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交際心理學(1)(3 / 3)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一些情形:有人倚仗某些勢力,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說話咄咄逼人;有人因為某些問題不合心意,便喋喋不休;有的人性格粗魯,說話不分青紅皂白。此時,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沉默,以靜製動,這樣就能使這些人感覺自討沒趣、知難而退。

1. 用沉默對付喋喋不休者

轉移話題的緘默能使人樂而忘求:對要回答的問題保持緘默,而選準時機談大家的熱門話題並引人入勝,使對方無法插入自己的話題,且從談話中悟出道理,檢討自己。

義無反顧的緘默能使人就範:某領導有一次交代屬下辦一件較困難的任務,當然,他能勝任。交代之後,對方講起了“價錢”。於是該領導義無反顧地保持緘默,連哼也不哼。“困難如何大……”“條件如何差……”“時間如何緊……”說著說著他就不說了。最後說了一句:“好,我一定完成。”

沉默是金,有時沉默不語能夠出奇製勝,如果滔滔不絕,反而有理說不清。

林肯是一位勤勉好學的人,他通過自學,取得了律師營業執照。他在法庭訴訟中的能言善辯、機智靈活,贏得了人們普遍的讚譽。有一次,他竟一言不發而擊敗了原告律師,在訴訟中獲勝。

在法庭上,原告律師滔滔不絕,把一兩個簡單的論據反反複複地講了兩個小時,法官和聽眾都顯得十分不耐煩,一片議論聲。有的人竟打起了瞌睡。最後,原告律師終於說完了,林肯作為被告律師登上講台,但他卻一言不發。台下一片肅靜,人們都感到很奇怪。

過了一會兒,林肯把外衣脫下,放在桌上,然後拿起水杯喝口水,再把水放下,重新穿上外衣。然後又脫外衣又喝水。如此循環了五六次,法官和聽眾被林肯的啞劇逗得哈哈大笑,而林肯卻始終未發一言,在笑聲中走下講台,他的對手最終被“笑”輸了。

2. 用沉默對付性情粗魯的人

性情粗魯者說話不管不顧,橫衝直撞,對付這種人是無法正麵交涉的。俗話說,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盡管你的尊嚴、人格以及感情受到傷害,但隻要你一出手,便會陷入難以應付的場麵。麵對突如其來的羞辱,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注意避免發火動怒。如果你不是沉著應對,而是失去理智,那就會給挑釁者提供機會,讓其占據優勢,結果使自己處於更為不利的地位。

盡管羞辱人的言語是卑鄙的、惡毒的、殘酷的、無聊的,但你不可以被他的一句羞辱而氣憤得像他一樣失去理智。應付他的基本對策是保持冷靜鎮定,這樣你才能穩操勝券。

曾有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闖入洛克菲勒的辦公室,直奔他的寫字台,並以拳頭猛擊台麵,大發雷霆:“洛克菲勒,我恨你!我有絕對的理由恨你!”接著那位客人恣意謾罵他達幾分鍾之久。辦公室所有的職員都感到無比氣憤,以為洛克菲勒一定會拾起墨水瓶向他擲去,或是吩咐保安人員將他趕出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洛克菲勒並沒有這樣做。他停下手中的活兒,和善地注視著這位攻擊者,那人越暴躁,他就顯得越和善。

那個無理之徒被弄得莫名其妙,漸漸平息下來。因為一個人發怒時,遭不到反擊,是堅持不了多久的。他是準備好了來這兒與洛克菲勒決鬥的,並想好了洛克菲勒要怎樣回擊他,他再用想好的話去反駁。但是,洛克菲勒就是不開口,所以他也就不知如何是好了。

葛力內在一次會議中對一項決議投了反對票。這個政黨的領袖來到他的辦公室對他進行指責,說他簡直是本黨的叛徒,企圖破壞該政黨組織。

葛力內正在寫稿,見他進來後仍沒抬頭,好像不知道他就在自己的身旁一樣。來客見葛力內如此冷淡,更是火上澆油,越發顯得生氣,於是對葛力內辱罵起來。可是,葛力內就是不予理睬,依舊默默地寫著他的東西。

來客無可奈何,繞著葛力內的桌子兜了一圈,回到原位,又滔滔不絕地重說了一遍。雖然來客幾番重複這套盛氣淩人的指責,但葛力內始終沒有停下手中的活。直到來客詞窮怒息,準備離去,葛力內才慢慢停下手中的筆,抬起頭來,輕輕地一笑,丟過去一個得意的眼色,說:“幹嗎那麼著急走啊?回來盡情地發泄吧!”

有時候,沉默是一種無聲的力量。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要想讓別人閉上嘴巴,與其用言語壓倒對方,倒不如保持沉默。

與人交往時要注重聲音與神態

人際交往就如同蓋房子一樣,也要打好地基,地基打好了,你的溝通就暢通無阻了。那這個地基是什麼呢?它就是你的聲音、你的神態。

聲音是什麼?聲音由物體振動產生,體現在話語的快慢、聲調的高低和音量的大小等方麵。

神態是什麼?神態就是神情態度,是指麵部表情呈現出來的狀態。

聲音能夠傳達出你的內心,而神態則能夠表明你待人處事的態度。在人際交往中,兩者都很重要,哪一方麵做不到位,都會影響交際的全局。

1. 運用聲音,表達內心

你喜歡某人,可能是他的聲音好聽;你討厭某人,可能是他的聲音讓你無法接受。

我相信,這樣的感受每個人都有。似乎從小開始,我們就因為喜歡某些人的聲音,而與他們交往;對於那些不願聽到他們聲音的人,我們就避而遠之。

聲音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其實,人們相互交往時,給人的第一印象除儀表之外,便是聲音了。有人說,在決定第一印象的要素中,儀表與聲音各占一半。因為隻有開口說話,才能決定他人對你的真正印象。

所以,一個人的聲音好不好聽,在人際交往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比如,在同樣的場合,當一些人講話時,我們會注意傾聽,因為他們的聲音厚重、誠懇而熱情。另一些人講話時,我們可能會心不在焉,甚至有種想逃離的衝動,隻因為他們的聲音扁平單調,或者自以為是,華而不實。

聲音還是一種威力強大的媒介,有時候,我們往往能夠憑借一個人的聲音辨別出他的情緒、態度甚至性格。打電話時尤其如此。雖然沒有麵對麵,看不清對方的麵部表情,但是我們卻能夠從對方的聲音中,判斷出對方的情緒、態度甚至性格。

比如說,與一個身處異國他鄉的朋友電話聊天,她的聲音有點哽咽,並夾雜著哭聲,我們就能判斷出她可能想家了或者遇到了什麼不順心的事;與網友第一次電話聊天,他語速有點快,語調高昂,時不時還發出愉快的笑聲,那我們就能判斷出這個人屬於活潑開朗型的性格;從商場買來的產品出了問題,打電話投訴,對方接起電話就破口大罵,那我們肯定會覺得這個人的態度很惡劣。

由此可見,聲音就像一麵鏡子,傳遞出許多潛在的信息。你發出的聲音,一方麵可以讓別人了解你,諸如你的情緒、態度和性格,另一方麵也能夠直接影響你的溝通效果,你的聲音好聽,別人願意與你交往,反之,則避之。

所以,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你想融入群體中,吸引更多的人與你交談,你就要善於發揮聲音的作用,用聲音表現自我。要注意的是,生活中常常出現這樣的現象:並非所有的人天生就具備一副美妙的嗓音,但還是有很多先天嗓音不夠美妙的人能夠吸引人。原因何在?就是他們懂得包裝聲音。也就是說,他們在後天的聲音訓練中,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並完善了先天的不足。相信經過後天的包裝,你也能夠成為這些人中的一員。

概括地說,聲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包裝:

音量。與人交談時,太大的聲音會讓人反感,以為你在裝腔作勢;音量太小又會使人聽不清楚,讓人誤以為你怯弱。一般來講,要根據聽者的遠近,適當控製自己的音量,最好控製在對方聽得見的限度內。

聲調。習慣於保持同一個聲調,時間長了,就會使聽的人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達不到講話的目的。這樣再精彩的內容也不會引人注意,更不利於與人交往。用不同的聲調來說,往往就傳達出不同的心境。一般說來,句末出現升調,往往表明對方正在提問。因此,如果你想向別人請教問題,就不要讓自己說話的語氣單調平淡,那樣會使對方誤解而得不到回答。

語速。急緩適度的語速能吸引住聽者的注意力,使人易於吸收信息。如果語速過快,他們就會無暇吸收說話的內容;如果過慢,聲音聽起來就非常陰鬱、悲哀,令人生厭;如果說話吞吞吐吐,猶豫不決,聽者就會不由自主地變得十分擔憂、坐立不安。自然的呼吸空間能使人吸收所說的內容。建設性地使用停頓能給人以片刻的時光進行思考,並在聆聽下一則信息之前部分消化前一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