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關節條子
程若恩實際上有點後悔,讓自己的兒子程秉彥參加今年的京都鄉試科舉,程秉彥原本靠著蔭封和捐升,現在混到了從五品的通議大夫,工部候補員外郎。
工部候補員外郎意味著等工部員外郎有空缺情況下,程秉彥是有機會晉升補缺的,但工部補員外郎可不隻是程秉彥一人,能不能候補上實際上因素有很多。
前文也提到過大亓入仕途徑有很多,比如征辟、軍功、蔭封、吏官、捐官和授官以及科舉等。
但是實際上大亓文官對於國子監的授官和科舉入仕的官員是有傾向性的優待,比如,在職位安排上,樞密院、翰林院、詹事府、都察院等重要的官職和地方上的要職,按照慣例一般隻能由子監的授官和科舉入仕出身的官員擔任。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國子監的授官和科舉入仕出身讀書人容易形成利益集團,形成師生關係,這種關係可不是名義上的,而是實實在在的,有諸多權利和義務關係,比如,老師對學生在仕途上有提攜和幫助的義務,學生在政治上要服從老師。
如果學生彈劾老師,會被認為是大逆不道,欺師滅祖,除了師生關係,同一個考官錄取的學生或者國子監同班的學生之間還有“同門”之誼。
雖然考官不同,但是考取的年份相同的學生,和國子監不是同班卻同時畢業的學生,之間有“同年”之情。
因此,官員在職位升遷、考核上,國子監授官和科舉入仕出身的官員都占盡優勢,比如,官場慣例是非國子監授官和科舉入仕者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樞密,非樞密不得入內閣。
優秀的國子監授官和科舉入仕出身的官員可能十幾年就能當上封疆大吏,而很多雜途出身的官員,哪怕像程秉彥這樣的官二代,混的不好的情況下,一輩子可能都在工部候補員外郎的位置上原地踏步。
再比如同樣是工作散漫,上司會認為授官和科舉入仕出身的官員是“寬厚愛民”,而雜途出身的官員則是“荒廢政務”,要受處分。更重要的是文官考核中有“才”這麼一項,授官和科舉入仕出身的官員一般輕易就能通過,雜途出身的官員很容易得到“才學不濟”的評語。
歸根到底,大家都是讀書人出身,不管國子監還是科舉,這個過程中漸漸都形成自己的利益圈子,一層層人際關係圈子相互幫襯,相互扶持。
其他途徑出身的官員,自然被這個“圈子”所排斥,別說程秉彥這樣的官二代,就是秦授作為內閣首輔秦構的孫子,戶部尚書秦光明的兒子,這樣的超級官三代,目前從五品的通議大夫,兵部候補員外郎 ,想融入圈子不被排斥,也隻能遵守遊戲規則,通過科舉拿到進入圈子的入場券。
而官員回爐參加科舉考試,可以說基本上是其他途徑出身的官員進入圈子的唯一方式,不然除非願意花費四年時間,進入國子監的四年學習;一場考試和四年時間相比,大部分都是選擇通過一場考試拿到進入圈子的入場券的。
科舉考試一般作弊有很多種,比如最原始、最方便的方法是夾帶資料;從考試這種形式被發明開始,就有人寫小抄作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