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當她聽說老頭子隻換回一袋爛蘋果時,她還是不慍不火:“我去老師的太太那裏,她說連一個爛蘋果都不能借給我,但是現在我能夠借給她10個。”語畢,她還在老頭子的嘴上響亮地吻了一下。
結果,英國人隻能眼睜睜地輸掉了一袋金幣。
剛看到這個故事時,你可能會覺得它充滿了諷刺的意味,然而仔細品味,我們就可以發現這是在告訴我們和愛人相處的藝術——寬容與尊重。
人生在世,不要為失去一匹馬而惋惜,也不要為收到一袋爛蘋果而煩惱。既然有爛蘋果能夠做出一些果醬、果餡,生活一樣能妙趣橫生、多姿多彩。正是由於老太婆的寬容與大度,他們才贏得了意外的收獲。
我們所愛的人不可能永遠不犯錯誤,然而隻要你多一份包容,就能讓一切都變得完美了。就算對方真的做錯了什麼事,隻要他的心是真誠的,我們就應當看到他的良苦用心,不要過於看重結果,這樣家庭才能和睦。
有一位老婦人與丈夫結婚50年了,卻依然很恩愛。在他們結婚50周年紀念日的慶典上,來賓讓她說出保持婚姻幸福的秘訣。她說:“自從跟他結婚的那一天起,我就打算列出丈夫的3個缺點,為了婚姻的幸福,我告訴自己,當他因為這3個缺點而犯錯時,我都會原諒他。”
大家好奇地問:“那這3個缺點到底是什麼呢?”老婦人笑著說:“其實說實話,50年了,我始終未能將這3個缺點具體地列出來。每次當他做錯了事讓我非常生氣的時候,我就立即提醒自己,算他命好,他犯的是我能夠原諒的那3個錯誤中的一個。”所有的來賓無不為之鼓掌。這位老婦人手裏握著一把打開幸福婚姻的鑰匙,那就是寬容。
婚姻好比是掀開紅蓋頭的杆,將愛人在戀愛時有意無意隱藏起來的缺點大白於天下,很多夫妻都還來不及品嚐愛情的甜美,就立刻陷入彼此難容的尷尬境地之中了。當麵對對方婚前婚後的巨大差別時,每個人的選擇都不一樣,有的人不堪忍受,開始終日吵架;有的人選擇怨天尤人,甚至對婚姻產生厭倦;有的人則先行調整、以求適應……這個問題是每一對夫妻都會碰到的,而處理這個問題的最好方式就是寬容。夫妻之間,寬容是最可貴的,也是最難求的。寬容是善待對方的最好方式,充分理解對方所做的事情,不苛求、不責罵,這樣,必定會給對方以愛的源泉,婚姻也會如童話般美妙。
婚姻,僅僅隻有兩個人而已,若是兩個人都抱著苛刻的心態去對待對方,那麼這段婚姻必將會讓兩個人都感到痛苦;而如果我們能用寬容的心態對待彼此,兩個人感受到的將是幸福。
當然,寬容並不意味著要一味地委曲求全、忍氣吞聲,否則就會淪為軟弱。寬容的前提是情深義重,若是有一方背信棄義,寬容就變得毫無意義了。寬容針對的隻是兩顆敞開的真誠的心,懂得適度寬容的夫妻才能夠獲得長久的幸福。
愛情態度和愛情觀類型理論
社會心理學家魯賓(Zick Rubin)對愛做出了如下定義:愛情是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的某種特殊的想法與態度,它是各種人際關係中最深層次的情感維係,不僅包含審美、激情等心理因素,而且還包括生理激情與共同生活的願望等複雜的因素。
魯賓假設愛情是可以被測量的獨立概念,可將其視為一個人對特定他人的多麵性態度,在愛情研究領域,魯賓是第一個通過客觀的心理測量表來測量愛的研究者。對於浪漫關係的界定,魯賓將其描述為“愛”和“喜歡”,人們常說的柏拉圖式的愛情充其量隻是一種“喜歡”。魯賓認為“愛”包括以下三個特征:接納、依賴(affiliative and dependent need);提供幫助(predisposition to help);排他、吸收(Exclusiveness and absorption)。“喜歡”的特征則為:讚許的評價(Favorable evaluation);尊敬(Respect);相似的感覺(Perception of similarity)。
為了客觀地研究愛情,魯賓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如文藝著作、普通常識及人際吸引等,從中尋找擬定敘述感情的題目,最終建立了愛情量表(love scale)和喜歡量表(liking scale),通過兩相比較,魯賓發現愛情與喜歡有本質的差別,在其所建立的愛情量表中,愛情包含如下三種成分:
(1)親和和依賴需求。
(2)欲幫助對方的傾向。
(3)排他性與獨占性。
對於身處愛情關係的戀愛者而言,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對方的移情別戀了,產生這種痛苦的情緒體驗是由愛情的本質決定的——愛情天生具有排他性和獨占性,不論是婚姻關係中出現了“叛逃者”還是“第三者”,忠於愛情的那一方都會感到自己的婚姻關係受到了威脅,或者威逼“叛逃者”回到自己的身邊,或者心灰意冷地放棄已經變質的愛情的關係。
加拿大社會學家John Alan Lee經由文獻收集及調查訪談兩階段的研究,將男女之間的愛情分成六種類型:
情欲之愛:這種愛情所建立的基礎是理想化的外在美,是一種羅曼蒂克的、充滿激情的愛情;
友誼之愛:青梅竹馬般的感情,是一種細水長流型、穩定的愛;
遊戲之愛:將愛情視為一場讓異性青睞的遊戲,戀愛者並不會投入真實的情感,常走馬燈般更換對象,隻在乎曾經擁有,而不在乎天長地久;
依附之愛:戀愛者對於情感的需求非常大;
現實之愛:戀愛者著重考慮對方的現實條件,以期讓自己用盡可能低的成本得到回報率較高的愛情;
利他之愛:戀愛者帶著一種犧牲、奉獻的態度,隻追求愛情,對於對方的回報,沒有任何企圖。
愛情依附和投資理論
愛情依附理論將愛情關係與依附關係做了一個聯結,研究者認為,個體嬰兒時期與人建立的依附關係,會使個體形成一個持久且穩定的人格特質,這項特質對個體在與異性建立親密關係時自然流露出來。Hazan和Shaver將成人的愛情關係視為一種依戀的過程,即伴侶間建立愛情聯結的過程,就如嬰幼兒在幼年時期與雙親建立依附性情感聯結的過程一般,他們根據Bowlby的依附理論和Ainsworth等人的三種嬰幼兒傾向,提出愛情關係的三種“依附風格”:
安全依戀:與伴侶的關係良好、穩定,能彼此信任、互相支持。絕大多數人的愛情屬於安全依戀。
逃避依戀:害怕且逃避與伴侶的親密。法國電影《天使愛美麗》中的艾米麗就屬於這類。
焦慮/矛盾依戀:時常具有情緒不穩、極端反應的現象,善於忌妒且希望跟伴侶的關係是互惠的。
在Hazan和Shaver的研究中發現,三種不同的愛情依戀風格在成人中所占比例分別為:安全依附約占56%,逃避依附約占25%,而焦慮/矛盾依附約占19%,與嬰兒依附類型的調查比例相當接近。
Bartholomew和Horowitz以上述愛情依附風格理論的概念為基礎,發展出一種四類型的愛情依附風格理論,他們以正向或負向的自我意象和正向或負向的他人意象兩個不同的向度來分析,得到四種類型的愛情依附風格:
安全依戀:由正向自我意象和正向的他人意象所造成。
焦慮依戀:由負向自我意象和正向的他人意象所造成。
排除依戀:由正向自我意象和負向的他人意象所造成。
逃避依附:由負向自我意象和負向的他人意象所造成。
社會交換理論是一種廣泛傳播的社會學理論,它認為人類的一切行為都受到某種能夠帶來獎勵和報酬的交換活動的支配——人們總是按照投資和回報的觀點來對待自己的人際關係。秉承這一觀點,投資模式理論認為親密關係中的雙方,在此關係中互相有所得失,他們理性公平地衡量自己在此關係中的支出和回報,通過兩者比較的結果,來決定自己對關係采取什麼態度。
愛情投資理論認為男女親密關係中的“承諾(commitment)”,是由“滿意度satisfaction”、“替代性(alternatives)”及“投資量(investments)”等因素所共同決定——當親密關係中的個體,對關係有較高的滿意度、知覺到較差的替代性以及投資了較多或較重要的資源時,便會對此親密關係作出較強的承諾,更願意長期維護親密關係。這種決定模式可用一個方程式加以說明:
滿意度-替代性+投資量=承諾
所謂的“滿意度”,就是指個體對他在親密關係中的回報和成本進行相互抵消後的結果,一般而言,滿意度與個人的預期有關——即使親密關係的回報率很高,但是如果沒有達到個體預期的話,他的滿意度仍然很低;一段親密關係的回報率很低,但是結果已經高於個體的預期,他便會對目前的關係很滿意。如果一個人經曆過一段高回報的親密關係,他的預期就會處於較高的水平。
“替代性”指的則是對放棄此親密關係的“可能結果”的好壞判斷,“可能結果”包括發展另一段親密關係、周旋在不同的約會對象間、選擇保持單身狀態等。如果其他的關係能給個體帶來更好的收益,即使他對目前的關係很滿意,也會考慮離開現在的夥伴,以便建立新的親密關係。
“投資”指個體在親密關係中所投入或形成的資源。“投資”與報酬或成本最大的不同有兩點:第一是“投資”通常不能獨立地從關係中抽取出來,而報酬與成本可以;第二是當關係結束時,“投資”無法回收,而會隨著關係的結束一並消失。因此投資會增加結束關係的成本,使個體較不願也不易放棄此關係,從另一個角度看,則是增強了個體對此關係的承諾。
個體投資在親密關係中的資源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投入的資源,如時間、感情、傾訴的個人隱私以及為伴侶所做的犧牲等;另一類是間接投入的資源,如彼此雙方的朋友、兩人共同的回憶以及此關係中所特有的活動或擁有物等。此外,在長期親密關係中所形成兩人一體的認同感,長期相處下來所建立的默契與思想上的相似,以及彼此互補的一些記憶與訊息等,也是會隨著關係結束即失去的投資。個體所投入的資源層麵愈廣、重要性愈高、數量愈多,則表示其投資量愈大;當個體在此關係的投資量愈大時,對此關係的承諾也愈強。
此模式中所指的“承諾”,是指會使個體去設法維持這份關係以及感覺依附在此關係中的傾向。因此承諾的定義包含兩個部分:行為的意向與情感的依附。
當進入戀愛關係後,個體總喜歡聽另一方的海誓山盟,希望自己能夠得到天長地久的愛情。然而愛情並不天然地具備永久保質期,如果你希望可以實現“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浪漫,相較用道德和責任的力量束縛對方,為對方提供回報率更高的愛情關係是一個更加理性的選擇。
斯德哥爾摩綜合征
1973年8月23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Jan Erik Olsson與Clark Olofsson在意圖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內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後,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在警方與歹徒僵持了130個小時之後,因歹徒放棄而結束。然而這起事件發生幾個月後,這四名遭受挾持的銀行職員,仍然對綁架他們的人顯露出憐憫的情感,他們拒絕在法院指控這些綁匪,甚至還為他們籌措法律辯護的資金,他們都表明並不痛恨歹徒,並表達他們對歹徒非但沒有傷害他們卻對他們照顧的感激,並對警察采取敵對態度。更甚者,人質中一名女職員Christian竟然還愛上劫匪Olofsson,並與他在服刑期間訂婚。
這兩名搶匪劫持人質達六天之久,在這期間他們威脅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時也表現出仁慈的一麵。在出人意料的心理錯綜轉變下,這四名人質抗拒政府最努力終營救他們。這件事激發了社會科學家的研究興趣,他們想要了解在擄人者與遭挾持者之間的這份感情結合,到底是發生在這起斯德哥爾摩銀行搶劫案的一宗特例,還是這種情感結合代表了一種普遍的心理反應。而後來的研究顯示,這起研究學者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事件,令人驚訝得普遍。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又稱斯德哥爾摩綜合征、斯德哥爾摩效應或者人質情結,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結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於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