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規範引導,讓孩子樂過童年(1 / 3)

癡迷於看電視是孩子的共性

叛逆期案例

剛上小學二年級的剛剛是個超級電視迷,早上醒來臉不洗、牙不刷,拿著遙控器摁個不停,甚至吃飯的時候也要坐在電視機前,一邊看一邊吃。每天放學回家,別的什麼事都顧不上做,書包一扔就把電視打開“過把癮”,而且看起來沒完沒了,“忙”得飯都顧不上吃,非得把愛看的動畫片、連續劇都看完了才寫作業。爸爸媽媽催他,他嘴上說這個連續劇看完了就不看了,結果這個完了下個又開始了。經常因為看得太晚,早上上學起不來,睡眠不足上課沒精神。如果爸爸媽媽要是生氣把電視關了,他便會大吵大鬧,一直吵到父母認輸重新打開電視為止。

有一次,媽媽在班上突然接到老師的電話,問她小剛怎麼今天沒來上學,是不是生病了?媽媽心裏一驚:怎麼會呢,我早上親自送他到學校啊?這小子跑哪兒去了?不會溜回家看電視吧?媽媽趕緊跟老師說,她馬上去找找。接完老師的電話後,媽媽火速趕到家裏,推開門一看,好家夥,這小子果然躲在家裏正在津津有味地看著動畫片。

對於這個癡迷於電視的兒子,媽媽很是著急,又不能強製不讓他看,思來想去卻不知怎麼辦才好。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七八歲的孩子無法拒絕那些五彩繽紛、豐富多彩電視節目的誘惑

在生活中,像剛剛媽那樣,因為孩子迷戀電視而煩惱的父母不在少數,他們有時甚至想把電視送給別人,這樣就不必操心孩子看電視的問題了。據調查,電視是我國孩子花費時間最多的娛樂方式。有的孩子放學一進家門就守在電視機前,一看就是幾個小時,作業也不認真完成,就連吃飯都手捧飯碗邊吃邊看,要是強行給他關掉電視,他總是一副不情不願的樣子,有時甚至還大吵大鬧……

麵對孩子對電視的癡迷,很多父母既憂心忡忡,又疑惑不解——電視到底有什麼魔力,讓孩子如此迷戀呢?七八歲,是人一生中最好奇、最好模擬、最好學習的階段。電視節目多以畫麵為主,直觀、形象、變化多端,色彩斑斕,這些特點很能迎合七八歲孩子的心理,是許多孩子無法拒絕的一種誘惑。

現在大多數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沒有玩伴,忙碌的父母也沒有過多的時間來陪伴孩子,於是,電視就成了孩子的玩伴和保姆,也替代了獨生子女的兄弟姐妹。電視其實也是孩子們的“降壓器”,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都比較大,而且生活也都很單調,看電視時,沒有任何壓力,也不用動腦筋,可以給自己帶來輕鬆愉悅的心情。

孩子經常看看電視,不會有壞的影響,但一旦沉迷於其中,無休止、無選擇地看電視,其危害就會成倍增長。過分癡迷電視,不但會影響視力、睡眠和學習,一些不健康的、消極的電視內容,也會給孩子的心靈帶來傷害。因此,一定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幫助孩子改掉不良習慣,給孩子一個輕鬆健康的成長環境。

叛逆期方法指導

方法一:轉移孩子的興趣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是因為沒有自己真正的興趣愛好,才會迷上看電視的。因此,我們要用心去發掘並引導孩子走向他的興趣所在,要使他們明白:除了電視,世界上還有許多有趣的事物。

磊磊今年七歲,上小學一年級,平時最愛看電視,尤其是動畫片,就連吃飯的時間也不放過。看到兒子對電視癡迷到這種程度,媽媽尤為擔憂,為了讓孩子離開電視,一個和電視“爭”兒子的計劃悄然實施。

媽媽首先控製了磊磊看電視的時間,對此兒子提出強烈抗議,大吵大鬧,甚至以不吃飯相威脅。媽媽早料到兒子會來這一招,於是就以小恩小惠來誘惑他,比如給他買喜歡的小烏龜、彩筆、貼紙、陀螺等。兒子自然擋不住誘惑,漸漸地接受了媽媽的要求。

因為磊磊喜歡畫畫,於是媽媽便利用兒子的這一特點,讓他畫一畫他喜歡的人物形象。這個建議兒子也欣然接受了,英勇的奧特曼,聰明的喜羊羊,在他的筆下栩栩如生,非常惹人喜愛。漸漸地,磊磊就把看電視的興趣轉移到了畫畫上。

磊磊媽的做法的確令人稱道,兒子在迷上電視後,她並沒有對其進行簡單粗暴地懲罰、禁止孩子看電視,而是想方設法將孩子的興趣轉移到了畫畫上,使兒子擺脫了對電視的迷戀。其實,除了電視之外,還有許多活動對孩子都有吸引力,比如,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玩遊戲、唱唱歌、跳跳舞,哪個孩子能抵抗得住猜謎語、下跳棋、捉迷藏等遊戲的誘惑呢?當然,我們最好能抽出時間,在假期安排一些戶外運動,如逛公園、登山、劃船、放風箏、遊泳等,給孩子提供廣闊的活動空間,把他們從電視機前拉開。

另外,陪孩子看看書,也是轉移孩子注意力的一個好方法。比如,孩子喜歡某個動畫片,我們可以找來與此動畫片相關的書籍,讓他們發現閱讀可以更好地了解劇情。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最好能和他們一起討論劇情,讓他們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主人公,會怎樣處理某件事,如果自己是作者,又會怎樣處理某段劇情等,這樣,孩子就會發現紙質閱讀的樂趣,從而愛上閱讀。

方法二:控製孩子看電視的時間

據調查,很多七八歲的孩子在沒有人監管的情況下,可以連續看電視七八個小時,有的甚至更多。因此,我們要適當安排好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合理排出他們學習、休息、看電視的作息時間表。

比如,規定孩子每天完成作業後,可以看半小時電視。如果有特別的運動賽事、經典的電影,而他又特別感興趣,可以適當延長一點時間。周末和寒暑假也可以適當延長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如果哪天晚上作業比較多,做完作業時間會太晚,我們可以將孩子最喜歡的電視節目錄下來,等他們有時間時再看。

如果孩子實在是想多看一會兒電視,那也行,但是時間必須要讓他們自己掙。我們可以給他們定下規則:比如,如果完成了一件有創意的事情,他就可以掙得20分鍾的看電視時間;如果閱讀了一本好書,他就可以掙得30分鍾的看電視時間;如果按時完成了家庭作業,他就可以掙得10分鍾的看電視時間……他所掙得的時間可以在假期兌現,也可以在當天晚上兌現,當然前提是他必須做完當天的家庭作業。

方法三:我們要先管住自己

有些父母自己就是一個電視迷,因而對孩子也管得不嚴。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七八歲的孩子,年齡畢竟還小,自控能力較差,如果父母天天都迷在電視上,要看到“再見”為止,孩子怎能經得住誘惑。因此,要想讓家裏少一個小電視迷,我們要先管住自己。

雲雲上小學二年級了,學習成績屬於中下遊水平。他媽媽說,兒子之所以成績不理想,就是因為太迷戀電視了。放學一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電視,而且一坐就是一兩個小時,有時候連作業都忘了做。當然,這也要怪她自己,因為兒子愛看電視的習慣,都是她給培養出來的。

在雲雲讀一年級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媽媽因為失業,在家沒什麼事情可做,於是天天在家看電視,以打發時間。雲雲隻要在家,也會陪在媽媽身邊一起看,因為當時心情也不太好,媽媽也並沒有過多限製孩子,也就由著他看,有時候自己看到深夜,兒子也跟著看到深夜。但令媽媽沒想到的是,自己上班之後,家裏卻多了一個小電視迷。

真是應了那句話:孩子的壞習慣都能從父母那裏找到發端。要想孩子不迷戀電視,我們就應該以身作則,改掉“電視依賴症”。吃飯時,不要端著飯碗坐到電視機前;晚上,我們可以看看書,和孩子一起玩一玩;雙休日,我們安排一些活動,比如健健身啊,和朋友聚一聚啊,總之不要讓自己閑下來,因為人一旦閑下來,就會不由自主地打開電視機。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沒有一個孩子會在父母沉迷於電視時,自覺擺脫這種誘惑。如果我們在看電視時,叫孩子走遠點,那麼他們一定會不滿地抱怨:“這不公平!你們大人能看電視,為什麼不讓我看!”

方法四:讓孩子告別電視“依賴時段”

我們可以細心觀察一下孩子何時會對電視形成依賴。一般來說,做晚飯時,父母睡覺時,雙休日忙於家務時,是孩子對電視形成更深依賴的“關鍵時段”。這幾個時段,不妨讓孩子同我們一道忙碌忙碌。

比如做晚飯時,讓孩子擇菜、洗菜、打打雞蛋等,這樣既可以提高孩子對晚飯的期待和食欲,也有利於擺脫對電視的依賴。打掃屋子時,讓孩子收拾一下他的房間,整理一下他的圖書和玩具,這不僅有利於孩子自理能力的養成,也可以讓孩子暫時不去想電視。

總之,養成一家人一起“行動”的習慣,是防治孩子過分依賴電視的關鍵。

孩子迷戀上網要耐心疏導

叛逆期案例

文文原來是個很聽話的孩子,學習成績也不錯,深受老師和同學的喜愛。文文的父母自己開了一家公司,工作非常忙,很少有時間照顧文文,家裏的日常生活基本上都是由保姆阿姨打理。文文在升入三年級以後,經常需要上網查資料,但父母也沒有太多的時間幫他查,於是就給家裏安裝了寬帶,讓文文自己上網查。

文文在接觸網絡以後,一下子就被網絡的新奇吸引住了。隻要一有時間,他就泡在網上,剛開始還會查查資料,但最後,大多數的時間都用於看動漫和玩遊戲。結果,一學期下來,文文的視力直線下降,學習成績也是一落千丈,精神狀態更是大不如前。當文文的父母從保姆阿姨那裏了解到,他是因為沉迷於網絡才導致如此,於是決定開始對他上網一事進行嚴格管製。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七八歲的孩子自製力差,容易沉迷於五彩繽紛的網絡世界

對於網絡時代的孩子來說,網絡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工具和朋友,很多孩子利用網絡學習了知識,開發了潛能。但是,互聯網是一個“沒有警察的大都市”,是開放的,對於情感發育不健全,價值觀、道德觀沒有完全形成的七八歲孩子來說,經常遊走在網上的危險性是不言而喻的。就跟例子中的文文一樣,因為無法經受住誘惑而沉迷於網絡,在遊戲中樂而忘返,耽誤了學習。

七八歲的孩子之所以容易沉迷於網絡,是因為年齡小,自製力差,網絡上雖然有名目繁多的學習資源,但同時也有令人目不暇接的卡通節目,讓人流連忘返的各種遊戲,充滿著誘惑和吸引,七八歲的孩子一旦接觸,是很容易沉迷其中的。

同時,很多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親子相處時間過少,再加上對孩子管教過嚴,使他們缺乏與同齡夥伴的接觸和交流,導致他們的情感世界呈現空白或真空狀態,而網絡恰好為他們提供了寄托感情的虛擬空間。故事中的文文,正是因為父母對他關心、關注和督促的不夠,才使他最終沉迷於網絡,而且父母無暇顧及也給了他沉迷網絡的時間。

有一個三年級的孩子曾很直率地說過:“空餘時間不上網,我能做什麼呀?在學校學習壓力已經夠大了,回到家後還不讓出門,電視也不給看,爸媽隻知道要求我們做作業,看書,學校也不組織活動,我們的生活多枯燥啊!”

此外,也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使孩子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結果導致孩子在心理上無法承受,最後便借助上網逃避壓力,從而沉迷於網絡。

網絡本身並不是洪水猛獸,我們也無須“談網色變”。對於沉溺於網絡的孩子,我們也不是必須采用強製的方法,關鍵在於如何引導、教會孩子以健康的心態理智地麵對網絡,學會用網絡開發自己的智力、促進自己的學習,讓網絡真正成為幫助他們成長的良師益友。

叛逆期方法指導

方法一:疏導而不堵截

很多父母發現孩子沉迷於網絡後,總是采用強製的方法,或是對著孩子大發雷霆,或是把寬帶給斷掉,或是給電腦加上鎖……但最後卻發現,這些“硬”招似乎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有的孩子反而是管得越緊,上網也越凶。家裏不讓上網,那就跑到網吧去上;限製我零用錢,那就到處借債去上網;關我的禁閉,那放出來後,就逃學來上網……

孩子最反感的就是父母一味粗暴地反對他們的所有娛樂。七八歲的孩子有強烈的好奇心、最愛追時髦,讓他們完全對網絡免疫是不可能的。我們前麵就提到過心理學上所說的“禁果效應”,我們越限製甚至禁止他們上網,他們越會對上網有興趣,越不會聽我們的。因此,對於愛上網的孩子,我們與其堵截,還不如進行疏導。

我們要對沉迷於網絡的孩子多一些關愛和理解,找到他們迷戀網絡的真正原因,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如果孩子是為了逃避過高的壓力而癡迷於網絡,我們就要適當降低對孩子的期望,讓他們更多地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如果孩子是因為在學習上遭受到挫折而迷戀網絡,我們就應該給孩子多一些鼓勵,讓孩子多一些成功的體驗……

為了更好地引導孩子,我們可以讓孩子帶著一定的學習任務去上網。比如,讓孩子對某一新聞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讓孩子閱讀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讓孩子收集一些相關的學習資料,等等。總之,不能讓孩子把上網僅作為娛樂自身與放鬆心情,滿足興趣及情感需求的一個手段。

方法二:做孩子上網的良師益友

據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中心的一項調查表明,有54%左右的家長對網絡一無所知。“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因此,要想防止孩子沉迷於網絡,我們首先要掌握一定的網絡操作方法。隻有這樣,才能與孩子一起分享上網的體驗與感受,才能對孩子在上網過程中碰到的難題給予幫助。如果我們經常和孩子進行網絡交流,他們就會覺得我們與他們在網絡上是有許多共同語言的,心裏就不會排斥我們,那麼,在他們上網的問題上,就能增加我們作為家長的發言權,不容易引起他們的對立和反抗。

當媽媽接過小輝遞過來的期中考試成績單時,頓時大吃一驚,成績怎麼下滑得這麼厲害,二年級期末考試的成績還很不錯啊,怎麼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就出現了驚天大逆轉。問小輝是什麼原因,小輝也說不上來。於是媽媽又去問小輝的老師,老師說:“小輝的成績一直是很不錯的,但從這學期開始,上課的時候經常魂不守舍,有同學說,他好像是迷上了網絡遊戲。”

小輝的媽媽這才恍然大悟,難怪兒子每天一放學就鑽進自己的屋裏不出來,我還一直以為他是在學習呢,原來是在上網玩遊戲!給他買電腦,本來是為了促進兒子學習的,沒想到反而耽誤了學習。想到這裏媽媽非常生氣,於是立刻把小輝房間的電腦搬了出來,準備再也不給他用了。