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向別人並向前傾斜:這是一種表示友好的姿勢,可顯示出你的敬意和投入。
如果我們按照SOLER模式來表現自己,也就是說我們在第一次與人見麵時,首先要做到目光柔和,其次要做到身體姿勢自然開放——微微向前傾,雙手不要交叉抱胸,雙腿向前微微張開。那麼我們就能給別人留下“我很尊重你、對你有興趣、我內心是接納你的、請隨便”的良好印象,從而有利於融洽關係和進一步深入交往。
2. 遵循戴爾·卡耐基理論
心理學家戴爾·卡耐基在《怎樣贏得朋友,怎樣影響別人》一書中,也總結出了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6條途徑:
(1)真誠地對別人感興趣。
(2)微笑。
(3)多提別人的名字。
(4)做一個耐心的傾聽者,鼓勵別人談他們自己。
(5)談符合別人興趣的話題。
(6)以真誠的方式讓別人感到他自己很重要。
從卡耐基的這6點理論中,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給他人留下好印象,贏得更多朋友的秘訣就是——把他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你要是真心地對別人感興趣,兩個月內你就能比一個光要別人對他感興趣的人兩年內所要交的朋友還要多。”事實也的確如此,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任何人都有渴望他人關注的一種本能。當你能夠滿足他人的這種渴望,你也就給別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很多人在做人做事方麵,為什麼會經常遭遇失敗?其實,很大程度上正是緣於他是一個對別人不感興趣的人。想想看,我們身邊這樣的情形還少嗎?一個對他人不感興趣的人,自然也得不到他人對自己的關注。這樣惡性循環下去,他的一生中必然是朋友最少,而困難最多、失敗最多。
要懂得幽默的學問
幽默是指某事物所具有的荒謬荒唐的、出人意料的,而就表現方式上又有含蓄或令人回味深長的特征。
舉個例子,作家馬克·吐溫說過:“戒煙最容易了,我就戒過二百多次。”人們一聽就會明白,他想說的意思是戒煙很難,怎麼也戒不掉。這種意思明白、有點滑稽、令人發笑的同時又令人回味的語言就是幽默。
幽默就是這樣奇妙,隻需用輕鬆詼諧的語言,便可將生活和工作中各種令人煩惱的問題一一化解掉。
此外,幽默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增進健康。
挪威曾做過一次有關幽默的研究,結果顯示:擁有幽默感的成年人比缺少生活樂趣者更長壽,極具幽默感的癌症患者比起缺乏幽默感者,死亡率低70%。事實正是如此,體現著積極樂觀的處世方式和豁達人生態度的幽默,總能讓人消除疲勞,心情愉快,從而促進身心健康。正如列寧所說:“幽默是一種優美的、健康的品質。”
幽默既能化解危機,又能讓人健康長壽。所以,在當前這種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中,我們不妨讓幽默充當精神上的“按摩師”,那樣我們的生活將變得更加富於樂趣。值得注意的是,幽默雖然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但凡事都有個度,幽默也不例外。也就是說,幽默也是有分寸的,失去分寸的“幽默”,也就不能稱其為幽默。這就要求我們在運用幽默時,必須分清對象和場合,防止弄巧成拙,得不償失。
我們身邊的每個人,因為身份、性格的不同,對幽默的承受能力也有差異。同樣一個玩笑,能對甲開,不一定能對乙開;能對乙開,卻不一定也能對甲開。一般來說,這個幽默的規則是這樣的:
晚輩不宜同長輩開玩笑;
下級不宜同上級開玩笑;
男性不宜同女性開玩笑;
在同輩之間開玩笑,也要注意對方的情緒信息和性格特征——如果對方性格外向,能寬容忍耐,幽默稍微太過也無妨;若對方性格內向,喜歡琢磨言外之意,幽默就要慎重了。
此外,在運用幽默時分清場合也很重要,如果你在不恰當的場合開不恰當的玩笑,那麼你不僅達不到想要的效果,相反還會給自己帶來麻煩。
美國總統裏根就曾犯過這樣的錯誤。在一次國會開會前,為了試試麥克風是否好用,他張口便道:“先生們,女士們,請注意,5分鍾之後,我們將對蘇聯進行轟炸。”一語既出,眾皆嘩然。顯然,裏根在不恰當的場合和時間裏,開了一個極為荒唐的玩笑。為此,蘇聯政府還對美國提出了強烈的抗議。
總之,幽默也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在運用時,一定要掌握好分寸。這樣,在社交場合,你才能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很多人常常問:幽默的作用誰都知道,可我天生就是個不幽默的人,有沒有什麼好的方法,讓我快速地掌握幽默之法呢?事實上,這個方法是有的,以下幾種方法在語言交際中經常用到,你不妨試試,這有助於你快速學會幽默。
1. 自嘲幽默法
適時的幽默,往往能讓別人注意到自己,而最常用的就是自嘲幽默法。自嘲幽默法是一種最高層次的幽默手法,具有很高的實用性。美國著名學者赫伯·特魯在《幽默人生》一書中把自嘲列為了高層次人的幽默。概括地說,自嘲有兩種:一是嘲笑自己的長相,另一種就是嘲笑自己做過的蠢事。
2. 雙關幽默法
雙關幽默法就是“話中有話”,造成理解歧義,產生幽默的效果,從而給人意外之感,回味無窮。例如,人們常用患了“氣管炎”(諧音“妻管嚴”)來調侃那些怕老婆的男人,這種方法比直接說他懼內”更具趣味性。還有,我國的許多歇後語也體現出雙關幽默的效果,如三九天穿裙子——美麗動(凍)人;皇帝的廁所——沒你的份(糞)。
3. 以謬攻謬法
在言語交際過程中,當對方的語言出現謬誤或明顯的不恭,直接指責他的錯誤顯然不是最好的方法,那麼你可以按照對方的邏輯去理解或推論,由此及彼,返還對方。
通常,這是一種回擊對方敵意最好的方法,其特點是後發製人。關鍵不在於揭露對方的錯誤,而是在荒謬升級中共享幽默之趣。請看下麵的例子:
一位小姐與一位先生正在聊天。小姐認為世界上最鋒利的東西是這位先生的胡子。先生不解。小姐說:“你的臉皮這麼厚,但你的胡子居然還能破皮而出。”先生有點生氣,但並未開口大罵,而是反問道:“小姐,你知道自己為什麼不長胡子嗎?”小姐當然不知道。“因為你的臉皮太厚,連尖銳、鋒利的胡子也無法破皮。”
幽默就是這樣美妙,它不傷情,把要說的話通過自嘲、雙關、以謬攻謬的方法委婉地表達出來。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善用得體的幽默,那麼人與人之間的不協調之音也會得到消除。試想,偶爾幽默一番,就能給別人帶來快樂,何樂而不為呢?
培養自己的“光環”
光環效應又稱“暈輪效應”、“成見效應”、“光暈現象”,是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於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這就像刮風天氣前夜月亮周圍出現的月暈一樣,從一個中心點逐漸向外擴散成越來越大的圓圈。
光環效應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青少年追星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很多青少年因為喜歡一個歌星或影星而極力地模仿他,從服裝、發型到說話做事的方式,無一不是竭盡全力模仿。
在人際交往中,光環效應更是悄悄地卻又強有力地影響著我們對人的知覺和評價。它不但常表現在以貌取人上,還表現在以服裝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談定人的才能與品德等方麵。特別是在對不太熟悉的人進行評價時,這種效應體現得尤為明顯。正如歌德所說:“人們見到的,正是他們知道的。”
關於此,心理學家戴恩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讓被試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無魅力,有的中等。然後讓被試者從與魅力無關的特點方麵來評定這些人。結果標明,被試者對有魅力的人比對無魅力的人賦予了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藹、沉著、好交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