他死後,諡為“昭”,含有稱讚他知過必改的意義。
對待自己,需要自省,對待他人,需要寬容。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人生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我,對自我的超越過程,就是自省的過程。一個人最大的缺點,是不知道自己有缺點;最危險的缺點,是堅持已有的缺點;最無知的缺點,是為自己的缺點辯解;最可笑的缺點,是閉上眼睛也能發現別人的缺點,睜大眼睛也看不見自己的缺點。
古希臘思想家蘇格拉底十分注重自己的品行修養,他總要求自己為人不能做虧心事,要清白無瑕,不讓汙垢沾身。有名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以後,蘇格拉底不幸被雅典奴隸主民主派政府逮捕入獄,判了死刑。臨刑前,獄禁問蘇格拉底還有什麼話要交代。蘇格拉底想了想,說:“我還欠鄰居家一隻雞,那是幾年前借人家的。當時因為手頭拮據,沒有付人家錢,後來就一直拖了下來。請求您轉告我的家人,讓他們務必代我償還。”獄禁怎麼也沒有想到,這個人在臨死前要說的是這樣一件事,於是又問他:“還有別的大事嗎?”蘇格拉底說:“沒有了,就這一件大事,它關係到我的為人!”聽了蘇格拉底的話,獄禁流下了熱淚。蘇格拉底的這種“與朋交而不信乎”的臨終自省,可謂光照千秋。
有個父親麵對兩個頑皮又難以管教的孩子無計可施。後來,他慢慢省悟到:孩子的錯,孩子闖的禍,固然是孩子本人造成的,然而根子卻在自己,在做父親的身上。而要孩子改錯,首先自己必須改變教育方法,假如要懲罰孩子,就必須首先懲罰自己。於是他作出了一個勇敢而令人驚奇的決定:孩子再次犯錯後,他解下皮帶,不再是抽孩子,而是脫去自己的上衣,命令孩子抽自己,抽輕了不行,抽少了也不行。孩子們驚呆了,又不得不服從。當他們含著淚水在父親赤裸的脊背上留下道道傷痕後,他們也下定決心,立即改正那些錯誤。
誠心改過需要自省,商業競爭需要自省,指正別人需要自省,提高自己需要自省,自省能使人不斷進步,起到未雨綢繆的作用,失敗後需要自省,不需要自找理由。
自省能讓人少犯錯誤,自省能使人抵製誘惑,自省能樹立領導威信,因為自省而戰勝了自我,因為戰勝了自我,故能戰勝世界。
“將檢點他人的工夫常自檢點,道業無有不辦。”弘一法師的這句話,是對我們的一種提示。
當我們學會自省時,便多了一個知心朋友,正如俗話所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做一個內心不憂不懼的人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抱怨他人、抱怨整個社會、嫉妒同事或猜疑朋友等,這些都是一些消極情緒的表現,假如沒有及時調節,將會非常危險。下麵是一些不健康心態的具體表現。
(1)對周圍的一切事情都非常不滿,經常怨天尤人,極少有滿足感。
(2)常常懷疑別人對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出於不良目的,心胸狹隘,很難與別人進行溝通。
(3)小事不想做,大事又做不了,拒絕嚐試新鮮的事物,持消極、被動的態度對待生活。
(4)試圖取悅自己身邊的人,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5)給自己定的目標不切實際,使其無法實現,由此產生挫折感,導致情緒低迷。
(6)做人不能堅持自己的原則,任何事都聽別人的,自己沒主見。
(7)總希望自己是核心,別人處處都得圍著自己轉,唯我獨尊,自以為是,聽不進不同意見,喜歡發號施令,明知錯了也不悔改。
(8)存在過度依賴性,小病大養,無病呻吟,總希望別人都來關心和照顧自己。
其實很多人身上都多多少少存在以上情況,存在少量負麵情緒是正常現象,但是如果存在過多的負麵情緒,就會對生活整體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個時候你就需要使自己靜下心來,所謂“心靜自然涼”,千萬不要被心火燒到了自己。
《論語》中有段對話非常有意思。司馬牛問孔子:“什麼樣的人才配稱做君子?”孔子回答說:“君子是不憂不懼的人。”司馬牛又問:“不憂愁、不畏懼就可以當君子了嗎?”孔子說,“自我反省,內心無愧,還有什麼憂愁、有什麼畏懼呢?”
從上麵這段對話可以判斷出,古人把內心“不憂不懼”作為一個重要標準,來判斷一個人是否能算得上謙謙君子。內心“不憂不懼”的人,必然心理素質很好、可以從容麵對一切。隻有這樣的人,內心才能做到真正的安靜。按照今天時髦的說法,這樣的人“幸福指數”將非常高,是真正幸福的人。
生活在如今這個快節奏、高強度的社會中,人們一方麵在享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帶來的實惠,另一方麵身上還背負著重重的壓力。更有甚者,有些人因為內心的不安與狂亂而導致自己出現極端行為,還可能傷害到別人。
假如你想成為一個幸福的人,那麼首先就要讓自己的內心安靜下來。
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衣冠華麗、飛揚跋扈的富人,他在一次外出時看到一位衣衫襤褸、步履蹣跚的哲人正在緊鎖眉頭思考問題,便露出十分鄙夷的神色:“你整天苦思冥想,能想出錢嗎?”哲人回過頭去,氣定神閑地回答:“但可以讓我獲得內心的安靜。”別人眼中不能承受的痛苦,卻是哲人心中一道不可或缺的人生風景。心靈的安靜,可以讓人從容地麵對生活,承擔所有痛苦,享受一切幸福。
哲人的回答同孔子的回答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內心“不憂不懼”,就是心靈的安靜;一個心靈安靜的人,可以成為世人所仰慕的君子,真正的君子必然是內心充實、感覺幸福的人。我們隻有擁有一顆平靜的心,才會從內心裏感到一種油然而生的幸福,否則幸福對我們而言永遠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明人洪應明的《菜根譚》有言:“心安茅屋穩,情定菜羹香。”心安了,情定了,即使是貧寒的窯洞、青菜羹湯也能怡情悅誌。由此可見,安靜對於心靈是多麼的重要!
周國平先生說:“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衣食無憂的時候,人人都渴望獲得平靜的生活。倘若你想達到“豐富的安靜”的人生境界,那就先讓自己的內心變得從容淡定,它是你幸福人生的源泉,離開它永遠都不能開始你的幸福人生。或許多數人終其一生也無法成為君子,但起碼可以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假如你此刻很幸福,那麼就讓這種幸福繼續保持下去。假如你正遭受痛苦,就試著調整一下心態,麵對陽光,放飛自己的心情。在當今這個社會,保持心靈的寧靜的確不容易做到。善於自製是一種非常難得的生活習慣,它會幫助你的內心安靜下來。許多健康長壽的老人,大多能知足常樂,少思寡欲,安於現實的生活,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更沒有浮名虛利的雜念妄想,使自己能夠生活在平靜安詳的生活中。
人總是想法設法追求各種欲望。可事實上,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想從多方麵都獲得滿足,這隻能存在於幻想之中。有許多事,都好像是故意和人為難作對似的,時常捉弄你,讓你可想而不可得,可遇而不可求。
這時就需要你抗拒外界的誘惑,在簡單的生活中保持高尚的理想、情操。魔鬼並不單單與浮士德似的人物打賭,它同樣也不會放棄那些整天為生計奔波的普通人。首先它讓這些人陷入極度的孤寂之中,然後又調動起人世間各種勢利的目光對他們施壓,最後又用名聲、地位和各種世俗的榮耀來煽動他們內心的各種欲望。要抵禦住這一切,是很難做到的。不但需要知識力量、意誌力量,更需要的是人格力量。因此,“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這句話看似過於簡單,其實不然。如果真的能做到“心靜自然涼”,那麼自己的心靈和身體就會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