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交際心理學(3)(3 / 3)

到了第三天,麗莎如期見到塞斯,很顯然,他也知道麗莎對宴會並不滿意。

麗莎開口說:“哦,塞斯,今天我想讓你知道,那天我在宴請賓客的時候,你如果能在場,我相信那場宴會將會更完美,你對我而言有多重要我非常明白,我相信你是個不錯的朋友。我也很理解你,那些菜不是你買的,也並不是你燒的,所以星期一發生的事情你也沒有辦法去挽回,這並非你的錯。”當麗莎說完這些話時,塞斯的表情開始漸漸地放鬆了。“的確,麗莎夫人,那些問題出在廚房,出乎我的意料。”塞斯微笑著說。

“塞斯,過幾天,我將安排一些其他的宴會,因為經驗不足,我需要你的建議。你認為我們是否應該再給廚房一次改正的機會呢?”麗莎繼續說。

“完全可以,麗莎夫人,我向您保證,上次宴會的情形肯定不會再出現。”塞斯連忙保證。

到了麗莎再次請人赴宴的那天,塞斯很是積極,他和麗莎一起安排宴會的菜單。讓麗莎更為吃驚的是,這次他主動提出把服務費減少一半。當麗莎和客人到達餐廳的時候,那個餐桌被兩打美國玫瑰裝扮得非常漂亮,賓客們都非常吃驚,也很高興,當然這次塞斯親自在場打理宴會的相關事宜,這次的服務很完美,食物也很精致,且富有特色。

到了宴會散席的時候,麗莎的客人們說:“我們第一次見到這麼周到的服務,真是太謝謝了!”

在這個故事中,麗莎的聰明之處就在於當她知道塞斯的錯誤時,能控製好自己的情緒,嚐試理解塞斯的行為,暫時用一種忍讓的態度麵對塞斯的過失,這樣做不僅為塞斯保全了麵子,也留給塞斯一段思考問題的時間,兩人之間矛盾爆發的可能性就變得非常小,“戰爭”避免了,也就避免了可能再次生氣的機會。除此之外,麗莎雖然知道宴會的不成功是塞斯造成的,但是仍然能夠站在塞斯的立場上替他著想,把忍讓進行到底。最終不但化解了矛盾,讓塞斯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還贏得了塞斯的好感,為日後的順利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很多人之所以總和別人產生激烈的矛盾,原因就在於這些人不知道在矛盾爆發之前去理解別人,不願意從他人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其實,有些問題在剛開始的時候,實際上並沒有表現出來的那麼嚴重,隻不過矛盾的雙方都因沒有采取理解對方的態度,才促使一些不該發生的矛盾發生了,使原本程度相當低的矛盾變得很嚴重。

在生活中,隨時以一種理解的態度麵對別人的錯誤,不僅可以減少矛盾的發生,更為重要的是,在矛盾發生時,理解別人的行為也會讓我們的心態更加平和。

適度自我暴露

生活中有一些人是相當封閉的。當別人向他們說出心事時,他們卻總是對自己的事情閉口不談。但這種人不一定都是內向的人,有的人話雖然不少,但是從不觸及自己的私生活,不談自己內心的感受。

總體來說,一個人對他人的開放性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是由初次見麵時待人接物的習慣所決定的,這稱為社交性。社交能力強的人善於閑談,但談話中未必會涉及根本問題。第二個方麵是由一個人是否願意將自己的本意、內心展現給他人所決定的,這稱為自我展示性。

這兩個方麵的開放性通常是完全獨立的。有些人社交能力很強,他們可以饒有興致地與你談論國際時事、體育新聞、家長裏短,可是從來不會表明自己的態度。你一旦將話題引入略帶私密性的問題時,他就會插科打諢,或是一言以蔽之。可見,一個健談的人,也可能對自身的敏感問題有相當強的抵觸心理。相反,有一些人雖不善言辭,卻總希望能向對方袒露心聲,反而很快能和別人拉近距離。

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要想與別人成為知心朋友,就必須表露自己的真實感情和真實想法,向別人講心裏話,坦率地表白自己,陳述自己,推銷自己。這就是自我暴露。

當自己處於明處,對方處於暗處時,自己一定不會感到舒服,自己表露情感,對方卻諱莫如深,不和你交心,你一定不會對他產生親切感和信賴感。當一個人向你表白內心深處的感受,你就可以感到對方是信任你的,他想和你達到情感的溝通。這就會一下子拉近你們的距離。

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的人知心朋友比較多,雖然他外表看起來不是很擅長社交。這是為什麼呢?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這樣的人一般都有一個特點,就是為人真誠,渴望情感溝通。他們說的話也許不多,但都是真誠的。他們有困難的時候,不知怎麼總能有人來幫助他,而且很慷慨。

而有的人,雖然很擅長社交,甚至在交際場中如魚得水,但是他們卻少有知心朋友。因為他們習慣於說場麵話,做表麵功夫,交朋友又多又快,感情卻都不是很深。因為他們雖然說很多話,但是卻很少暴露自己的感情。其實人人都不傻,都能直覺地感到對方對自己是出於需要,還是出於情感而來往。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對情感的需要,就好像對食物的需要是與生俱來的一樣。情感紐帶下結成的關係,要比暫時的利益關係更加牢固。

實際上,人和人在情感上多少總會有相通之處。如果你願意向對方適度袒露,就會發現相互的共同之處,便能和對方建立某種感情的聯係。對可以信任的人吐露秘密,有時會一下子贏得對方的心,贏得一生的友誼。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應該至少讓一個重要的他人知道和了解真實的自我。這樣的人在心理上是健康的,也是實現自我價值所必需的。

當然,“自我暴露不足”雖然不好,但過度也是不好的。總是向別人喋喋不休地談論自己的人,會被他人看做是適應不良的自我中心主義者。心理學家認為,理想的自我暴露是對少數親密的朋友作較多的自我暴露,而對一般朋友和其他人作中等程度的暴露。

而且,你也不一定要說你的秘密,在不太了解的人的麵前,我們可以交流一些生活中的並不私密的情感,既給人親近之感,又不會讓自己處於不安全之中。

要遵循互惠定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有一些特種兵的任務是深入敵後去抓俘虜回來審訊。

當時打的是塹壕戰,大隊人馬要想穿過兩軍對壘前沿的無人區,是十分困難的。但是讓一個士兵悄悄爬過去,溜進敵人的戰壕,相對來說就比較容易了。參戰雙方都有這樣的特種兵,他們經常被派去抓俘虜。

有一個德國特種兵以前曾多次成功地完成這樣的任務,這次他又出發了。他很熟練地穿過兩軍之間的無人區,突然出現在敵軍戰壕中。

一個落單的士兵正在吃東西,毫無戒備,一下子就被繳了槍。他手中還舉著剛才正在吃的麵包,這時,他本能地把一些麵包遞給對麵突然闖入的敵人。這也許是他一生做得最正確的一件事了。

麵前的德國兵忽然被打動了,這個舉動引發了他奇特的行為——他沒有俘虜這個敵軍士兵,而是自己回去了,雖然他知道回去後上司會大發雷霆。

這個德國兵為什麼這麼容易就被一塊麵包打動呢?人的心理其實是很微妙的。人一般有一種心理,就是得到別人的好處或好意後,就想要回報對方。雖然德國兵從對手那裏得到的隻是一塊麵包,甚至他根本沒有接過那塊麵包,但是他感受到了對方對他的一種善意,即使這善意中包含著一種懇求。但這畢竟是一種善意,是很自然地表達出來的,並在一瞬間打動了他。德國兵在心裏覺得,無論如何都不能把一個對自己好的人當俘虜抓回去,甚至要了他的命。

其實這個德國兵不知不覺地受到了心理學上“互惠定律”的左右。這種得到對方的恩惠,就一定要報答的心理,就是“互惠定律”。這是人類社會中根深蒂固的一個行為準則。

一位心理學教授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證明了這個定律。他在一群素不相識的人中隨機抽樣,給挑選出來的人寄去了聖誕卡片。雖然他也估計到了會有一些回音,但卻沒有想到大部分收到卡片的人都給他回了一張,而實際上他們並不認識他。

給他回贈卡片的人,根本就沒有想到過打聽一下這個陌生的教授到底是誰。他們收到卡片,自然地就回贈了一張。也許他們以為是自己忘了這個教授是誰,或者以為自己忘記了這個教授給他們寄卡片的原因。不管怎樣,自己不能欠人家的情,給人家回寄一張,總是沒有錯的。

這個實驗雖小,卻證明了互惠定律的作用。當從別人那裏得到好處時,我們總覺得應該回報對方。如果一個人幫了我們一次忙,我們也會幫他一次,或是給他送禮物,或是請他吃飯。如果別人記住了我們的生日,並送我們禮物,我們也會對他這麼做。

一個人向朋友請教一件事,兩人一起吃飯,那麼賬單就理所當然應由請教人的一方支付,因為他有求於人。如果他不懂這個道理,反而讓對方付,就很不得體。

在不是很熟悉的朋友之間,你求別人辦事,如果沒有及時地回報,下一次又求人家,就顯得不太合適。因為人家會懷疑你是否有回報的意識,是否感激他對你的付出?及時地回報,可以表明自己是知恩圖報的人,有利於相互的繼續交往。而且如果不及時回報,會給你帶來一些麻煩。你一直欠著這個情,如果對方突然反過來要求你一件事,而你又覺得不太好辦的話,就很難拒絕了。俗話說:“受人一飯,聽人使喚。”可以說,為了保持一定的自由,你最好不要欠人情債。

當然,在關係很親密的朋友之間,就不一定要馬上回報,那樣可能反而顯得生疏。但這也不等於不回報,隻是時間可能拖得長一些,或找到機會再回報。

朋友間維護友誼遵循著互惠定律,愛情裏也是如此。其實世上沒有絕對無私奉獻的愛情,不像歌裏和詩裏表現的那樣,愛情也是講求互惠互利的,雙方需要保持一個利益的平衡。如果平衡被嚴重打破,就可能導致關係破裂。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就像坐蹺蹺板一樣,要高低交替。一個永遠不肯吃虧、不肯讓步的人,即使真正得到好處,也是暫時的,他遲早要被別人討厭和疏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