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最神奇的神態就是——微笑
微笑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有著非常深刻的內涵。微笑著接受批評,顯示你承認錯誤但不誠惶誠恐;微笑著接受美譽,說明你充滿喜悅但不驕傲自滿;遇見領導,給一個微笑,表達了你的尊敬但無意討好;微笑麵對困難,用笑臉迎接一個個悲慘的厄運,說明你經得住考驗和磨煉,你有戰勝困難的決心。
實際上,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我們是需要微笑的。想想看,我們到商場購物時,是否希望售貨員能夠微笑服務;到新的公司上班,是否希望看到新同事和善的笑臉;向上級彙報,是否希望看到主管滿意的微笑;下班回到家裏時,是否希望看到親人溫馨的笑容。
真誠的微笑,可以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試想,當你遇到一位陌生人正對著你笑時,你是否感覺到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推著你跟他接近;如果你看到的是一張“苦瓜臉”、“驢臉”,你還會有好心情嗎?你是不是隻會對這種人敬而遠之。
美國密歇根大學心理學教授麥克尼爾博士,對於微笑說出了這樣的感想:“麵帶微笑的人,比起緊繃著臉孔的人,在經營、販賣以及教育方麵,更容易獲得效果。”
常常是這樣,我們很難抗拒微笑的魅力。當推銷員微笑著向我們推銷某種產品時,盡管我們不需要,但最後我們還是會買下來;結束購物,聽到售貨員微笑著說:“歡迎下次光臨”,於是在下一次購物時,我們往往會先想到這家商店。
與此相反,假如我們麵對的是緊繃的臉孔,那又會有何感想?
一位公司經理,在工作時總是一板一眼,不苟言笑,他時常緊閉著嘴唇,咬緊牙關,結果常常把工作氛圍搞得很嚴肅,員工大多離他遠遠的,遇到作彙報的時候,也是戰戰兢兢,生怕出現錯誤。
為什麼這位公司經理不討員工喜歡呢?原因很簡單,他不會微笑。他緊閉的嘴唇,咬緊的牙關都向人們傳遞了這樣一條信息:煩著呢!別靠近我!試想在這樣的情況下,誰還願意同他接近。在人際交往中,微笑還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它可以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誤會。當你和你的朋友吵了一架之後,你們就此再沒有聯係,忽然有一天你們在街上遇見,她一見麵就衝著你微笑,看著她給你送過來的真誠而友善的微笑,你還會對她像剛吵完架似的嫉惡如仇嗎?
它可以緩和緊張的氣氛,調節莊嚴的氛圍。在嚴肅的報告會上,長時間比較枯燥的課堂上,主持人適當地開個小玩笑可以打破緊張沉悶的氣氛,重新調動聽者的注意力;
它可以化解客人的拘謹。當客人來訪時,如果我們笑臉相迎,會使客人感到自由、輕鬆愉快。
微笑是上帝賦予人類的一項特權,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沒有利用好這項特權,因而錯失了很多與人成功溝通的良機。那麼,怎樣才能讓臉上時常掛著微笑呢?下麵的這個小練習,或許能給你幫助:
(1)舒適地坐著,放鬆身體,當你覺得你的每一塊肌肉都變得沉重下垂,一種確實鬆弛下來的舒服之感洋溢全身時,試著微笑。
(2)給自己微笑的時間,回想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引發微笑,並且欣賞自己的微笑。
(3)讓微笑首先在你的眼睛裏閃現,然後流溢到嘴角,最終當微笑照亮了你的整個臉龐時,再說點什麼。
(4)在你拒絕他人時,邊搖頭邊婉轉地微笑,以不得罪對方,讓其口服心悅。
(5)在你示意道歉時,請真誠地微笑,伴著笑容的“對不起”,更能博得對方的諒解。
(6)每天清早洗漱時,麵對鏡子訓練自己的微笑,有許多專業的推銷員將之視為每天的例行工作。
如果你每天多練習幾次,你很快就會發現,微笑成了你生活中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你不必再精心製作、刻意追求。
管理好自己的第一印象
當我們第一次見到某人時,心中總會對他有個印象。這個所說的印象實際上就是第一印象或最初印象,心理學上把它稱為首因效應或最初效應。
關於首因效應,《心理學新詞典》中是這樣界定的:“在人際知覺過程中最初形成的印象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亦即為‘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雖然這些第一印象並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並決定著以後雙方交往的進程。”
可以說,首因效應是人之常情,幾乎人人都有過切身體驗。但是,對它采用實驗方法進行研究,則始於1957年。
洛欽斯設計了4篇不同的短文,分別描寫一位名叫傑姆的人。第一篇文章全篇把傑姆描述成一個開朗而友好的人;第二篇文章的前半段把傑姆描述得開朗友好,後半段則是孤僻而不友好;第三篇文章與第二篇恰恰相反,前半段說傑姆孤僻不友好,後半段又說他開朗友好;第四篇全篇文章將傑姆描述得孤僻不友好。洛欽斯請了4個水平相等的學生來閱讀這4篇文章,然後對傑姆的性格作個評價。
實驗結果表明,篇幅內容的前後安排非常重要,開朗友好在先,評估為友好者為78%,反之,則降至18%,同時,這個實驗也證明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為什麼第一印象如此重要?心理學上是這樣解釋的:最初印象對於後麵獲得信息的解釋有明顯的定向作用。也就是說,人們總是以他們對某個人的第一印象為背景框架,去理解他們後來獲得的有關此人的消息。
不是嗎?對一個素不相識的人,我們常常會通過他的體態、姿勢、談吐、衣著打扮等外部特征來判斷這個人的內在素養和個性特征,並在以後的交往中始終認定他就是這樣的人。例如在某個重要的宴會上,所有人都穿著正裝出席,而其中的一個人卻以T恤牛仔褲加球鞋的裝扮出現,那麼這個人肯定被別人認為是一個不知輕重、沒有品位的人。
首因效應是一個婦孺皆知的真理,為官者總是注意燒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馬威”的妙用。現實生活中,一些素不相識的人,在許多場合,如出差在車上結識的鄰位旅客、入學遇見的同班新同學、出席會議初次邂逅的與會者等,即使對對方的品行一無所知,但是最後仍會結交成為朋友。究其原因,都是首因效應在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因此,在日常交往過程中,特別是與人初次交往時,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這種效應,給別人留下美好的印象,為以後的交流打下堅實的基礎。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你想讓對方覺得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就要在第一次見麵的時候,努力成為什麼樣的人!例如,如果想讓對方認為你是個和藹可親的人,就要在第一次見麵時,適時展現你隨和的笑容;如果想讓對方認為你值得信賴,就要在第一次交往時,更多表現出做人做事的誠懇態度。
那麼,怎樣才能給對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使自己與別人的人際關係一開始就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的軌道呢?
1. 按SOLER模式來表現自己
社會心理學家艾根經過研究發現,在同陌生人相遇之初,按SOLER模式來表現自己,可以明顯地增加別人對我們的接納度,同時也使得我們在別人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第一印象。這裏所說的“SOLER”是由5個英文單詞的詞頭字母拚寫起來的專用術語,其中:
S表示“坐(或站)要麵對別人”;
O表示“姿勢要自然開放”;
L表示“身體微微前傾”;
E表示“目光接觸”;
R表示“放鬆”。
在這種SOLER模式中,需要我們格外注意的有兩點:一是你的眼神;二是你的身體姿勢。
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在人際交往中,目光的交流實際上要早於人們相互說話。你的目光給了別人什麼感覺,是感到憤怒、刺眼、拘謹、戒備、仇恨,還是柔和、親切、安詳。不要假裝不在意這點小細節,認為它無關緊要,事實上,它或許會成為阻擋你與別人交流的障礙。
身體姿勢也是如此。人們可以從你身體擺出來的姿勢獲取訊息,知曉你希望和別人有什麼樣的交往關係,對方所說的事你有沒有興趣等。一般來說,不同的身體姿勢,往往代表著不同的意思:
雙手交叉或雙腿交疊得太緊(或蹺二郎腿):這是一種封閉式的姿勢,說明你的心緒緊張或沒有興趣和別人交往;
雙手不交叉,雙腿交疊而朝向對方或微微張開:這是一種開放式的姿態,說明你精神放鬆,並且願意和別人保持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