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交際心理學(2)(3 / 3)

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職場中,有的領導看到下屬的個別缺點,或對他們的生活習慣、工作之餘的衣著打扮看不順眼,就會把他們看得一無是處。而看到某人的字寫得好,就認為他思路清晰,辦事果斷、認真、有條理。

教學中,光環效應在老師對學生的評價上體現得非常明顯,特別是在中小學中。因為老師往往隻看重學生的學習成績,所以在他們的意識中,往往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什麼都好,學習成績差的則什麼都差。

熱戀中,青年男女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如果某一個人的某一個優點深深吸引你,那麼你看到的缺點也變成了優點。這或許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情人眼裏出西施”、“一俊遮百醜”。

光環效應的作用就是這樣強大,一個人的優點或缺點一旦變為光圈被誇大,那麼他的缺點或優點也就退隱到光圈背後被人視而不見了。更甚者,由喜愛一個人的某個特征推及到喜愛他整個人,又進而從喜愛他這個人泛化到喜愛一切與他有關的事物,這就是所謂的“愛屋及烏”。

事實上也是這樣。通常,我們在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並不能做到實事求是地評價一個人,而往往是根據我們對別人已有的了解,然後對別人的其他方麵進行推測。例如,假如我們已經獲得關於這個人的某些方麵的好的信息,我們就更容易認為這個人的其他方麵也都不錯,從而對這個人形成良好的整體印象。

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利用光環效應的影響來增強自身的吸引力,從而獲得生活或是事業上的成功呢?

一個教授向他的學生講了一個他親身經曆的故事。一次,他去某市講課,住在一個四星級酒店。有一天,他講完課回到房間,發現換下的髒襪子被服務員主動給洗了,服務員還留下了一個“溫馨提示”的紙條。他非常感動,因為他住過很多酒店,還是第一次享受到這樣的服務。以後他再次去該市講課時,都指明要住這家酒店。教授對他的學生說,其實這家酒店其他的服務也很一般,可就是因為給他洗了一雙襪子,讓他很感動,因而成了酒店的回頭客。

再來看一個例子:

從前,在一個小鎮的街道上並排著許多大大小小的食鋪。有這麼多的食鋪競爭一定很大,很多店都準備關門了,可有一家小店的生意卻出奇地好。人們覺得很奇怪,小店不大,而且還位於街尾。後來,還是老板道破了其中的玄機。原來,小鎮雖小,可從遠方來趕集的人卻很多。老板目睹了南來北往的行人因焦渴而幹裂的嘴唇,便在店前放了一個大水缸,大清早就吩咐夥計到街頭擔來水,免費提供給來往的行人喝。這樣一來,受此恩惠的人,每次到鎮上趕集的時候都要到這家小店捎點東西。久而久之,小店的生意自然就火爆起來了。

為什麼酒店能夠招攬教授這樣的回頭客?為什麼小店的生意如此火爆?原因就在於,他們雖與別人無異,但在其行為中突出了某一處小細節,讓人為之感動,然後在光環效應的作用下,取得了成功。

我們做人也應當如此。有人說:“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同樣的道理,一個小細節也可以體現出你的為人。不是嗎?在與人交往時,你可能沒有注意到你的臉部表情,但別人卻能通過它,大致判斷出你現在的狀態。如麵帶微笑,說明你今天很高興;愁眉苦臉,也許你今天碰到了不順心的事。所以,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應當從細節入手,把你的“閃光點”展示出來,從而讓人不由自主地被你吸引,聚集在你的周圍。

忌定勢效應

你知道成語“疑人偷斧”的故事嗎?說的是古時候有一個鄉下人丟了斧子,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了。於是,他特別留心觀察那孩子的一舉一動,沒有一點不像偷斧子的賊。後來,這個人到山上挖土,找到了丟失的斧子。下山時,碰到鄰居的兒子,他又留心看了看,怎麼也不像一個賊了。

為什麼疑人偷斧,就會越看對方越像賊呢?事實上,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就叫做“定勢效應”。也就是人們在認知人或事時,總是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知識、認知來判斷,並在主觀上有一定的定型。

看過訓象的人都知道,訓象人隻需要把象用繩拴在竹竿上就可以了,許多人很難理解,小小的竹竿怎能拴住力大無比的大象呢?原來,在象很小的時候,就被拴在上麵,小象雖然拚命掙紮,卻無力逃脫。最後它們隻好放棄努力,並形成了一種觀念:這竹竿是我無法掙脫的。

也許你會嘲笑固步自封的大象,但是你實在不應該有這種心理,因為在生活中諸如大象的人也不在少數,或許你就是其中一個。

不是嗎?想想我們與人交往時的觀念,如果對方是老人,我們往往就會認為他們思想僵化、墨守成規、過時落伍;如果對方是年輕人,我們又會認為他們“嘴上無毛,辦事不牢”;如果是男性,我們往往會覺得他們粗手粗腳、大大咧咧;如果是女性,我們則會覺得她們柔柔弱弱、心細如針;如果對方一向誠實,我們會覺得他始終不會說謊;碰到圓滑的人,我們定會加倍小心。還有,許多顧客在買東西的時候也會有類似的心理,即價錢高的東西是好的,價錢低的東西都是差的。

由此可見,定勢效應的負麵影響是很大的。首先,它容易使我們犯過度概括的錯誤,即在有限的材料基礎上,作出極其寬泛的結論;其次,它又使我們往往忽視個別差異,經常導致對人的錯誤認識,得出錯誤結論;再次,按照既定的模式思考問題,不僅容易使人厭倦,更容易“麻痹”人的思想,影響潛能的發揮。

因此,知道了定勢效應的負麵影響,我們就要在人際交往中避免定勢效應,避開這個妨礙人際溝通的障礙。怎樣避免定勢效應呢?可以從兩個方麵考慮:

1.不輕易給人下定論

小品《配角》中有這麼一個場景:朱時茂對陳佩斯說:“就你那模樣,一看就是反麵角色……”然後說自己:“看我穿上這身衣服,起碼也是個地下工作者呀……”

反麵角色和正麵角色是隻憑一件衣服就可以判斷出來的嗎?小品中的角色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就是太輕易就給人下定論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是這樣,因為某種原因認為誰不好,就覺得他什麼都不好。因此,我們往往因為這種誤區而給自己造成了諸多不必要的麻煩。與人交往是需要時間的,俗話說“日久見人心”,你都沒有花時間和對方相處,怎麼就能輕易給對方下結論呢?

2.不要輕易給事下定論

不給事下定論,包含兩方麵的意思:一方麵是不要輕易判定某件事情是好是壞;二是不要輕易判定自己對事無能為力。

好事壞事,不能僅憑開端判斷,也許開頭是好事到了結尾卻變壞了呢,而起初不太理想的事情到了最後反而變好了。我們不總是說世事難料嗎?成語“塞翁失馬”就是最好的證明。

所以,我們不要輕易給事情下定論,要根據事態的發展來看。例如,你這幾次炒股都賠了,便覺得自己不是這方麵的料,從此不再涉足股壇。這倒未必,說不定你從這幾次的教訓中長了經驗,下次再買的時候就賺了。

與之相反,在朋友的指導下,你每次買股票從來就沒有虧過,於是你便覺得自己天生就是塊炒股的料,從此不問世事,專心炒股。這也未必,說不定哪天陰溝裏翻船,你也有栽了的一天呢。

還有,我們在遇事的時候,常常說這事辦不了,我無能為力。其實這是給自己的一種托詞,也是一種比較消極的觀念。有句很流行的話:“方法總比問題多”,因此,如果再遇到問題,首先應該想到的是找到方法來解決,而不是以各種各樣的理由來推脫。

日本的東芝電器公司1952年前後積壓了大量的電扇賣不出去,7萬多名職工費盡心機,也想不出辦法。有一天,一個小職員向董事長石阪提出了改變電扇顏色的建議。當時,全世界的電扇都是黑色的,而這個小職員建議把黑色改為淺色。公司采納了這個建議,結果大獲成功,而且從此以後,世界上的電扇就不再是一種顏色了。

設想一下,如果東芝電器公司的員工在碰到電扇賣不出去的情況下,也像我們一樣以“我無能為力”來安慰自己,那麼我們今天用的電扇可能就隻有黑色一種。每個人身上都藏著巨大的潛能,隻不過還沒有發揮出來。所以,當遇到挫折時,不要再給自己找托詞,而是想盡一切辦法解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